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求背诵的这段是新大纲规定背诵的,每个学生都应 当完成。可以在充分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建议 先读懂,后欣赏。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 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 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欣赏之点,一是艺术手 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 思想感情。切不可在还没读懂的情况下就急于“欣赏 二先理解,后延伸。这首诗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光从 字面去读,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思想,应当理解得深一些, 广一些。可以从诗人的生平入手,可以从当时政治形势入手 也就是说从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诗作;另外,还可以从文学史的 背景来理解诗作,屈原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离骚》是 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尽管诗人辈出,群 星灿烂,但是难有与《离骚》媲美的诗作。所以,扩大阅读的 背景,可以读得更深、更多。另外,鼓励学生读全诗,也是 种延伸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屈原和《离骚》的介绍、 评论。 三先朗读,后背诵。学这首诗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 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 水到渠成了。 有关资料 参考译文(袁梅)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 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 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
g3 四 要求背诵的这段是新大纲规定背诵的,每个学生都应 当完成。可以在充分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建议 一 先读懂,后欣赏。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 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 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欣赏之点,一是艺术手 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 思想感情。切不可在还没读懂的情况下就急于“欣赏”。 二 先理解,后延伸。这首诗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光从 字面去读,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思想,应当理解得深一些, 广一些。可以从诗人的生平入手,可以从当时政治形势入手, 也就是说从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诗作;另外,还可以从文学史的 背景来理解诗作,屈原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离骚》是 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尽管诗人辈出,群 星灿烂,但是难有与《离骚》媲美的诗作。所以,扩大阅读的 背景,可以读得更深、更多。另外,鼓励学生读全诗,也是一 种延伸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屈原和《离骚》的介绍、 评论。 三 先朗读,后背诵。学这首诗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 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 水到渠成了。 有关资料 一 参考译文(袁梅)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 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 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
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 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 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 紫苏香草 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 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 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 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 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 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 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 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 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
g3 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 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 饰。 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 紫苏香草。 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 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 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 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 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 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 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 隘。 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 坏。 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
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 暴怒。 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 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 (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 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二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 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 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 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 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 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 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 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 《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 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 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 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 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 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 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
g3 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 暴怒。 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 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 (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 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二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 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 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 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 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 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 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 世纪 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 《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 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 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 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 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 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 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
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 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 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 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 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三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 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 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 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 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 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 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 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 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 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 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 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 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g3 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 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 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 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 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三 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 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 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 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 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 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 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 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 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 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 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 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 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 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 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 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 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 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 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 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 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 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 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 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 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 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 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 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 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 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 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 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 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 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 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 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 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 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
g3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 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 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 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 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 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 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 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 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 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 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 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 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 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 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 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 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 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 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 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 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 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 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 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有 25 篇,即《离骚》1 篇,《天问》1 篇,《九歌》11 篇,《九 章》9 篇,《远游》《卜居》《渔父》各 1 篇。据《史记·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