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 “费力程度”。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 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 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2.频繁地发表社论,是不是会降低社论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社论数量的增加,更多地议论具体的新闻事件,当然会增加判断 错误的概率。但是,一家报纸长期不以社论的形式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使社论 的权威性无从树立,实际也是放弃社论的权威性。因为一家报纸的社论,就是要 在日常的操作中,特别是面对可能引起争议的新闻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来一点 一滴地树立社论的权威性。 3.理性化的语言与情感化的语言,在一篇评论中应当以怎样的次序和关系分布? 不同的分布,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参考答案: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 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社论既然是代表媒体观点和立场的评论,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目前国内一些 报纸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 参考答案:这通常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报社还没有建立起人员与知识结构相对 完备的社论作者队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一些新锐的都市类报纸增加了社 论的数量、开拓了社论的主题范围,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来做出专 业性的判断,这是报社内部的评论员难以做到的。当然,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 的社论作者队伍,他们在作品中的观点,应该符合报社的观点。 5.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与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各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方使读者集中阅读,也有利于直接呈现不同 言论之间的关系。言论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有利于突出报道与相关言论的 关系,有利于通过言论引导读者增进对报道的理解。 6.组织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与接续刊出,传播效果有什么不同?
1.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 “费力程度”。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 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 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2. 频繁地发表社论,是不是会降低社论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社论数量的增加,更多地议论具体的新闻事件,当然会增加判断 错误的概率。但是,一家报纸长期不以社论的形式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使社论 的权威性无从树立,实际也是放弃社论的权威性。因为一家报纸的社论,就是要 在日常的操作中,特别是面对可能引起争议的新闻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来一点 一滴地树立社论的权威性。 3. 理性化的语言与情感化的语言,在一篇评论中应当以怎样的次序和关系分布? 不同的分布,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参考答案: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 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 社论既然是代表媒体观点和立场的评论,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目前国内一些 报纸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 参考答案:这通常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报社还没有建立起人员与知识结构相对 完备的社论作者队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一些新锐的都市类报纸增加了社 论的数量、开拓了社论的主题范围,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来做出专 业性的判断,这是报社内部的评论员难以做到的。当然,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 的社论作者队伍,他们在作品中的观点,应该符合报社的观点。 5. 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与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各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方便读者集中阅读,也有利于直接呈现不同 言论之间的关系。言论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有利于突出报道与相关言论的 关系,有利于通过言论引导读者增进对报道的理解。 6. 组织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与接续刊出,传播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会形成比较强烈的版面冲击效果,同 时也是给不同观点提供平等的刊出机会,方便读者面对不同观点自己做出判晰。 不同观点的评论接续刊出,是不同观点呈现的常态,更自然一些,因为人们只有 在看到不同观点,才会表达不同观点。后者有利于报纸言论版组织较长周期的讨 论与论争。 7.言论版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是否会降低报社的威信? 参考答案:表面看来,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会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社论的威信。但这可以看作公众对媒体的关注与批评,是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 责任,反映了一种较好的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8.国内有一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另有 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块言论版上,这两种安排各有什么利 弊? 参考答案:将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方便读者有 选择性地看不到不同层次的观点,也有助于作者对版面建立认同感。 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的言论版上,有利于读者看到不同社会群 体的观点。 9.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篇深度报道? 参考答案:从报刊的一般规范来说,述评与深度报道是有区别的:深度报道 的采访和写作过程虽然融入了作者深度的认识,但文章中不应该有明确的主观判 断:而述评则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 10.述评是否可以用单篇报道配评论的方式来代替? 参考答案: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的,特别是面对复杂、宏观的对象的时候。 此外,一些报刊逐渐接受的报道与评论分开的版面操作规范,也取消了这种单篇 报道配评论方式的可能性。 11.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与评论员写作的述评会有什么不同吗? 参考答案:这两者同样表达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但由记者写作的述评, 般是报道任务的“副产品”一一当他认为纯粹的客观报道不能表达他的认识时
参考答案: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会形成比较强烈的版面冲击效果,同 时也是给不同观点提供平等的刊出机会,方便读者面对不同观点自己做出判断。 不同观点的评论接续刊出,是不同观点呈现的常态,更自然一些,因为人们只有 在看到不同观点,才会表达不同观点。后者有利于报纸言论版组织较长周期的讨 论与论争。 7. 言论版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是否会降低报社的威信? 参考答案:表面看来,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会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社论的威信。但这可以看作公众对媒体的关注与批评,是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 责任,反映了一种较好的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8. 国内有一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另有一 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块言论版上,这两种安排各有什么利 弊? 参考答案:将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方便读者有 选择性地看不到不同层次的观点,也有助于作者对版面建立认同感。 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的言论版上,有利于读者看到不同社会群 体的观点。 9.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篇深度报道? 参考答案:从报刊的一般规范来说,述评与深度报道是有区别的:深度报道 的采访和写作过程虽然融入了作者深度的认识,但文章中不应该有明确的主观判 断;而述评则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 10. 述评是否可以用单篇报道配评论的方式来代替? 参考答案: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的,特别是面对复杂、宏观的对象的时候。 此外,一些报刊逐渐接受的报道与评论分开的版面操作规范,也取消了这种单篇 报道配评论方式的可能性。 11. 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与评论员写作的述评会有什么不同吗? 参考答案:这两者同样表达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但由记者写作的述评, 一般是报道任务的“副产品”——当他认为纯粹的客观报道不能表达他的认识时
就会采用述评的形式。而评论员写作的述评,则更多地具有思考和认识的主动性。 他通常是带着更为明确的思考和认识的动机一一评论的动机一一介入对新闻事 实的调查了解,其认识视野也应该更为开阔。 12.述评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相对于报道来说,述评在报道不足以向受众反映事物的广度和深 度的情况下,才是必要的。相对于一般的评论来说,如果媒体认为必须在评论中 完整地展现事物论证,并且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查采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时候, 述评才是必要的。 13.述评的结构特点和一般评论“以叙代论”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述评是有“论”的,其中较为充分的叙事是为了给论证提供更多 的论据。而“以叙代论”则是以叙事代替了论点与论证。 14.以事实调查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个深度报道节目? 参考答案:广播电视述评中展示事实的部分,往往具有深度报道的特征,但 它们应该比深度报道具有更明确的论点与论证过程。如果没有后者,那它就只是 深度报道了。 15.由主持人与嘉宾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与一般的意见采访报道区别在哪 里? 参考答案:在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是评论的主体, 他们的观点构成节目的基本内容,他们之间的交流动态地推动节目的发展。而在 媒体对公众意见的采访报道中,被采访者的主观意见是被当作客观存在的信息来 报道的,他们回答采访者的提问,但并不推动节目的发展。 16.网络评论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特点,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意见交流的平 等化,但是否也会带来意见传播的格局混乱状态? 参考答案:这要基于长期的观察才能做出判断。实际上,作者个人在长期写 作中形成的判断力和影响力、网站的编辑安排,都可以形成意见的秩序和权威意 见的强势。 17.在开放、匿名的网络评论环境中,能否自然地产生意见权威?
就会采用述评的形式。而评论员写作的述评,则更多地具有思考和认识的主动性。 他通常是带着更为明确的思考和认识的动机——评论的动机——介入对新闻事 实的调查了解,其认识视野也应该更为开阔。 12. 述评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相对于报道来说,述评在报道不足以向受众反映事物的广度和深 度的情况下,才是必要的。相对于一般的评论来说,如果媒体认为必须在评论中 完整地展现事物论证,并且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查采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时候, 述评才是必要的。 13. 述评的结构特点和一般评论“以叙代论”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述评是有“论”的,其中较为充分的叙事是为了给论证提供更多 的论据。而“以叙代论”则是以叙事代替了论点与论证。 14. 以事实调查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个深度报道节目? 参考答案:广播电视述评中展示事实的部分,往往具有深度报道的特征,但 它们应该比深度报道具有更明确的论点与论证过程。如果没有后者,那它就只是 深度报道了。 15. 由主持人与嘉宾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与一般的意见采访报道区别在哪 里? 参考答案:在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是评论的主体, 他们的观点构成节目的基本内容,他们之间的交流动态地推动节目的发展。而在 媒体对公众意见的采访报道中,被采访者的主观意见是被当作客观存在的信息来 报道的,他们回答采访者的提问,但并不推动节目的发展。 16.网络评论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特点,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意见交流的平 等化,但是否也会带来意见传播的格局混乱状态? 参考答案:这要基于长期的观察才能做出判断。实际上,作者个人在长期写 作中形成的判断力和影响力、网站的编辑安排,都可以形成意见的秩序和权威意 见的强势。 17.在开放、匿名的网络评论环境中,能否自然地产生意见权威?
参考答案: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网络论坛来回答这个问题。 18.从容不迫理性分析的评论,是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中争取到它的受 众? 参考答案:这既取决于表达的方法,也取决于网络受众心理的发展。需要长 期观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19.网络评论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全民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恐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民有 更多的判断实践经验和表达实践经验。 20.媒体评论编辑为了使评论版面更为吸引人,邀请持不同观点的评论者针锋相 对地就同一个问题发表意见。这是当代言论版操作的常态。那么,如果找不到持 不同观点的人,编辑自己充任这样的角色,这样做是不是正当的? 参考答案:这样做是有新闻伦理的风险的。首先要看编辑是否会隐瞒自己的 身份,编辑对读者任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隐瞒行为,都会为更大的隐瞒创造可能 性,实际上可能走得很远。还要看编辑是否了只是为了在版面上制造不同观点而 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为了任何目的而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 在道德上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会损坏媒体意见交流的可信度,最终使真正 的交流成为不可能。 21.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的现象有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评论者总是以不同的笔名 发表观点相同或者观点不同的新闻评论,有没有问题? 参考答案:匿名写作新闻评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它 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怕受到打击报复。在这种情况下,限制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等于限制了公民的自由表达权。 但是,评论的写作者应当自律,尽可能以可以辨识的方式(比较相对固定的 笔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保持观点的统一,不能随意选择观点,否则就是 对表达自由的滥用。这种行为损害的是整个言论环境,损害的是受众对媒体言论 的基本信任。 22.一名在媒体的评论工作者化名以社会作者的名义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评论, 这有没有问题?
参考答案: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网络论坛来回答这个问题。 18. 从容不迫理性分析的评论,是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中争取到它的受 众? 参考答案:这既取决于表达的方法,也取决于网络受众心理的发展。需要长 期观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19. 网络评论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全民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恐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民有 更多的判断实践经验和表达实践经验。 20. 媒体评论编辑为了使评论版面更为吸引人,邀请持不同观点的评论者针锋相 对地就同一个问题发表意见。这是当代言论版操作的常态。那么,如果找不到持 不同观点的人,编辑自己充任这样的角色,这样做是不是正当的? 参考答案:这样做是有新闻伦理的风险的。首先要看编辑是否会隐瞒自己的 身份,编辑对读者任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隐瞒行为,都会为更大的隐瞒创造可能 性,实际上可能走得很远。还要看编辑是否了只是为了在版面上制造不同观点而 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为了任何目的而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 在道德上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会损坏媒体意见交流的可信度,最终使真正 的交流成为不可能。 21.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的现象有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评论者总是以不同的笔名 发表观点相同或者观点不同的新闻评论,有没有问题? 参考答案:匿名写作新闻评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它 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怕受到打击报复。在这种情况下,限制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等于限制了公民的自由表达权。 但是,评论的写作者应当自律,尽可能以可以辨识的方式(比较相对固定的 笔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保持观点的统一,不能随意选择观点,否则就是 对表达自由的滥用。这种行为损害的是整个言论环境,损害的是受众对媒体言论 的基本信任。 22. 一名在媒体的评论工作者化名以社会作者的名义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评论, 这有没有问题?
参考答案: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编辑对读者有欺瞒行为,滥用了编辑权。 这与普通作者因各种原因隐瞒身份发表评论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23.媒体的专栏作者是否应在观点上保持与该媒体的一致,特别是在不同媒体在 同一问题上发生论争的时候? 参考答案:专栏作者虽固定为媒体写作,但仍然是自由的社会人,他们在观 点上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以维护读者对他们个人的信任。当然,如果媒体允许, 他们就可以发表与媒体不同的观点,反之则不行。但他们个人不必追求与媒体立 场保持一致,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对他们个人言论信用的维护,同时也 是对媒体言论信用的维护。 24.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新闻报道中 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这 个规范由来己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 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 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 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 客观的依据。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 实。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5。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 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 参考答案: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 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 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 要素。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一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 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
参考答案: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编辑对读者有欺瞒行为,滥用了编辑权。 这与普通作者因各种原因隐瞒身份发表评论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23. 媒体的专栏作者是否应在观点上保持与该媒体的一致,特别是在不同媒体在 同一问题上发生论争的时候? 参考答案:专栏作者虽固定为媒体写作,但仍然是自由的社会人,他们在观 点上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以维护读者对他们个人的信任。当然,如果媒体允许, 他们就可以发表与媒体不同的观点,反之则不行。但他们个人不必追求与媒体立 场保持一致,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对他们个人言论信用的维护,同时也 是对媒体言论信用的维护。 24.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新闻报道中 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这 个规范由来已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 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 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 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 客观的依据。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 实。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5. 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 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 参考答案: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 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 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 要素。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 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