16 3.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迁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 白描手法 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 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 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不用生僻字词 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 若用在标题中, 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 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 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 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y1n,意思为“敬畏” 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 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 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 他们在用这个“夤” 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 适。还比如,有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 的报逍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 一词代替。农民读者恐怕 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整袭”的读音 为:ma0 dié: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兰”指十八 十岁的年纪。退 步说,就是理解“耄耋 词意思的读者,也会被弄糊涂,报 道中的老人究竞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 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 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 些生僻的字 词,要设问一 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州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 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 欢用“ 点欢用“一是 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 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 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 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 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 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 难公立味 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 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 料,是采访的方法之 。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 不能 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 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成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成“该单位”。我 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逍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 “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 常出现的 一目 ”4 语 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 “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 16 - 3. 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 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 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 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 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一、不用生僻字词。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 若用在标题中,受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 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 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 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 yín,意思为“敬畏” 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 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者,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他们在用这个“夤” 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 适。还比如,有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 的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一词代替。农民读者恐怕 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耄耋”的读音 为:mào dié; 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 十岁的年纪。退一步说,就是理解“耄耋”一词意思的读者,也会被弄糊涂,报 道中的老人究竟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 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 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 些生僻的字、词,要设问一下:“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 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 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 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 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 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 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 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 难免公文味。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文。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 料,是采访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 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 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或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或“该单位”。我 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道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 “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 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 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 “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17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 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 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 两句子E 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古汉语的面貌出现 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这里所谓的借鉴;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 语,放在新闻报首中,圆凿方钠,文白不能水到交融,更不是这里所称的借鉴 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新闻报 道里却顺理成章 能够更恰当地表意 像 先生 的有些 然也未学 不可。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 ”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 “ 自己的报道里。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 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才是“融会”而不是“谗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 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 是“搀杂”而未“融会” 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 如某报刊登的 条新闻报道中说: “这样的新疗法 应该公诸于世。 ”这句话中的 “诸”是 于”的合音,说“公诸 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 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 变其组织,句话成语、该语、后语连 成语多数由四个 组成 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 泛大量地使用 ,如新华社1 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 用到了“千里诏诏” “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 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 “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放长线钓大鱼” “一人作 人 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 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 般为“譬喻 一解说”。如“爆竹脾气 点就炸 “竹篮打水 场空 “天耳茶壶 缺个把柄”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 深受广大群众的点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 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 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 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 语 “开弓没有回头箭”。又知《中华老年报》报首江西最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 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 一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 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 土语等熟语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 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五、多用修辞。修辞就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得好。有些新闻报道者,把修辞学 看得很深奥,其实,修辞学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新闻报道 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报 首中经党出的“性饭 “大锅饭 “走后门”等 其实都是修辞中的 比喻说法,由于大家用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 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
- 17 -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 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 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一两句子曰、 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古汉语的面貌出现, 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这里所谓的借鉴;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 语,放在新闻报道中,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这里所称的借鉴。 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新闻报 道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 不可。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 自己的报道里。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 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 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 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如某报刊登的 一条新闻报道中说:“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这句话中的“诸”是“之 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 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 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如新华社1 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 用到了“千里迢迢”、“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 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 “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放长线钓大鱼”、“一人作事一人当”等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 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一 般为“譬喻——解说”。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竹篮打水——一场空”、 “无耳茶壶——缺个把柄”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 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 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旦 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 语:“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如《中华老年报》报道江西景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 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 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 土语等熟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一篇 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五、多用修辞。修辞就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得好。有些新闻报道者,把修辞学 看得很深奥,其实,修辞学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新闻报道 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报 道中经常出现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 比喻说法,由于大家用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 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
18 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 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 警策等就跟语言形 式有 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 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 十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那样痘朴可可爱”。新闻报中运用 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 东西来描写 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 ,前者叫拟人,后者 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 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辟免用生辟字词、公 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 修辞 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 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 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 喻。借代。比拟 摹状、对比、映衬、夸张 ,反语、引用、警策等: 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 回环等。这两 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 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 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 个青年战 士的刻画: “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 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 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 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 汰的报道 题为《我的退休报告》 通篇是拟人的 手法, 报道显得生动 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 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 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 是难以通俗化的。 第五章 消息写作 第一节 消息的体裁特点 (见书143-146) 第二节消息的标题 、消息标颗的类型 消息的标题有主体类、从属类和整合类 主体类标题 这是消息标题最基 的类型。包括主题 引题和副题 (1)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它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 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达上看,主题可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 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
- 18 - 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 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 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 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 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 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 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 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 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 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 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 是难以通俗化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从事新闻实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因此 错误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 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 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 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 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 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 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 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 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 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 汰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在新闻写作中,要把以上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要在避免用生僻字词、公 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的前提下,选用熟语、运用修辞;反过来,选用熟语、运用 修辞,要避免用生僻字词、公文语言和慎用古汉语。否则,新闻报道的语言仍然 是难以通俗化的。 第五章 消息写作 第一节 消息的体裁特点 (见书 143-146) 第二节 消息的标题 一、消息标题的类型 消息的标题有主体类、从属类和整合类。 主体类标题。这是消息标题最基本的类型。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1)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它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 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达上看,主题可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 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
19 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如: 核上无名脚下有路 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 B 严于律己 次让房 第一个标题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受众能清楚 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受众则会不知所云。第二个标颗是亦虑 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 从句子结构看,主题可为单句,也可是复句,通常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从外在形 式看 主题可占 行 地可是二 行或二 但以 行为主 般不宜超过两行 (2)引题。又称肩题、 眉题 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 意义等。题一般多作虚题。如: 彩灯映照笑脸 歌声洋溢大厅 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 (3)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 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 般多作实题。如: 清扫穷角落同走富裕路 无锡县4000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 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可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无引题和 副题,只有主题。复合型标题有主、引题组合,主、副题组合和主、引、副组合 (又叫完全式标题 前两种组合前已述及。 引、副题组合的例子如: 第一位在奥运会上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选手 唐灵生堪称举坛金刚 力举170公斤“忘情”地挺立10秒钟,赢得满堂掌声 消息标题除主体类标题外,又有整合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还有从属类标题 包括提要题和 在此就不作详述了。 消息的标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是导受。即可吸引受众注意,引导受众获取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信息,使读者 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标题受众”越来越多。 二)是导向。标题往往要选择事实,揭示和评价事实,自然寓有记者(或媒体) 的态度和观点。版面中,对标题的设置(如字号、 场和态度 三)是美化和序化。作为版面元素之一,消息标题可使版面美化,亦可使版面内 容井然有序。 三、如何使新闻标题抢眼? 一)、拉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是指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东西。当文字 编辑的, 不可能要求作者都按自己的思路去写新闻,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思路 把稿件中的新闻眼拉出来制作成标题,而且不管新闻眼在何处,是在导语中,还 是在主体或结尾中。一条新闻一般只有一个新闻眼,但有的新闻也有两个以上的 新闻眼。因此,把新闻眼拉出来,则有3种具体方法。 1突出一占。例如,新华社1999年12月6日播发了一条有关全国教音工作会 议的稿件。稿件主要说2000年教育工作的重点 。这个重点有2项。如何制作标 题?如果要把12项重点都概括进去,标题就只能是:教育部确定2000年教有 作重点。这么制成的标题便落入俗套,没有多大吸引力。《常德日报》采用这条 稿件时,采用了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常德日报》编辑认为12项重点
- 19 - 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如: A、 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 B、 严于律已 三次让房 第一个标题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受众能清楚 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受众则会不知所云。第二个标题是亦虚 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 从句子结构看,主题可为单句,也可是复句,通常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从外在形 式看,主题可占一行,也可是二行或三行,但以一行为主,一般不宜超过两行。 (2)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 意义等。引题一般多作虚题。如: 彩灯映照笑脸 歌声洋溢大厅 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一 (3)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 一般多作实题。如: 清扫穷角落 同走富裕路 无锡县 4000 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 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可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无引题和 副题,只有主题。复合型标题有主、引题组合,主、副题组合和主、引、副组合 (又叫完全式标题)。前两种组合前已述及。主、引、副题组合的例子如: 第一位在奥运会上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选手 唐灵生堪称举坛金刚 力举 170 公斤“忘情”地挺立 10 秒钟,赢得满堂掌声 消息标题除主体类标题外,又有整合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还有从属类标题, 包括提要题和分题,在此就不作详述了。 二、消息的标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导受。即可吸引受众注意,引导受众获取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信息,使读者 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标题受众”越来越多。 二)是导向。标题往往要选择事实,揭示和评价事实,自然寓有记者(或媒体) 的态度和观点。版面中,对标题的设置(如字号、字体、位置等)往往也寓有立 场和态度。 三)是美化和序化。作为版面元素之一,消息标题可使版面美化,亦可使版面内 容井然有序。 三、如何使新闻标题抢眼? 一)、拉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是指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东西。当文字 编辑的,不可能要求作者都按自己的思路去写新闻,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思路, 把稿件中的新闻眼拉出来制作成标题,而且不管新闻眼在何处,是在导语中,还 是在主体或结尾中。一条新闻一般只有一个新闻眼,但有的新闻也有两个以上的 新闻眼。因此,把新闻眼拉出来,则有3种具体方法。 1.突出一点。例如,新华社 1999 年 12 月6日播发了一条有关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的稿件。稿件主要说 2000 年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有 12 项。如何制作标 题?如果要把 12 项重点都概括进去,标题就只能是:教育部确定 2000 年教育工 作重点。这么制成的标题便落入俗套,没有多大吸引力。《常德日报》采用这条 稿件时,采用了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常德日报》编辑认为12项重点
.20 中,最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一项就是:“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把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减下来。”于是,编辑把这一新闻眼拉出来,作为主标题 《减轻学生书包 少掏家长腰包,而把新华社制作的标题作为副题 2* 突出亮点。《(主题) 偷打电话耗十万再盗棉花三千斤 (副题)常德一学 生实习期间被速捕》,这是《新民晚报》1995年8月3日刊登的一条新闻。这条 新闻中写道:湖南常德市技工学校学生姚文锋在鼎城区芦山乡粮店实习期间偷打 单位的电话耗话费10.5万元,盗窃单位棉花3000斤得赃款2.6万元。显然, 文客新闻右两 、新闻眼 是偷打电话 是盗窃棉花。《新民晚报》把这两个 新闻眼都拉到了标题的位置 3.全部突出。1998年1月,湖南常德市政府对全市城镇消防建设进行了一次 全面督查,发现共有四大问题:一是重大火险隐患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二是城镇消火栓安装欠帐太多,尚欠11个:三是火灾查处率低,消防执法环境 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消防基础薄弱,消防业务经费不够,消防装备奇缺。《常 德日报》2月5日刊登这次消防检查的新闻 把作为新闻眼的这4个问题全高 拉了出来做标题:《(引题)全市消防督查结果令人担忧 (主题)重大隐忠整改 不力城镇消火栓欠帐多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 二)、大胆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里所说的联想,是指从 稿件的内容出发进行联想,从而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在运用联想法制作标 题时 船可可从二个方面土群相」 一是与稿件中人名群相 一是与件中名 想, 三是与稿件中事实联想 1.与人名联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名字丰富多彩,为编辑提供了广阔的联 想天地。如《湖南日报》1999年8月2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烈火炼真金 全省消防执法标兵李正金》的通讯。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名叫李正金,是湖南常德 市鼎城区消防大队的大队长。 作者在制作这个标顺时就标用了与人名联相的方 法, 把 正金”圆 真金”联系起来 ,把“消防 与“ 然火 联系起来 2.与地名联想。地球之大,地名五花八门,同样为制作标题提供了联想的空间 由联想地名制作出的标题也别具一番风味。如《常德日报》2000年2月1日刊 登的《新河弄潮人》的通讯,说的是湖南澧县澧阳镇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宗友带 领农民群众办企业致富的事迹。编辑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运用了与地名联想的方 法,扣 “新 ”与“弄潮”联系起来,用“弄潮人”喻“徐 宗友” 与地名联想。每个事实都有自身的特点,与特点联系,制作出来的标题更令 人叫绝。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 副司令员陈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撒销职务》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 的见报标题为:《陈副司令不像话倒在糖衣炮弹下》。很显然,《常德日报》编 相在制作这条标时 首先想到了作为新闻特点的“司令”,再由“司令”联想 到“炮弹 在战场上不惧枪林弹雨的“ 却倒在糖衣炮弹下,真不像话 三)、选准句式。现代汉语中的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特色,表达一定的思想,为 一定的内容服务。在新闻标题中用得较多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无 主句句本 陈术句式标顺。陈术,就是陈术一件事情的句子 一般改治方面的断闻标 题宜用此种句式 这种句式的标题显得严肃,具有气势 如,新华社2000年 月1日播发的《中国坚决反对美众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新闻的标题 就属于陈述句式的标题。这种句式标题的缺点是,标题有时偏长
- 20 - 中,最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一项就是:“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把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减下来。”于是,编辑把这一新闻眼拉出来,作为主标题: 《减轻学生书包 少掏家长腰包》,而把新华社制作的标题作为副题。 2.突出亮点。《(主题)偷打电话耗十万 再盗棉花三千斤 (副题)常德一学 生实习期间被逮捕》,这是《新民晚报》1995 年8月3日刊登的一条新闻。这条 新闻中写道:湖南常德市技工学校学生姚文锋在鼎城区芦山乡粮店实习期间偷打 单位的电话耗话费 10.5万元,盗窃单位棉花 3000 斤得赃款2.6万元。显然, 这条新闻有两个新闻眼,一是偷打电话,二是盗窃棉花。《新民晚报》把这两个 新闻眼都拉到了标题的位置上。 3.全部突出。1998 年1月,湖南常德市政府对全市城镇消防建设进行了一次 全面督查,发现共有四大问题:一是重大火险隐患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二是城镇消火栓安装欠帐太多,尚欠 111 个;三是火灾查处率低,消防执法环境 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消防基础薄弱,消防业务经费不够,消防装备奇缺。《常 德日报》2 月 5 日刊登这次消防检查的新闻时,把作为新闻眼的这 4 个问题全部 拉了出来做标题:《(引题)全市消防督查结果令人担忧 (主题)重大隐患整改 不力 城镇消火栓欠帐多 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基础设施需要加强》。 二)、大胆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里所说的联想,是指从 稿件的内容出发进行联想,从而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在运用联想法制作标 题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去联想,一是与稿件中人名联想,二是与稿件中地名联 想,三是与稿件中事实联想。 1.与人名联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名字丰富多彩,为编辑提供了广阔的联 想天地。如《湖南日报》1999 年 8 月 24 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烈火炼真金——记 全省消防执法标兵李正金》的通讯。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名叫李正金,是湖南常德 市鼎城区消防大队的大队长。作者在制作这个标题时就运用了与人名联想的方 法,把“正金”与“真金”联系起来,把“消防”与“烈火”联系起来。 2.与地名联想。地球之大,地名五花八门,同样为制作标题提供了联想的空间。 由联想地名制作出的标题也别具一番风味。如《常德日报》2000 年 2 月 1 日刊 登的《新河弄潮人》的通讯,说的是湖南澧县澧阳镇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宗友带 领农民群众办企业致富的事迹。编辑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运用了与地名联想的方 法,把“新河”与“弄潮”联系起来,用“弄潮人”喻“徐宗友”。 2.与地名联想。每个事实都有自身的特点,与特点联系,制作出来的标题更令 人叫绝。例如,新华社 2000 年 2 月 2 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 副司令员陈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 的见报标题为:《陈副司令不像话 倒在糖衣炮弹下》。很显然,《常德日报》编 辑在制作这条标题时,首先想到了作为新闻特点的“司令”,再由“司令”联想 到“炮弹”。在战场上不惧枪林弹雨的“司令”却倒在糖衣炮弹下,真不像话。 三)、选准句式。现代汉语中的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特色,表达一定的思想,为 一定的内容服务。在新闻标题中用得较多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无 主句等。 1.陈述句式标题。陈述句,就是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政治方面的新闻标 题宜用此种句式。这种句式的标题显得严肃,具有气势。如,新华社 2000 年 2 月 1 日播发的《中国坚决反对美众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新闻的标题 就属于陈述句式的标题。这种句式标题的缺点是,标题有时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