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坚特直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 实。 直实性。直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与文学有天壤之别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 虚构,可以是张三的嘴、李四的眼、王五的鼻集中干一个人身上,它是来源干生 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湖南省石门县有 个通讯 (名叫向才银)写了 曾经造成了很不好 的影响。他写的这篇假新闻说:石门山沟里有个女人特别会骂人 假设要骂张 三,她就搬块砧板放到张三家的门口,手里拿把菜刀,骂一句就用刀剁一下砧板, 而且骂人时咬牙切齿。村民要吵架时就请她当吵手。帮人吵一次架收费20元。 这篇报道我们《常德日报》登了。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新闻的呢?是《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编辑对这篇报道表示怀疑:石门山沟里很穷,村民怎么舍得花20 元钱请 吵架呢?打电话一问,原来是作者杜撰的, 是条假新闻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捏造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我们知道,新闻一旦严重失实 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的规定。 ★用事说话,作为一条报首原则, 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 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 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 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 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一个是源, 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 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顿倒 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厂 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告诉群众”,只是一个过程,怎么能说是“新闻 呢?“发表的新闻稿”都是新闻吗?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不少司空见惯,毫无新 意、毫无价值的东西,谁敢说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都是真正的新闻呢?如果 说沿右在新闻体上发老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断闻那久 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 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呢?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 头六臂,也难以把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东西不能 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没有发表,但 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因此,说新闻是“报道”是 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才准确。 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 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占先服从事实,面是要服从 事实的报道 2.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 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
- 1 - 第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 实。 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与文学有天壤之别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 虚构,可以是张三的嘴、李四的眼、王五的鼻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它是来源于生 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湖南省石门县有一个通讯员(名叫向才银)写了一篇假新闻,曾经造成了很不好 的影响。他写的这篇假新闻说:石门山沟里有个女人特别会骂人——假设要骂张 三,她就搬块砧板放到张三家的门口,手里拿把菜刀,骂一句就用刀剁一下砧板, 而且骂人时咬牙切齿。村民要吵架时就请她当吵手。帮人吵一次架收费 20 元。 这篇报道我们《常德日报》登了。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新闻的呢?是《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编辑对这篇报道表示怀疑:石门山沟里很穷,村民怎么舍得花 20 元钱请人吵架呢?打电话一问,原来是作者杜撰的,是条假新闻。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捏造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我们知道,新闻一旦严重失实 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 7 条第 4 款的规定。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 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 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 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 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 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告诉群众”,只是一个过程,怎么能说是“新闻” 呢?“发表的新闻稿”都是新闻吗?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不少司空见惯,毫无新 意、毫无价值的东西,谁敢说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都是真正的新闻呢?如果 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新闻,那么,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 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呢?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三 头六臂,也难以把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东西不能 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没有发表,但 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因此,说新闻是“报道”是 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才准确。 (二)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 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 事实的报道; 2. 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 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
-2 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 规律,归根结底 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1.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 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2.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 不可能品“右闻以录”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 性和主观能动性的 报道准则主要是针对记者的工作流程所作的规范。记者是确保新闻事实真 实、准确的初始责任人,对稿件的真实性差错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事实性差 错大多发生在消息来源上,因此,国外不少媒体对消息来源作出了不厌其详的规 定。这里提出了确保新闻真实性的七条报道准则,其中把主要篇幅放在了消息来 源上。 可信消息米源原则 1、新闻媒体播发的各类稿件都要说明来源,来源应尽可能清楚明确,不仅包 括快讯、简讯、详讯、综合消息,还包括新闻分析、综述、特稿、专稿、图表等。 这意味着对事实和观点都有人负责。受众可以根据消息来源对报道的可信度作出 自己的判断, 加里受金相进一步核 可以从新闻报道中找到明确的来源线索 只有所报道的是公认的事实或公众已清楚了解的信息,即所报道的事实清楚 无疑时,才可以省略消息来源,以避免生硬和累赘。如记者亲自旁听的第一手法 庭报道或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如“×报纽约9月11日电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纽 约市,股股浓烟从世贸中心腾空升起。”如果在纽约当地没有该报记者,就需要 说明消息来源。如果报道中出现伤亡数字,就应该交代消息来源,因为这样的信 息公众并不 交代消息来源是原则,不交代消息来源是例外。 2、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探求不同来源对消息进行核实。如果一条消 息不十分明确和有把握,必须找另外一个或多个消息来源进行核实。重大事件须 核实三个以上消息来源。如果消息来源不清或不准,首先求准而不求快」 每条独立的稿件都必须交代消息来源, 不能因为先发的稿 4、如果一条稿件中出现多个不同来源提供的材料,必须逐一交代清楚。 所有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必须严格交代消息来源。 容涉及两个以上当事方的稿件,必须逐一向当事方核实。如果当事各方意 见不 一致 必须在报道中如实反映其不同意见 如果 条稿件中所有的材料属于 个来源,也常常需要重提“据同一来源”, 或者在开头就特别说明“以下是某某的意见”,以避免发生误会 5、批评报道必须反映被批评者的意见。司法案件报道、民事纠纷报道须报道 当事双方的意见。 、自接消自来源与间接消息来 直接消息来源包括两类 是记者本人,如“教育部长向新华社说 、“中新花 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二是记者与其有直接接触的来源,如在衡阳大火中殉职 的消防队员的亲属说”、“在事件中受伤的民工说”。 间接消息来源指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作为消息来源,如“据《中国青年报》援
- 2 - 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 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1. 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 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2.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 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3.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 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报道准则主要是针对记者的工作流程所作的规范。记者是确保新闻事实真 实、准确的初始责任人,对稿件的真实性差错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事实性差 错大多发生在消息来源上,因此,国外不少媒体对消息来源作出了不厌其详的规 定。这里提出了确保新闻真实性的七条报道准则,其中把主要篇幅放在了消息来 源上。 可信消息来源原则 1、新闻媒体播发的各类稿件都要说明来源,来源应尽可能清楚明确,不仅包 括快讯、简讯、详讯、综合消息,还包括新闻分析、综述、特稿、专稿、图表等。 这意味着对事实和观点都有人负责。受众可以根据消息来源对报道的可信度作出 自己的判断,如果受众想进一步核实,可以从新闻报道中找到明确的来源线索。 只有所报道的是公认的事实或公众已清楚了解的信息,即所报道的事实清楚 无疑时,才可以省略消息来源,以避免生硬和累赘。如记者亲自旁听的第一手法 庭报道或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如“×报纽约 9 月 11 日电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纽 约市,股股浓烟从世贸中心腾空升起。”如果在纽约当地没有该报记者,就需要 说明消息来源。如果报道中出现伤亡数字,就应该交代消息来源,因为这样的信 息公众并不了解。 交代消息来源是原则,不交代消息来源是例外。 2、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探求不同来源对消息进行核实。如果一条消 息不十分明确和有把握,必须找另外一个或多个消息来源进行核实。重大事件须 核实三个以上消息来源。如果消息来源不清或不准,首先求准而不求快。 3、在连续报道中,每条独立的稿件都必须交代消息来源,不能因为先发的稿 件已提过,后发的稿件就省去。 4、如果一条稿件中出现多个不同来源提供的材料,必须逐一交代清楚。 所有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必须严格交代消息来源。 内容涉及两个以上当事方的稿件,必须逐一向当事方核实。如果当事各方意 见不一致,必须在报道中如实反映其不同意见。 如果一条稿件中所有的材料属于一个来源,也常常需要重提“据同一来源”, 或者在开头就特别说明“以下是某某的意见”,以避免发生误会。 5、批评报道必须反映被批评者的意见。司法案件报道、民事纠纷报道须报道 当事双方的意见。 6、直接消息来源与间接消息来源 直接消息来源包括两类:一是记者本人,如“教育部长向新华社说”、“中新社 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二是记者与其有直接接触的来源,如“在衡阳大火中殉职 的消防队员的亲属说”、“在事件中受伤的民工说”。 间接消息来源指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作为消息来源,如“据《中国青年报》援
3 引共青闭中央某项调查的统计数字”。对不为大众孰知的间接消息来源的可可信程 度及其背景应尽可能予以介绍,如《阿拉伯新闻报》(《Arab News》)是阿拉伯 国家品且影响力的 一家英文报纸,常持与以色列对立的立场 7 有名消息来源与无名消息来 最好的消息来源是记者亲眼所见,有名有姓的消息来源次之,最次的是无名 消息来源。 有名来源,即明确指出消息来源的名称和姓名。消息来源应尽可可能具体,虽 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单位名称为消息来源,如“东方航空公司宣布,但最好还 是指出这些单位的哪些负责人或发言人说的。有名来源必须是提供消息者同意指 名道姓发表消息,不应有任何含糊和保留。 无名来源,这种消息来原常常以“消息灵通人士诱露”、“权威人士说”、“观察 家认为等套语来表示。记者本人必须对这类消息来源所说的话负全责。一般来 说,不应该使用无名消息来源。 大多数受众认为, 来源不清是新闻媒体工作不力的表现 还会引起受众的怀 疑。只有为了公益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可以使用无名消息来源,但必须说 匿名的理由、被采访者的所属单位及其在其中的地位等,当被采访者要求用匿名 方式对第三者进行批评时,记者原则上应予拒绝。 使用无名消息来源时,应首先说明来源是官方还是非官方,这种区分不仅适 用千政治和外新闻,不活用干补会、经济、休笔各新闻。无名来也要辰 可能具体,如应该用“出席北 京 人代会的 位代表”,而不要用 位官方人土” ·般在导语中就应点名来源,至少要在前三段交代主要事实的消息来源 如果导语内容容易引起纷争或具有高度的煽动性,应该开门见山地交代消息来 源,如“美国总统布什指责伊拉克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写成:“伊拉克 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总统布什说。 全面把握原贝 记者须忠实地报道事物的全貌。即对事件的所有方面都应报道,以保持公平 和祛除偏见。为维护社会公正,应积极进行追踪报道,交代清楚事实的来龙去脉。 恪守答辩机会原则,即当报道有对个人或单位、团体的批评或谴责内容时, 必须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并作出报道。 事实准确原则 记者必须对稿件中的每项事实进行核实。如果对报道中的某个重要事实有疑 问,在未经核实前不得发稿: 先准后快原则 如果新闻事实不清或不准,首先应求准而不求快。 如果对报道中某个细节没有把握,而稿件的时效性又很强,应先省略掉这 细节,发完稿后再去核实,在后续报道中予以补充写明未证实报道的原则 记者不得不报道米原不明或者不确切的事实买时,必须加以说明。 禁止推想原则 不允许使用“合理想象”、“集中典型”的手法,不允许对实事有任何渲染夸大 假定无罪原则 报道悬而未决的调查过程或审判程序,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必须给嫌疑 者或被告者以解释的机会,在确定其有罪之前,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权。涉及青 年犯罪时应给他们的未来留有余地,尽可能不点名,不刊发能识别他(她)的照 片
- 3 - 引共青团中央某项调查的统计数字”。对不为大众熟知的间接消息来源的可信程 度及其背景应尽可能予以介绍,如“《阿拉伯新闻报》(《Arab News》)是阿拉伯 国家最具影响力的一家英文报纸,常持与以色列对立的立场”。 7、有名消息来源与无名消息来源 最好的消息来源是记者亲眼所见,有名有姓的消息来源次之,最次的是无名 消息来源。 有名来源,即明确指出消息来源的名称和姓名。消息来源应尽可能具体,虽 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单位名称为消息来源,如“东方航空公司宣布”,但最好还 是指出这些单位的哪些负责人或发言人说的。有名来源必须是提供消息者同意指 名道姓发表消息,不应有任何含糊和保留。 无名来源,这种消息来源常常以“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权威人士说”、“观察 家认为”等套语来表示。记者本人必须对这类消息来源所说的话负全责。一般来 说,不应该使用无名消息来源。 大多数受众认为,来源不清是新闻媒体工作不力的表现,还会引起受众的怀 疑。只有为了公益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无名消息来源,但必须说明 匿名的理由、被采访者的所属单位及其在其中的地位等,当被采访者要求用匿名 方式对第三者进行批评时,记者原则上应予拒绝。 使用无名消息来源时,应首先说明来源是官方还是非官方,这种区分不仅适 用于政治和外交新闻,还适用于社会、经济、体育等各类新闻。无名来源也要尽 可能具体,如应该用“出席北京市人代会的一位代表”,而不要用“一位官方人士”。 8、一般在导语中就应点名来源,至少要在前三段交代主要事实的消息来源。 如果导语内容容易引起纷争或具有高度的煽动性,应该开门见山地交代消息来 源,如“美国总统布什指责伊拉克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要写成:“伊拉克 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总统布什说。” 全面把握原则 记者须忠实地报道事物的全貌。即对事件的所有方面都应报道,以保持公平 和祛除偏见。为维护社会公正,应积极进行追踪报道,交代清楚事实的来龙去脉。 恪守答辩机会原则,即当报道有对个人或单位、团体的批评或谴责内容时, 必须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并作出报道。 事实准确原则 记者必须对稿件中的每项事实进行核实。如果对报道中的某个重要事实有疑 问,在未经核实前不得发稿。 先准后快原则 如果新闻事实不清或不准,首先应求准而不求快。 如果对报道中某个细节没有把握,而稿件的时效性又很强,应先省略掉这一 细节,发完稿后再去核实,在后续报道中予以补充写明未证实报道的原则 记者不得不报道来源不明或者不确切的事实时,必须加以说明。 禁止推想原则 不允许使用“合理想象”、“集中典型”的手法,不允许对实事有任何渲染夸大。 假定无罪原则 报道悬而未决的调查过程或审判程序,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必须给嫌疑 者或被告者以解释的机会,在确定其有罪之前,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权。涉及青少 年犯罪时应给他们的未来留有余地,尽可能不点名,不刊发能识别他(她)的照 片
4 禁止对审判施加不适当的影响,没有充足的理由不应在法院公开判决前报道 审判结果。禁止对判决书、决定书、起诉书以及其他司法文书进行事先报道和评 论。只有当被采访者提供列入司法文书的内容时 偏见,顾名思义,就是有偏于 一方面之见解。放在新闻的背景下,偏见有两层基 本含义。其一是指,在多种同样有效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之中,选择其中某一种。 此一意义上的偏见似乎不可避免,因为一切新闻最终都必然要反映某种特定的视 角,甚至采取某种特定的立场,做出某种特定的价值判断。也因此,美国学者赫 伯特甘斯(H。 )认为 二切新闻都是有偏见的 偏见的第 层含义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 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 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我国学者童兵教授系统地归纳了“不公正报道”的5种表 现:1)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2)强扭事实,片面报道:3)主观武断,强 加于人:4)不给更正,难以申辩:5)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上述第二层意义上的新闻偏见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客观、与公正等三项基本 原则,是媒介应该、而且有可能避免的,中西方的新闻职业规范对此都有明确规 定。 关于新闻偏见,还有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这就是有意的偏见和无意的偏见。 有意的偏见是记者或媒介组织为了一己的私利或好恶而有意至曲事实:无意的偏 见则是指记者或媒介组织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不公正 报道。有意的新闻偏见主要依靠法规制约和社会监督来加以控制:无意的偏见则 必须通过记者和媒介组织的主观努力进行克服。 在“无意的偏见”中,由于记者思维能力的欠缺而造成的新闻偏见十分普遍。 具体而言,由于缺少逻辑训练,一些记者在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时候,往往不自 觉地掉入了习惯性的思维陷阱” 一那些常常导致错误判断的习以为常的思维 模式或思维定式。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4种典型的思维陷阱,分别加以剖析 以期有助于记者和媒介避免新闻偏见 “目击者”陷阱 为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新闻报道向目击者或信源求证,这本身是无可非议 的。但如果以为目击者或信源的话绝对可靠就会掉进“目击者陷阱。记者应该清 醒地认识到,目击著的个人观容可可能会受他的个人信见、思维定式、@容能力」 经历、压力或者彩 的县影忙 。而且 即使目击者是记者本人 上述个人局限性也 在所难免。如果认识不到这一陷阱,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便真实无疑,不去 进一步多方求证,那么记者的报道便很可能因偏见而失实。 例如,扬州有一家报纸曾报道过一条轰动一时的消息:《博士开餐馆》。这条 新闻说的是,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戴某回国后,在扬州开了一间小餐馆,其言下 之音于非是大材小用了 这消息风招后. 引得不少市民争相到该餐馆用餐 睹博士风采。后经调查发现,这位“洋博士”原来大学本科都没有念过 他的所说 留学经历查无对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条假新闻呢?从记者的 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可以归咎于“目击者”陷阱。据最初采写这篇报道的 记者说,她当时决定发这样一条新闻,主要是因为地所在的报纸两年前曾刊肾 一篇由其所写的文音,而日当时那篇文音曾起扬州人的一场过论。丽在哉封 回来了,她决定作 下回访 根据戴 共的项 学位证书 和他 在法兰克福呆 过的经历,她相信了戴某所提供的“在读博士”的说法,觉得在读博士开餐馆也是 新闻点,所以就有了那篇报道。 这位记者显然是过于相信了自己的“目击”。她亲眼读过戴某的文章,亲眼见
- 4 - 禁止对审判施加不适当的影响,没有充足的理由不应在法院公开判决前报道 审判结果。禁止对判决书、决定书、起诉书以及其他司法文书进行事先报道和评 论。只有当被采访者提供列入司法文书的内容时,才可以例外。 偏见,顾名思义,就是有偏于一方面之见解。放在新闻的背景下,偏见有两层基 本含义。其一是指,在多种同样有效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之中,选择其中某一种。 此一意义上的偏见似乎不可避免,因为一切新闻最终都必然要反映某种特定的视 角,甚至采取某种特定的立场,做出某种特定的价值判断。也因此,美国学者赫 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认为一切新闻都是有偏见的。 偏见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 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我国学者童兵教授系统地归纳了“不公正报道”的5种表 现:1)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2)强扭事实,片面报道;3)主观武断,强 加于人;4)不给更正,难以申辩;5)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上述第二层意义上的新闻偏见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客观、与公正等三项基本 原则,是媒介应该、而且有可能避免的,中西方的新闻职业规范对此都有明确规 定。 关于新闻偏见,还有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这就是有意的偏见和无意的偏见。 有意的偏见是记者或媒介组织为了一己的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无意的偏 见则是指记者或媒介组织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不公正 报道。有意的新闻偏见主要依靠法规制约和社会监督来加以控制;无意的偏见则 必须通过记者和媒介组织的主观努力进行克服。 在“无意的偏见”中,由于记者思维能力的欠缺而造成的新闻偏见十分普遍。 具体而言,由于缺少逻辑训练,一些记者在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时候,往往不自 觉地掉入了习惯性的“思维陷阱”——那些常常导致错误判断的习以为常的思维 模式或思维定式。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4种典型的思维陷阱,分别加以剖析, 以期有助于记者和媒介避免新闻偏见。 “目击者”陷阱 为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新闻报道向目击者或信源求证,这本身是无可非议 的。但如果以为目击者或信源的话绝对可靠就会掉进“目击者”陷阱。记者应该清 醒地认识到,目击者的个人观察可能会受他的个人偏见、思维定式、观察能力、 经历、压力或者私利的影响。而且,即使目击者是记者本人,上述个人局限性也 在所难免。如果认识不到这一陷阱,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便真实无疑,不去 进一步多方求证,那么记者的报道便很可能因偏见而失实。 例如,扬州有一家报纸曾报道过一条轰动一时的消息:《博士开餐馆》。这条 新闻说的是,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戴某回国后,在扬州开了一间小餐馆,其言下 之意无非是大材小用了。这则消息见报后,引得不少市民争相到该餐馆用餐,一 睹博士风采。后经调查发现,这位“洋博士”原来大学本科都没有念过,他的所谓 留学经历查无对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条假新闻呢?从记者的 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可以归咎于“目击者”陷阱。据最初采写这篇报道的 记者说,她当时决定发这样一条新闻,主要是因为她所在的报纸两年前曾刊登过 一篇由戴某所写的文章,而且当时那篇文章曾引起扬州人的一场讨论。现在戴某 回来了,她决定作一下回访。根据戴某提供的硕士学位证书,和他在法兰克福呆 过的经历,她相信了戴某所提供的“在读博士”的说法,觉得在读博士开餐馆也是 新闻点,所以就有了那篇报道。 这位记者显然是过于相信了自己的“目击”。她亲眼读过戴某的文章,亲眼见
5 过戴某的硕士学位证书,又亲耳听过戴某的留学故事,于是便断定戴某的自述千 直万确了。网在的问颗是,她的“信順”与这条新闻有明显的利益牵涉,因出她不 能只听一面之词。后来澄清这条假新闻的记者杨青春便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目击 者”陷阱。 他根据戴某 提供的求学经历,首先向扬州大学 档案馆核实,结果发 戴某根本没有上过这所大学的本科,而是在这里的培训班上过课:然后,杨青春 又分别向南京大学俄语研究所和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咨询,结果发现戴某的硕 土学位纯属假冒:最后,杨青春又托同学了解戴某所提供的德国某大学的有关专 业和导师,结果证明戴某的“在读博士”的经历纯属虚构 例提醒记者 不可轻信自己的“目击”,也不可轻信当事人或其它信源 的一面之词。 “先入之见”陷阱 记者如果在采访之前就有了对某个问题的结论,于是带着既有的观念去 寻找相应的新闻来证实自己的看法,这样他就面临掉进“先入之见”陷阱的危 “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 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 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 个论点。 “先入之见”陷阱的危险性正在于 它使记者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有利于自己的“先入之见”的相关事实上,忽略或 轻视与这种既有观念相矛盾的事实。假如一个记者事先使完全接受了这样一种观 点或“上级指示”,相信大规模建设经济开发区是发展本地经济的最有效途径 于是,他带若 求证这一观点的目的去采访 自然不难找到某某县市或某某乡镇的 成功经 ,如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外资,或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产值或税收,还 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图片,等等。然而,这只是开发区建设的一个方面。同 样真实的另一面是,开发区侵吞了大片良田,许多所谓开发区实际上“开”而不 “发” ,圈占的土地弃置荒芜,周围的农民流离失所,当地环境还有可能因此大 大恶化,等等。遣憾的是, 这后 个方面完 全被记者忽略了或者不愿意正视,原 因很简单 记者的目光被他自己的 见” 完全遮蔽了 个生动的例子是被评为2002年“世界杯十大假新闻”之一的 “万乔普‘服兴奋剂'”的报道。6月4日,中国足球队世界杯首战0:2负于 哥斯达黎加队。当晚 一则“爆炸性消息”在中国记者中间迅速传开:“哥斯达 黎加队主力中锋万乔普赛后被查出服用兴奋剂:中哥比赛的结果极可能被更改为 中国队获胜 足联负责韩日世界杯赛〉 奋剂检查的官 员6月5日便公开辟谣: “自世界杯足球赛开赛以来,还没有发现 ·例兴奋剂格 查呈阳性者。兴奋剂检测中心对6月4日举行的3场世界杯比赛(其中包括中国 队对哥斯达黎加队)相关球员的血液检查都为阴性·”这里,强言章然被当作 新闻发回国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先入之见”思维 陷阱有关。显然,在比赛结果出来之前,中国记者们事先便希望甚至相信中国队 会战胜哥斯达黎加队。带着这样的“先入之见 ,记者们自然希望听到、同时世 很容易轻信有关对方选手服用兴奋剂的消息。这样,正当中国记者们对比赛结果 感到大失所望或不愿相信的时候,有关对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谣言,正好满足 了他们的求证期待。于是在尚未对这一消息进行多方核实之前,他们便迫不及待 地、满怀欣喜地把谣言当新闻发布了 “虚假调查”陷阱
- 5 - 过戴某的硕士学位证书,又亲耳听过戴某的留学故事,于是便断定戴某的自述千 真万确了。现在的问题是,她的“信源”与这条新闻有明显的利益牵涉,因此她不 能只听一面之词。后来澄清这条假新闻的记者杨青春便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目击 者”陷阱。他根据戴某提供的求学经历,首先向扬州大学档案馆核实,结果发现 戴某根本没有上过这所大学的本科,而是在这里的培训班上过课;然后,杨青春 又分别向南京大学俄语研究所和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咨询,结果发现戴某的硕 士学位纯属假冒;最后,杨青春又托同学了解戴某所提供的德国某大学的有关专 业和导师,结果证明戴某的“在读博士”的经历纯属虚构。 这一事例提醒记者:不可轻信自己的“目击”,也不可轻信当事人或其它信源 的一面之词。 “先入之见”陷阱 记者如果在采访之前就有了对某个问题的结论,于是带着既有的观念去 寻找相应的新闻来证实自己的看法,这样他就面临掉进“先入之见”陷阱的危 险。 列宁曾经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 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先入之见”陷阱的危险性正在于, 它使记者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有利于自己的“先入之见”的相关事实上,忽略或 轻视与这种既有观念相矛盾的事实。假如一个记者事先便完全接受了这样一种观 点或“上级指示”,相信大规模建设经济开发区是发展本地经济的最有效途径。 于是,他带着求证这一观点的目的去采访,自然不难找到某某县市或某某乡镇的 成功经验,如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外资,或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产值或税收,还 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图片,等等。然而,这只是开发区建设的一个方面。同 样真实的另一面是,开发区侵吞了大片良田,许多所谓开发区实际上“开”而不 “发”,圈占的土地弃置荒芜,周围的农民流离失所,当地环境还有可能因此大 大恶化,等等。遣憾的是,这后一个方面完全被记者忽略了或者不愿意正视,原 因很简单:记者的目光被他自己的“先入之见”完全遮蔽了。 另一个生动的例子是被评为2002年“世界杯十大假新闻”之一的 “万乔普‘服兴奋剂’”的报道。6月4日,中国足球队世界杯首战0:2负于 哥斯达黎加队。当晚,一则“爆炸性消息”在中国记者中间迅速传开:“哥斯达 黎加队主力中锋万乔普赛后被查出服用兴奋剂!中哥比赛的结果极可能被更改为 中国队获胜.”然而,好景不长。国际足联负责韩日世界杯赛兴奋剂检查的官 员6月5日便公开辟谣:“自世界杯足球赛开赛以来,还没有发现一例兴奋剂检 查呈阳性者。兴奋剂检测中心对6月4日举行的3场世界杯比赛(其中包括中国 队对哥斯达黎加队)相关球员的血液检查都为阴性.”这里,谣言竟然被当作 新闻发回国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先入之见”思维 陷阱有关。显然,在比赛结果出来之前,中国记者们事先便希望甚至相信中国队 会战胜哥斯达黎加队。带着这样的“先入之见”,记者们自然希望听到、同时也 很容易轻信有关对方选手服用兴奋剂的消息。这样,正当中国记者们对比赛结果 感到大失所望或不愿相信的时候,有关对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谣言,正好满足 了他们的求证期待。于是在尚未对这一消息进行多方核实之前,他们便迫不及待 地、满怀欣喜地把谣言当新闻发布了。 “虚假调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