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 决 爱变绝章章期耽笑 (章节) 第一、二 第三、四、五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 无与士 亦已焉哉 载言载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 福 怨恨、沉 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 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二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 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 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 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
g3 (情节) 恋 爱 婚 变 决 绝 (章节) 第一、二 章 第三、四、五 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 期 无与士 耽 亦已焉哉 载言载 笑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 福 怨恨、沉 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 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二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 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 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 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 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 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 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 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 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 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 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 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 者联想,増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 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秦风·无衣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 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 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
g3 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 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 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 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 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 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 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 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 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 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 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秦风·无衣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 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 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
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 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 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 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 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 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 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 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 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邶风·静女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 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 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g3 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 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 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 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 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 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 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 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 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邶风·静女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 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 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 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 美 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 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 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 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 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解题指导 在叙事诗中,人物、事件、情节等是诗的主要内 容,所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是把握全诗的关键;赋、比 兴是《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学习《诗经》首先应当理 解的。联系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对比分析女主人公和 氓的性格特点。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联系思想内容,激发 读者的联想。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意在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诗经》“ 唱三叹”的写法的了解。《无衣》起句含反问语气:“岂曰无 衣?”这就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答句中“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末句“与子同仇”, 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 “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这是一首出征三 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四这道题要求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训 练。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语言要精练,有节奏,大体押 韵,还要符合原诗的风格。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 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五这道题要求体会《诗经》语言形式特点,并背诵作品, 如果能背诵《氓》全诗则更好。答案略 教学建议
g3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 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 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 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 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 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 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解题指导 一、二 在叙事诗中,人物、事件、情节等是诗的主要内 容,所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是把握全诗的关键;赋、比、 兴是《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学习《诗经》首先应当理 解的。联系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对比分析女主人公和 氓的性格特点。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联系思想内容,激发 读者的联想。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一、二、三。 三 这道题意在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诗经》“一 唱三叹”的写法的了解。《无衣》起句含反问语气:“岂曰无 衣?”这就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答句中“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末句“与子同仇”, 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 “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这是一首出征三 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四 这道题要求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训 练。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语言要精练,有节奏,大体押 韵,还要符合原诗的风格。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 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五 这道题要求体会《诗经》语言形式特点,并背诵作品, 如果能背诵《氓》全诗则更好。答案略。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 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 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 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 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 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 效果怎样?然后背诵。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 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 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 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 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 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 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二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 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 读课文再解题。 有关资料 《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 (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
g3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一 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 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 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 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 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 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 效果怎样?然后背诵。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 一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 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 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 “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 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 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二 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 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 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 读课文再解题。 有关资料 一 《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 (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