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 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 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 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 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风格可与《离骚》 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 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 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 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 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 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 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 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 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 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同上) 四《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 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 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 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 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 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 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 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 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g3 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 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 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 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 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 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风格可与《离骚》 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 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 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 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 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 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 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 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 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 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同上) 四 《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 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 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 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 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 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 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 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 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 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 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 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 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 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 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 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 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 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 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 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 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 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 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 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 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 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 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 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 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 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g3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 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 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 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 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 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 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 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 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 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 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 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 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 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 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 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 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 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 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 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 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 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 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 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 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 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 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 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 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 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同上) 3孔雀东南飞(并序)902 课文鉴赏说明 情节结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 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 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 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 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 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 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
g3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 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 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 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 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 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 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 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 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同上)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902 课文鉴赏说明 一 情节结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 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 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 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 357 句,1785 字, 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 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 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
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 和反抗精神。 情节发展和结构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 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 离异。 第二部分,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 部分写三项内容。 1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 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 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 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 姑告别。 3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 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1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 的处境 2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 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3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g3 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 和反抗精神。 情节发展和结构。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 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 离异。 第二部分,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 部分写三项内容。 1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 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 想。 2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 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 姑告别。 3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 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1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 的处境。 2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 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3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 强烈的愿望。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 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 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 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 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 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 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 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 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 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 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 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 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 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 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 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 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 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
g3 第四部分,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 强烈的愿望。 二 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 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 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 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 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 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 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 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 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 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 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 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 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 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 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 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 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 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