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頁61~100 全觀型治理: 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鹏* 摘 要 英國學者培利希克斯主張下一世代的政府應爲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預防性政府、改變文化的政府及結果取向的政府。此種 全觀型治理的理論,基本上在解决政府及預算分部化後所造成的治理缺 陷。 在重點分析全觀型治理的理論之後·本文提出如何進行制度化以達 到全觀型治理境界的三項主要策略:建立線上治理基礎建設、建立整合 型粗織·和建立主動型文官體系。 全觀型治理的境界必須建立在綿密而精細的資訊體系·組織體系、 和主動的人事行政體系之上·對於目前絕大多數國家政府而言,仍弱相 當遙遠的目標。從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發展來看·推動全觀型治理的境 界,需要依賴一個主動積極的公民社會·持被有力的進行政治参與監督 和行政参與監督·進而對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充分發揮影響力,建立合理 的財政针畫及治理架構。 關键嗣:全觀型政府、線上治理、電子化政府、全球化、公共服務、行 政改革·新公共管埋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围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93年8月19日:通過日期:93年11月15日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 94 年 3 月∕頁 61~100 全 觀 型 治 理: 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鵬* 摘 要 英國學者培利希克斯主張下一世代的政府應為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預防性政府、改變文化的政府及結果取向的政府。此種 全觀型治理的理論,基本上在解決政府及預算分部化後所造成的治理缺 陷。 在重點分析全觀型治理的理論之後,本文提出如何進行制度化以達 到全觀型治理境界的三項主要策略:建立線上治理基礎建設、建立整合 型組織、和建立主動型文官體系。 全觀型治理的境界必須建立在綿密而精細的資訊體系、組織體系、 和主動的人事行政體系之上,對於目前絕大多數國家政府而言,仍屬相 當遙遠的目標。從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發展來看,推動全觀型治理的境 界,需要依賴一個主動積極的公民社會,持續有力的進行政治參與監督 和行政參與監督,進而對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充分發揮影響力,建立合理 的財政計畫及治理架構。 關鍵詞:全觀型政府、線上治理、電子化政府、全球化、公共服務、行 政改革、新公共管埋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93 年 8 月 19 日;通過日期:93 年 11 月 15 日
62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鵬 壹、前言 二十世紀行政學的發展基本上是建立在傅統的官僚體系組織之上。一 九八○年代以來,由於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以及從美國開始的政府再 造運動持續發酵,各國政府的組織及運作產生了重大的改變。但是在過去 二十年中,由於資引科技的不衡進步,電子化政府的新典範型態逐漸形 成。在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改革和重子化政府的雨大潮流衝擊之下,二十一 世紀的政府將呈現何種型態,就成爲行政學者所關注的研究焦點。研究政 府將呈現何種型態,在理論層次上具有典範架構的意義,可以引導行政學 者在共同典範的指引下,逐步建立未來政府運作中所需要的各項制度 Lane and Ersson,2000;Wallis and Dollery,1999 Light,2000:Farazmand, 2001;Kernaghan et al.,2000;Denhardt,2000)。不論是政府的組織、法 律·規則、行政程序、人事制度、行政倫理·行政價值等等,都可以有所 遵循·深入探討。而對於未來政府的型態如能有較爲明確的掌握,不論是 從政人士、行政學者、常任文官·或甚至於一般民眾·都能對於政府的粗 織運作及政府所能夠提供的服務之效率·效能,及早建立眾所接受的常態 模式。 英國學者培利希克斯(Peri6)I首倡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 之概念,主張下一世代之政府應爲全觀型政府、預防性政府、改變文化的 政府及結果取向的政府(6 Perri,1997;6 Perri et al.,1999;6 Perri et al., 2002)。2他並针對二十一世紀政府所處之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提 出未來全觀型政府應骸探行的制度變革。全觀型政府理念爲英國工黨布萊 爾政府所探用,並提出聯合型(joined-up)政府之各項改革措施。不論從 】培利希克斯(Pem6)是其本人自制之姓名(2003年9月10日作者於英国倫敦筋羡Pem 6本人時之就明),援英文姓名之通例,區分6爲姓,Pmi高名。但爲避免引用上之誤 食·在引述及列言目時依Perri6本人原言之例使用6 Perri,併此就明。 2其三言言名分别肩:Holistic government(1997、Governing in the round:strategiesfor holistic government (1999)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2002). 第二本和第三本者係與Diana Leat,.Kimberly Seltzer和Gerry Stoker合著
62 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鵬 壹、前 言 二十世紀行政學的發展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的官僚體系組織之上。一 九八○年代以來,由於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以及從美國開始的政府再 造運動持續發酵,各國政府的組織及運作產生了重大的改變。但是在過去 二十年中,由於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子化政府的新典範型態逐漸形 成。在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改革和電子化政府的兩大潮流衝擊之下,二十一 世紀的政府將呈現何種型態,就成為行政學者所關注的研究焦點。研究政 府將呈現何種型態,在理論層次上具有典範架構的意義,可以引導行政學 者在共同典範的指引下,逐步建立未來政府運作中所需要的各項制度 (Lane and Ersson, 2000;Wallis and Dollery, 1999;Light, 2000;Farazmand, 2001;Kernaghan et al., 2000;Denhardt, 2000)。不論是政府的組織、法 律、規則、行政程序、人事制度、行政倫理、行政價值等等,都可以有所 遵循、深入探討。而對於未來政府的型態如能有較為明確的掌握,不論是 從政人士、行政學者、常任文官、或甚至於一般民眾,都能對於政府的組 織運作及政府所能夠提供的服務之效率、效能,及早建立眾所接受的常態 模式。 英國學者培利希克斯(Perri 6)1 首倡全觀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 之概念,主張下一世代之政府應為全觀型政府、預防性政府、改變文化的 政府及結果取向的政府(6 Perri, 1997;6 Perri et al., 1999;6 Perri et al., 2002)。2 他並針對二十一世紀政府所處之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提 出未來全觀型政府應該採行的制度變革。全觀型政府理念為英國工黨布萊 爾政府所採用,並提出聯合型(joined-up)政府之各項改革措施。不論從 1 培利希克斯(Perri 6)是其本人自創之姓名(2003 年 9 月 10 日作者於英國倫敦訪談 Perri 6 本人時之說明),援英文姓名之通例,區分 6 為姓,Perri 為名。但為避免引用上之誤 會,在引述及列書目時依 Perri 6 本人原書之例使用 6 Perri,併此說明。 2 其三書書名分別為:Holistic government (1997)、Governing in the round: strategies for holistic government (1999)、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2002)。 第二本和第三本書係與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和 Gerry Stoker 合著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 63 理論層面或實務層面來加以衡量,全觀型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的理論 可望成爲二十一世紀有關政府治理的大型理論(grand theory),值得行政 學者廣泛加以研究。 未來政府的型態篇何,不但學界有不同的看法,OECD專青研究政府 治理的公共管理委員會也相當重視·以目前的行政學文默來看,主要可以 分成爲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以OECD的研究成果篇代表(OECD,2001),具體指出 未來政府所面對的各種環境變遷,包括社會更加多元、複雜、與分裂,媒 體和教育改變民眾對於政府服務的品質·髁責與信任的要求·然而,他們 對於未來政府的型態與特性,基本上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提出具體 的看法。 第二種類型是Guy Peters所提出來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Peters,. 1997)。他所提出來的模式包括:市場式政府、参與式國家、彈性化政府、 以及解制型政府。四種治理的願景都含有公共利益的概念,也就是提供締 造一個良好政府的粽合性理念。不過,這四種模式仍然無法解答未來的政 府所可能共同具有的運作精神和原則。這四種政府型態都在描述政府在運 作時應骸探用何種粗織理念·而不是在描述未來政府在整體上所呈現的型 態或特徵。市場式政府主要的重點在強調利用競爭的市場概念,以加強人 事體制的競爭性·例如探用績效薪俸制以及其他私部門所探用的管理技 術。市場式政府就好像企業型政府一般,對於提供服務的政府部門,具有 較高的可行性,但是對於負青提供决策的政府部門而言,則探用市場機制 並非易事。参與式政府主要在強調全面品質管理的技術,運用政府官員形 成團除合作的機制,以加強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效能·参與式政府的治理模 式,主要在减少層級節制的組織所形成的僵化效應,運用平台式的粗織以 加強溝通的功能。第三種彈性化政府主要在強調人事制度的彈性僱用,以 减少人事成本,並使政府的組織能夠更朝虛凝的方式來進行改革。最後一 種解制式政府基本上在強調賦予政府最大的管理自由,使政府能夠像市場 式政府一樣,模仿企業型政府的運作模式,增加創新的可能。從這四種模 式來看,他們所提供的理論價值在於,明確指出未來的政府在運作的原則 上,可能或必須具有的特徵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 94 年 3 月 63 理論層面或實務層面來加以衡量,全觀型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的理論 可望成為二十一世紀有關政府治理的大型理論(grand theory),值得行政 學者廣泛加以研究。 未來政府的型態為何,不但學界有不同的看法,OECD 專責研究政府 治理的公共管理委員會也相當重視。以目前的行政學文獻來看,主要可以 分成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以 OECD 的研究成果為代表(OECD, 2001),具體指出 未來政府所面對的各種環境變遷,包括社會更加多元、複雜、與分裂,媒 體和教育改變民眾對於政府服務的品質、課責與信任的要求。然而,他們 對於未來政府的型態與特性,基本上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提出具體 的看法。 第二種類型是 Guy Peters 所提出來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Peters, 1997)。他所提出來的模式包括:市場式政府、參與式國家、彈性化政府、 以及解制型政府。四種治理的願景都含有公共利益的概念,也就是提供締 造一個良好政府的綜合性理念。不過,這四種模式仍然無法解答未來的政 府所可能共同具有的運作精神和原則。這四種政府型態都在描述政府在運 作時應該採用何種組織理念,而不是在描述未來政府在整體上所呈現的型 態或特徵。市場式政府主要的重點在強調利用競爭的市場概念,以加強人 事體制的競爭性,例如採用績效薪俸制以及其他私部門所採用的管理技 術。市場式政府就好像企業型政府一般,對於提供服務的政府部門,具有 較高的可行性,但是對於負責提供決策的政府部門而言,則採用市場機制 並非易事。參與式政府主要在強調全面品質管理的技術,運用政府官員形 成團隊合作的機制,以加強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效能。參與式政府的治理模 式,主要在減少層級節制的組織所形成的僵化效應,運用平台式的組織以 加強溝通的功能。第三種彈性化政府主要在強調人事制度的彈性僱用,以 減少人事成本,並使政府的組織能夠更朝虛擬的方式來進行改革。最後一 種解制式政府基本上在強調賦予政府最大的管理自由,使政府能夠像市場 式政府一樣,模仿企業型政府的運作模式,增加創新的可能。從這四種模 式來看,他們所提供的理論價值在於,明確指出未來的政府在運作的原則 上,可能或必須具有的特徵
64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鵬 第三種類型是主張未來政府將呈現的共同模式·其中最明顯得到共藏 的是有關電子化政府的理論(Gronlund,2002;Fountain,2001;Dai,2000; Kamarck et al.,1999)。其次則是類如全觀型政府的理論。政府運作透過資 訊科技而全面電子化或稱數位化,已是必然的趨勢,而不再是一種理論的 構想。各國政府的電子化只有程度·層次的差異,而不再是有與無的區别。 全觀型治理的核心關鍵則是有鑑於全球政經情勢已大幅、快速變動,全球 化·區域化的風潮日趨渗入政府的治理機制,快速變遷已成爲常態,政府 的治理理念也必須探用全新的觀點以求適應。全觀型政府是使政府能觀照 全體,變成預防性·整合性、改變文化·結果取向的政府,而能跨越政府 層級、部會功能分裂的差距,提供人民更好的服務。 基於以上之分析,本文將群細躬介全觀型治理之理論架構,並予以深入· 多面向的探討其可行性、可欲性。在此基礎上,從國際情勢的轉變、政府結構 的改變、人民對政府治理的要求、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資訊科技的發 展與運用等不同因素考慮,建搆具有跨國可行性實現全觀型治理的具體策略及 演進步骤。由於全觀型治理觀念在國内尙未經引介,本文將先扼要予以析論。 贰、全觀型政府是什麽? 全觀型政府這個觀念的起源,基本上在挑戰從十九世紀以來各國政府 的基本結構原則。各國政府在部會層級的組織·長久以來都是以功能作爲 區分的標準,也就是功能分化是分部化的基本原則(6Prri,1997:16)·但 是道種區分部會的原則,在過去二十幾年政府改革的大風潮裹面,明顯無 法有效應付許多跨越功能邊界的重大問題。回顧一九八○年代以來,世界 各國的人民一方面不希望再增加稅務的負擔,另方面又希望中央政府能夠 解决教育·衛生、犯罪、以及就業的問題。不論是英國爲首的西敏寺 (Westminster)國家的新公共管理,或是美國在一九九O年代所進行的新 政府運動,都企圖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减少管制、增加競爭,尤其是私 人部門的競爭,以增進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並同時達到减少公共支出的目 的。希克斯認爲,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早期所遺留下來的政府間 題是,人民對於公共部門的信任感降低、支出膨脹、政府缺乏效能、政府
64 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 彭錦鵬 第三種類型是主張未來政府將呈現的共同模式。其中最明顯得到共識 的是有關電子化政府的理論(GrÖnlund, 2002;Fountain, 2001;Dai, 2000; Kamarck et al., 1999)。其次則是類如全觀型政府的理論。政府運作透過資 訊科技而全面電子化或稱數位化,已是必然的趨勢,而不再是一種理論的 構想。各國政府的電子化只有程度、層次的差異,而不再是有與無的區別。 全觀型治理的核心關鍵則是有鑑於全球政經情勢已大幅、快速變動,全球 化、區域化的風潮日趨滲入政府的治理機制,快速變遷已成為常態,政府 的治理理念也必須採用全新的觀點以求適應。全觀型政府是使政府能觀照 全體,變成預防性、整合性、改變文化、結果取向的政府,而能跨越政府 層級、部會功能分裂的差距,提供人民更好的服務。 基於以上之分析,本文將詳細引介全觀型治理之理論架構,並予以深入、 多面向的探討其可行性、可欲性。在此基礎上,從國際情勢的轉變、政府結構 的改變、人民對政府治理的要求、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資訊科技的發 展與運用等不同因素考慮,建構具有跨國可行性實現全觀型治理的具體策略及 演進步驟。由於全觀型治理觀念在國內尚未經引介,本文將先扼要予以析論。 貳、全觀型政府是什麼? 全觀型政府這個觀念的起源,基本上在挑戰從十九世紀以來各國政府 的基本結構原則。各國政府在部會層級的組織,長久以來都是以功能作為 區分的標準,也就是功能分化是分部化的基本原則(6 Perri, 1997: 16)。但 是這種區分部會的原則,在過去二十幾年政府改革的大風潮裏面,明顯無 法有效應付許多跨越功能邊界的重大問題。回顧一九八○年代以來,世界 各國的人民一方面不希望再增加稅務的負擔,另方面又希望中央政府能夠 解決教育、衛生、犯罪、以及就業的問題。不論是英國為首的西敏寺 (Westminster)國家的新公共管理,或是美國在一九九○年代所進行的新 政府運動,都企圖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減少管制、增加競爭,尤其是私 人部門的競爭,以增進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並同時達到減少公共支出的目 的。希克斯認為,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早期所遺留下來的政府問 題是,人民對於公共部門的信任感降低、支出膨脹、政府缺乏效能、政府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 65 負責的對象錯誤等等。而這些問題的基本來源,都是因僞政府組織是按照 功能性的原則來做爲區分· 希克斯認爲·在功能性粗織的原則之下,政府的運作造成以下的結果 (6 Perri,.1997:26): 1.高成本。 2.錯誤行爲的集中化。 3.對於改變行爲的做法認藏粗糙。 4.思考眼光短淺。 5.過於注重治療而欠缺預防。 6.欠缺協調、將惡化的問題丢在一起。 7.弈鑑的對象錯誤。 8.負責的對象錯誤。 針對以上的結果,希克斯指出,英國在一九八○年代一方面已經把許 多管理的責任下放到地方政府,例如學校和醫院,但是另一方面則透過財 政部和其他各部會,將控制和决策權集中到中央政府。其結果就是,財政 部變成許多决策過程的瓶頸。文官的士氣因此低落,地方機關對於民眾的 負責任情形也因此而弱化,人民對於政府的改革信任程度亦因此而降低。 他認爲政府組織的功能分化也造成·各個部會在單一年度的預算限制 之下運作,缺乏長遠的思考。預算超出會被懲罰,同樣的,預算花的比較 少,也會被財政部删减預算,如此就使得各個部會沒有節省資源的誘因, 也不會進行長遠規劃。如果再考慮政客所思考的只不過是一個選舉週期, 則政府部門更有必要長遠規劃。希克斯認爲,除了教育以外·大多數政府 所提供的服務,都是治療性的,而不是預防性的,也就是等到傷害已經構 成以後,政府才加以介入。數據顯示,在整個二十世紀裹,英國人壽命增 長的主要因素,醫藥只貢獻了五年(Bunker et al.,1994)。雖然警察大幅度 地增加,警政方面的支出也一直在增加,但是犯罪率也一直在增加。以醫 藥和警政的例子來看,預防性的公共衛生活動比例仍然很少,而犯罪預防 仍然在起步階段·這些都是以功能區分部會組織的原則下,最可能產生的 結果。 希克斯認爲,一九八○年代以來的改革,主要在追求效率和經濟,但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 94 年 3 月 65 負責的對象錯誤等等。而這些問題的基本來源,都是因為政府組織是按照 功能性的原則來做為區分。 希克斯認為,在功能性組織的原則之下,政府的運作造成以下的結果 (6 Perri, 1997: 26): 1. 高成本。 2. 錯誤行為的集中化。 3. 對於改變行為的做法認識粗糙。 4. 思考眼光短淺。 5. 過於注重治療而欠缺預防。 6. 欠缺協調、將惡化的問題丟在一起。 7. 評鑑的對象錯誤。 8. 負責的對象錯誤。 針對以上的結果,希克斯指出,英國在一九八○年代一方面已經把許 多管理的責任下放到地方政府,例如學校和醫院,但是另一方面則透過財 政部和其他各部會,將控制和決策權集中到中央政府。其結果就是,財政 部變成許多決策過程的瓶頸。文官的士氣因此低落,地方機關對於民眾的 負責任情形也因此而弱化,人民對於政府的改革信任程度亦因此而降低。 他認為政府組織的功能分化也造成,各個部會在單一年度的預算限制 之下運作,缺乏長遠的思考。預算超出會被懲罰,同樣的,預算花的比較 少,也會被財政部刪減預算,如此就使得各個部會沒有節省資源的誘因, 也不會進行長遠規劃。如果再考慮政客所思考的只不過是一個選舉週期, 則政府部門更有必要長遠規劃。希克斯認為,除了教育以外,大多數政府 所提供的服務,都是治療性的,而不是預防性的,也就是等到傷害已經構 成以後,政府才加以介入。數據顯示,在整個二十世紀裏,英國人壽命增 長的主要因素,醫藥只貢獻了五年(Bunker et al., 1994)。雖然警察大幅度 地增加,警政方面的支出也一直在增加,但是犯罪率也一直在增加。以醫 藥和警政的例子來看,預防性的公共衛生活動比例仍然很少,而犯罪預防 仍然在起步階段,這些都是以功能區分部會組織的原則下,最可能產生的 結果。 希克斯認為,一九八○年代以來的改革,主要在追求效率和經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