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成效。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长 足进展。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 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 立起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 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 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 3000多个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全 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左右的县级农 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41%的乡镇 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2002年投入运行的 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 台,目前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 国93%的县。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系统已建立了较完善的 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 式,实现了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 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1 为了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 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教育部 组织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 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校。截至2005年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 16 — 成效。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长 足进展。目前全国 97%的地市和 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 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 18 万人,初步建 立起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 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 心、集 20 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 3000 多个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 200 万次。全 国 31 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 40%左右的县级农 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 41%的乡镇 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2002 年投入运行的 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 台,目前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 国 93%的县。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系统已建立了较完善的 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 式,实现了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 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1 为了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 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教育部 组织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 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8 所农林高校。截至 2005 年
经济领域信 12月底,该联盟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设 立基层站点100余个。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 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 技条件平台。组织国内外研讨会3次、现场推广会20余次。培 训农民、农村干部和党员50多万人,专题讲座150余个 为推动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金农”工程 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推进,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工程一期建设 目标是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 统,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建立 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 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三大信息应用系统; 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 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各级农业信息中心,新建部分乡镇信 息站,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 例。各地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以市县、乡镇农村技术研究、教 育、推广部门为基础,与当地农村社会管理、文化、卫生、气 象、林业、水利、新闻宣传等部门有机协作,对农民开展全方 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 信息服务新格局。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向
经济领域信息化 — 17 — 12 月底,该联盟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设 立基层站点 100 余个。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 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 技条件平台。组织国内外研讨会 3 次、现场推广会 20 余次。培 训农民、农村干部和党员 50 多万人,专题讲座 150 余个。2 为推动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金农”工程 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推进,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工程一期建设 目标是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 统,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建立 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 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三大信息应用系统; 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 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各级农业信息中心,新建部分乡镇信 息站,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 例。各地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以市县、乡镇农村技术研究、教 育、推广部门为基础,与当地农村社会管理、文化、卫生、气 象、林业、水利、新闻宣传等部门有机协作,对农民开展全方 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 信息服务新格局。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向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稳步推 进,56个试点单位基本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地方个 性化数据库,基本开通电话语音系统并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四川成都采取“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协会相结合”的方式,创新 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 性进一步增强。海南省已设立服务站点200多个,覆盖全省 18个市县120个乡镇,省、市、县都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 l10”指挥中心,开通了视频系统,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科 技服务体系。宁夏固原市通过建设政务网、教育网、商务网数 网合一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 级网络雏形,整合了农民经纪人,养殖、种植、加工大户,农 村中小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和农民学习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的多种需要,“一站多用”效 果显著。福建省的“969155”通过电话咨询实现了信息网络的 延伸,为农民提供政府政策、科技、市场信息“一站式”服 务。上海市9家农业科技部门联手组建“农科热线”,100多 位农业高级专家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网上直播、电台讲座、 语言自动应答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广东省高要市实现互联 网和有线电视网互联,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点播频道”,农 民足不出户,依靠电话点播,就能有声有色地获取农业政策、 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和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大部 18—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 18 — 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稳步推 进,56 个试点单位基本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地方个 性化数据库,基本开通电话语音系统并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四川成都采取“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协会相结合”的方式,创新 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 性进一步增强。海南省已设立服务站点 200 多个,覆盖全省 18 个市县 120 个乡镇,省、市、县都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 “110”指挥中心,开通了视频系统,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科 技服务体系。宁夏固原市通过建设政务网、教育网、商务网数 网合一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 级网络雏形,整合了农民经纪人,养殖、种植、加工大户,农 村中小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和农民学习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的多种需要,“一站多用”效 果显著。福建省的“969155”通过电话咨询实现了信息网络的 延伸,为农民提供政府政策、科技、市场信息“一站式”服 务。上海市 9 家农业科技部门联手组建“农科热线”,100 多 位农业高级专家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网上直播、电台讲座、 语言自动应答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广东省高要市实现互联 网和有线电视网互联,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点播频道”,农 民足不出户,依靠电话点播,就能有声有色地获取农业政策、 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和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大部
经济领域信 分农户每晚必看的频道。同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建立 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及时提供水稻、柑橘病虫害等灾情信 息和防治技术,直接避免了较大的农业损失,开通半年内用户 达到57万户。安徽省宣城市信息服务站兼做政府代办服务 解决了政府服务到乡、到村、入户问题。北京市启动的“信息 助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宽带通到遍布村镇的 每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 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在应用服务上推出了富农信息配送服务 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 四大应用系统。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推向深入。2005年 1月,中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扩大到江苏、浙 江、山西、河南、四川、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个 省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05年7月底,各试点省 (区)已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站点共计137384个。其中,山东 省乡镇和行政村建站比例均达到了100%,湖南省分别达到 897%和656%,贵州省分别达到45.5%和72.1%。在教学资 源建设方面,新扩大试点省(区)加强学习和调査研究,稳步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贵州省制作了一批关于先进性教育的 课件,编辑发布各种图文信息共5372条,采集了350小时的 视频课件资源,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增加了274个节目:黑龙
经济领域信息化 — 19 — 分农户每晚必看的频道。同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建立 “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及时提供水稻、柑橘病虫害等灾情信 息和防治技术,直接避免了较大的农业损失,开通半年内用户 达到 5.7 万户。安徽省宣城市信息服务站兼做政府代办服务, 解决了政府服务到乡、到村、入户问题。北京市启动的“信息 助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宽带通到遍布村镇的 每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 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在应用服务上推出了富农信息配送服务、 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 四大应用系统。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推向深入。2005 年 1 月,中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扩大到江苏、浙 江、山西、河南、四川、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 12 个 省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 2005 年 7 月底,各试点省 (区)已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站点共计 137 384 个。其中,山东 省乡镇和行 政村建站 比例均达 到了 100%,湖南省分别 达到 89.7%和 65.6%,贵州省分别达到 45.5%和 72.1%。在教学资 源建设方面,新扩大试点省(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稳步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贵州省制作了一批关于先进性教育的 课件,编辑发布各种图文信息共 5372 条,采集了 350 小时的 视频课件资源,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增加了 274 个节目;黑龙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江省已统计可用教学资源11类,352个课件,计368小时,7 月份向全国远程办申报教学资源课件9类249个,计200.9小 时。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2005年7月底,全国试点 地区共选配各级试点工作骨干人员182687名,其中已参加过相 关业务培训的有148679名,平均培训面为81.3%。3 专栏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精准化”生产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致力于推动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 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远远走在全国前列。目 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微机决策平衡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自 动监测系统等应用广泛,兵团大部分团场从播种、施肥到管 理、收获均实现了“精准化"。播种,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 机,用种量比过去节约了近一半;施肥,推广了微机决策平衡 系统,点击鼠标就知道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大大提高了肥 效;管理,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浇地,水渠闸 点安装了红外线监测设备,自动测定土壤中水的含量,用手机 遥控就能浇地。现代科技推广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兵团的农 业生产能力、农民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 大大高出全国水平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 20 — 江省已统计可用教学资源 11 类,352 个课件,计 368 小时,7 月份向全国远程办申报教学资源课件 9 类 249 个,计 200.9 小 时。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 2005 年 7 月底,全国试点 地区共选配各级试点工作骨干人员 182 687 名,其中已参加过相 关业务培训的有 148 679 名,平均培训面为 81.3%。3 专栏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精准化”生产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致力于推动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 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远远走在全国前列。目 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微机决策平衡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自 动监测系统等应用广泛,兵团大部分团场从播种、施肥到管 理、收 获均实 现了 “精准 化 ”。播 种, 采用气 吸式 精量 播种 机,用种量比过去节约了近一半;施肥,推广了微机决策平衡 系统,点击鼠标就知道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大大提高了肥 效;管理,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浇地,水渠闸 点安装了红外线监测设备,自动测定土壤中水的含量,用手机 遥控就能浇地。现代科技推广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兵团的农 业生产能力、农民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 大大高出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