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 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 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 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 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 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 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 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 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 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 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 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 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 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 “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 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 “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 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 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 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 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 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 《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 599年)之前。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 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 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 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
g3 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 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 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 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 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 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 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 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 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 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 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 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 国风,共 160 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 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 篇,用于诸侯朝会; “小雅”74 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 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 共 40 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 “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 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 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 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 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 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 《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 599 年)之前。 二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 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 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 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
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 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 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 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 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 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 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 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 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 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 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 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 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 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更充分地 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 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 “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 “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 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 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6年版) 三《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 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 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
g3 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 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 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 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 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 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 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 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 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 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 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 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 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 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更充分地 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 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 “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 “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 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 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1986 年版) 三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一)《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 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 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
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 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 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 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 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 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 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 学史》 第一册40页、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离骚(节选)903 课文鉴赏说明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 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 《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 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 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 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
g3 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 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 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 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 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 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 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 学史》 第一册 40 页、4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2 离骚(节选) 903 课文鉴赏说明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 372 句,分 93 节,共 2464 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 46 句。按习惯, 《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 44 句为前 11 节,最 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 的。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 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 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
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 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 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 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 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 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 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 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 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 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 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 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 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 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 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 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 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 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 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 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 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 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 复无常的痛心 综上所述,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 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 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 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 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 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 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
g3 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 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 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 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 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 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 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 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 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 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 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 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 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 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 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 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 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 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 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 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 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 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 复无常的痛心。 综上所述,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 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 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 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 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 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 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
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 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 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 情性也非常鲜明。 解题指导 此题既考査对诗句读懂的情况,又考查对诗句的欣赏 能力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 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 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 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 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 舆之败绩) 二此题意在赏析诗作艺术手法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答案从略
g3 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 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 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 情性也非常鲜明。 解题指导 一 此题既考查对诗句读懂的情况,又考查对诗句的欣赏 能力。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 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 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 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 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 舆之败绩) 二 此题意在赏析诗作艺术手法。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 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答案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