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一) 2017.5 语文试卷 学校 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和考号 人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6分) 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又一个鸡年光临人间。在中华文化中,鸡是“德禽”, 是“知时鸟”,谐音为“吉”。晋人王嘉《拾遗记》提及,早在帝尧时代,百姓就有每年正月 初一在门、窗上画公鸡图形以镇宅驱灾的做法,可见,民间张贴大公鸡年画或大公鸡剪纸的 习俗 (渊源)远流长,年深日久。凤凰就是先祖根据公鸡的美貌 (遐暇)思出来的瑞鸟。鸡还常常出现在案几的墨色里,随着诗人的志趣抒发多种意趣。 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经典诗句,不知承载了多少往事,多少意趣!“半壁见海日,空 中闻天鸡”,李白借鸡抒发青云之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借鸡勉励青少年勤学向上 (1)文段中横线处选填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渊远流长 案几(j) “及”的第一笔是了 B.源远流长 案几(j) “及”的第一笔是丿 C.遐思 承载(z61)“及”的第一笔是了 D.暇思 承载(zdi) “及”的第一笔是丿 (2)古诗词中鸡的意象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化精神。请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句子, 使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本试卷中所有已出现的诗句除外)(2分) (3)丁酉年正月初一,恰逢小明的爷爷六十大寿。小明要送给爷爷一副寿联,下面最适合 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2分)(只填序号)
2016—2017 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一) 2017.5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20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 6 分) 2017 年,是农历丁酉年。 又一个鸡年光临人间。在中华文化中,鸡是“德禽”, 是“知时鸟”,谐音为“吉”。晋人王嘉《拾遗记》提及,早在帝尧时代,百姓就有每年正月 初一在门、窗上画公鸡图形以镇宅驱灾的做法,可见,民间张贴大公鸡年画或大公鸡剪纸的 习俗,__________(渊 源)远流长,年深日久。凤凰就是先祖根据公鸡的美貌__________ (遐 暇)思出来的瑞鸟。鸡还常常出现在案几.的墨色里,随着诗人的志趣抒发多种意趣。 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经典诗句,不知承载.了多少往事,多少意趣!“半壁见海日,空 中闻天鸡”,李白借鸡抒发青云之志;______________;“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借鸡勉励青少年勤学向上。 (1)文段中横线处选填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渊远流长 案几.(jǐ) “及”的第一笔是 B.源远流长 案几.(jī) “及”的第一笔是丿 C.遐思 承载.(zǎi) “及”的第一笔是 D.暇思 承载.(zài) “及”的第一笔是丿 (2)古诗词中鸡的意象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化精神。请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句子, 使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本试卷中所有已出现的诗句除外)(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酉年正月初一,恰逢小明的爷爷六十大寿。小明要送给爷爷一副寿联,下面最适合 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2 分)(只填序号)
万里春光五彩画 金鸡红日艳阳春 佳音喜讯望雄鸡 白鹤青松长寿景 丰 州鸡唱日初红F 声鸡韵九州 千里莺歌春泛绿 E 2.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两位戏剧家,校文学社搜集了一段 资料,准备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一(3)题。(共6分) 【资料】 ①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法国,各有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中西方的艺术殿堂被震撼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艺术巨擘虽非同年而生,却是同年 而逝。这是巧合,也是一种艺术奇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各自秉承了中西方文化 特点。 。由盛而衰的人生际遇,使汤显祖用戏剧的形式 描绘出人鬼通情的艺术世界;而由衰而盛的人生际遇,使莎士比亚阅尽世态炎凉,他的戏剧 逼真地映现出惊世骇俗的现实世界。 ②汤显祖剧本中纯口语式的道白与高度格律化的曲词交相呼应,精妙到难以言喻。莎士 比亚剧本中的道白则多以素体诗形式呈现,其剧本往往由长达二三千行的诗行构成,这对 剧本写作者是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难怪莎士比亚只好多采用素体诗形式,而 非行行押韵了。 【注释】①素体诗: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诗不拘行数,不押韵。 (1)第①段中,文学常识和句子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2分) 文学常识 句子: (2)下列句子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汤显祖重在写真 莎士比亚重在写情 B.莎士比亚重在写真汤显祖重在写情 C.汤显祖重在写情 莎士比亚重在写真 D.莎士比亚重在写情 汤显祖重在写真 (3)请根据上面的资料或你的阅读积累,用“不但……,而且……”的句式,对汤显祖或 莎士比亚进行点评,然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2分) 点评: 3.默写(共8分)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1分) (2)《木兰诗》中描写军营苦寒生活的诗句是 (2分)
2.2016 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为纪念这两位戏剧家,校文学社搜集了一段 资料,准备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3)题。(共 6 分) 【资料】 ①16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初,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法国,各有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中西方的艺术殿堂被震撼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艺术巨擘虽非同年而生,却是同年 而逝。这是巧合,也是一种艺术奇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各自秉承了中西方文化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盛而衰的人生际遇,使汤显祖用戏剧的形式 描绘出人鬼通情的艺术世界;而由衰而盛的人生际遇,使莎士比亚阅尽世态炎凉,他的戏剧 逼真地映现出惊世骇俗的现实世界。 ②汤显祖剧本中纯口语式的道白与高度格律化的曲词交相呼应,精妙到难以言喻。莎士 比亚剧本中的道白则多以素体诗①形式呈现,其剧本往往由长达二三千行的诗行构成,这对 剧本写作者是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难怪莎士比亚只好多采用素体诗形式,而 非行行押韵了。 【注释】①素体诗: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诗不拘行数,不押韵。 (1)第①段中,文学常识和句子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2 分) 文学常识: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汤显祖重在写真 莎士比亚重在写情 B.莎士比亚重在写真 汤显祖重在写情 C.汤显祖重在写情 莎士比亚重在写真 D.莎士比亚重在写情 汤显祖重在写真 (3)请根据上面的资料或你的阅读积累,用“不但……,而且……”的句式,对汤显祖或 莎士比亚进行点评,然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2 分)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共 8 分) (1)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1 分) (2)《木兰诗》中描写军营苦寒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3)“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如杜 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写出了诗人看到泰山上白云涌现时的激荡情怀;崔颢《黄 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 ”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岁月无穷的感 慨;李清照《渔家傲》中“ ”则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晨景图。 (2分) (4)初中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你的好朋友小琪,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要去别的城市读高 中,你们将不能经常见面了。临别之际,你准备引用名家诗句送给小琪,希望你们天 各一方,也能感受彼此的思念与祝愿。下面诗句中,哪一项最适合送给小琪?说说你的 理由。(3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 选择: 理由: 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释】①国:这里指国君。②縻(m)军:東缚军队的行动。③政:政务。④惑:困惑
(3)“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如杜 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写出了诗人看到泰山上白云涌现时的激荡情怀;崔颢《黄 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岁月无穷的感 慨;李清照《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则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晨景图。 (2 分) (4)初中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你的好朋友小琪,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要去别的城市读高 中,你们将不能经常见面了。临别之际,你准备引用名家诗句送给小琪,希望你们天 各一方,也能感受彼此的思念与祝愿。下面诗句中,哪一项最适合送给小琪?说说你的 理由。(3 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 4—7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将者,国①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③,则军士惑④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⑤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⑥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⑦;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 必败。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释】①国:这里指国君。②縻(mí)军:束缚军队的行动。③政:政务。④惑:困惑
⑤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兵力或少量兵力的各种战法。⑥虞:准备,戒备。⑦殆: 危险。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神弗福也 福 (2)知胜之道也道 5.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B.辍耕之垄上 C.前人之述备矣D.夫将者,国之辅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 翻译 (2)辅隙则国必弱。翻译: 7.请你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答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3)题。(共6分) 1.唐僧和猎户刘伯钦正行走2.唐僧和伯钦来到山下,果然3.那猿猴道:“我是五百年前 间,忽听那①的山脚看见石缝中有只猿猴龛出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被如 下喊声如雷:“我师父来头来,不停向唐僧招手道:来佛祖压在这里。观音菩萨 也!”唐僧吓得心惊胆战。 师父,你怎么才来?来得说只要我保你去西天取经 刘伯钦说:“长老莫慌,想好,快救我出去,我保你去就放我出来。师父,快把我 必是山脚下石缝中的老猿 西天取经!” 放出来吧!” 喊出来的。” 4,唐掀去山上的压帖儿,救⑤.忽然,一只猛虎咆着跳将6.师徒二人继续前行。唐僧问
⑤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兵力或少量兵力的各种战法。⑥虞:准备,戒备。⑦殆: 危险。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_ (2)知胜之道.也 道: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小大之.狱 B.辍耕之.垄上 C.前人之.述备矣 D.夫将者,国之.辅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忠之属也。 翻译: (2)辅隙则国必弱。 翻译: 7.请你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共 10 分)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3)题。(共 6 分) 1.唐僧和猎户刘伯钦正行走 间,忽听那 ① 的山脚 下喊声如雷:“我师父来 也!”唐僧吓得心惊胆战。 刘伯钦说:“长老莫慌,想 必是山脚下石缝中的老猿 喊出来的。” 2.唐僧和伯钦来到山下,果然 看见石缝中有只猿猴龛出 头来,不停向唐僧招手道: “师父,你怎么才来?来得 好,快救我出去,我保你去 西天取经!” 3.那猿猴道:“我是五百年前 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被如 来佛祖压在这里。观音菩萨 说只要我保你去西天取经, 就放我出来。师父,快把我 放出来吧!” 4.唐僧掀去山上的压帖儿,救 5.忽然,一只猛虎咆哮着跳将 6.师徒二人继续前行。唐僧问
出了那猿猴。又见他很有诚出来。唐僧吓得心惊肉跳。道:“悟空,你刚才打虎的 心,就收了他做徒弟。那猴悟空大喊师父莫怕,它是给铁棒怎么不见了?”悟空回 自说叫孙悟空。于是唐僧又 我送衣服来了!”手持碗口 答道 ”唐僧 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做粗铁棒,飞步上前,一棒就|昕了,惊喜非常。 。二人便动身把老虎打死了。 西行。 (1)第1幅画中的①处应填 (地名),第4幅画中的②处应填 分 (2)请根据上下文内容,把第6幅画中孙悟空的回答补写出来。(2分) 答 (3)有人评价孙悟空是“野猴一只”。你同意这个评价吗?请结合上面的连环画和小说《西 游记》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2分) 答 9.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下列哪些语录表 达了孔子这一思想?(只写序号)(2分) ①以约失之者鲜矣 ②无友不如己者。 ③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④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 哉? ⑤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答 10.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梅仟把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改编成了话剧。以下是《骆驼祥子》 剧本的结尾部分。请你说说话剧和小说在结尾部分有什么不同。(2分) 【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 样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 小福子:唉!……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 样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 小福子:你到哪去? 样子:我去找小顺子。 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 样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 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 【祥子把桌上的灯捻得更亮。】 【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 【窗外风狂雨暴!】——幕落 (全剧终) 答
出了那猿猴。又见他很有诚 心,就收了他做徒弟。那猴 自说叫孙悟空。于是唐僧又 给他取 了个 法号 ,叫做 “ ② ”。二人便动身 西行。 出来。唐僧吓得心惊肉跳。 悟空大喊师父莫怕,它是给 我送衣服来了!”手持碗口 粗铁棒,飞步上前,一棒就 把老虎打死了。 道:“悟空,你刚才打虎的 铁棒怎么不见了?”悟空回 答道:“__________”唐僧 听了,惊喜非常。 (1)第 1 幅画中的①处应填__________(地名),第 4 幅画中的②处应填__________。(2 分) (2)请根据上下文内容,把第 6 幅画中孙悟空的回答补写出来。(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孙悟空是“野猴一只”。你同意这个评价吗?请结合上面的连环画和小说《西 游记》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9.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下列哪些语录表 达了孔子这一思想?(只写序号)(2 分) ①以约失之者鲜矣。 ②无友不如己者。 ③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④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 哉? ⑤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0.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梅仟把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改编成了话剧。以下是《骆驼祥子》 剧本的结尾部分。请你说说话剧和小说在结尾部分有什么不同。(2 分) 【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 祥 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 小福子:唉!……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 祥 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 小福子:你到哪去? 祥 子:我去找小顺子。 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 祥 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 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 【祥子把桌上的灯捻得更亮。】 【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 【窗外风狂雨暴!】——幕落 (全剧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