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息化发展 先进水平。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取得成效,有效提高了资源 配置效率;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 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 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网上订购、网络支付、物流配 送、认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大型企业开 始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稳步发展;社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 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惠及百姓生活,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防御控制体系等建设取得了明 显的社会效益,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 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 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 步形成,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正式开通,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政府网站日益 成为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海关、税务、 审计、财务、公共安全、社会劳动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 效显著,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 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 11 — 先进水平。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取得成效,有效提高了资源 配置效率;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 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 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网上订购、网络支付、物流配 送、认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大型企业开 始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稳步发展;社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 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惠及百姓生活,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防御控制体系等建设取得了明 显的社会效益,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 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 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 步形成,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正式开通,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政府网站日益 成为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海关、税务、 审计、财务、公共安全、社会劳动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 效显著,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 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力度加 强,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 置,加强统筹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髙。河北、 黑龙江等地编制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政务信息资源建设 和服务取得成效,国土资源以及全国人口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和应用取得新的进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员信息资源库、中国 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 用不断推进。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内容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 产业逐步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 信息产业经受住了加入WTO的严峻考验,抓住全球信息产业 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机遇,持续以两倍于GDP的速度髙速增 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 性、战略性地位日益显现。“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3%,五年内产业规模扩大 了2.3倍;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76%和 13.4%。五年累计吸收外资1000亿美元。掌握了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产业化和 网络技术试验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 12 — 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力度加 强,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 置,加强统筹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河北、 黑龙江等地编制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政务信息资源建设 和服务取得成效,国土资源以及全国人口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和应用取得新的进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员信息资源库、中国 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 用不断推进。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内容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 产业逐步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 信息产业经受住了加入 WTO 的严峻考验,抓住全球信息产业 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机遇,持续以两倍于 GDP 的速度高速增 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 性、战略性地位日益显现。“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27.3%,五年内产业规模扩大 了 2.3 倍;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27.6%和 13.4%。五年累计吸收外资 1000 亿美元。掌握了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产业化和 网络技术试验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 口高速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走 出去”战略成效明显,部分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电 信行业加大改革力度,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电信资 费市场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广大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 的基础设施。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 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 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 高到30部/百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3.7%提高到 9529%,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4.3%提高到33%。“村村通电 话”、“村村通电视”工程提前完成“十五”目标。互联网上网 人数从2000年的2250万上升到2005年的1100万,上网计算 机数从2000年的892万台上升到2005年的4950万台,互联网 国际出口带宽从2000年的2799M增加到2005年的136106M。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和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 略,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信息安全等级 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从试点开始转入准备实施阶 段。启动了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 设。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 13 — 口高速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走 出去”战略成效明显,部分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电 信行业加大改革力度,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电信资 费市场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广大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 的基础设施。2000~2005 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 2.3 亿增 加到 7.4 亿,平均每年新增 1 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 12 部/百人提高到 27 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 7 部/百人提 高 到 30 部 /百 人 。 电 视 综 合 人 口 覆 盖 率 由 93.7% 提 高 到 95.29%,有线电 视入户率由 24.3%提高到 33%。“村村 通电 话”、“村村通电视”工程提前完成“十五”目标。互联网上网 人数从 2000 年的 2250 万上升到 2005 年的 11 100 万,上网计算 机数从 2000 年的 892 万台上升到 2005 年的 4950 万台,互联网 国际出口带宽从 2000 年的 2799M 增加到 2005 年的 136 106M。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和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 略,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信息安全等级 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从试点开始转入准备实施阶 段。启动了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 设。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要信息系统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开展了灾 备中心建设,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安全 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网络欺诈、网络赌博和色情等网络犯罪行 为加大打击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意识 普遍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 《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电信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立法进程加快,“信息安全条例”加紧研究。信息技术标准化 工作逐步加强,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通信、制造 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效。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 视,多渠道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化人才 队伍不断壮大 总体上看,经过“十五”期间的工作,我国信息化发展 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 段。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 贯彻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快速、持续、协调发 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 14 — 要信息系统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开展了灾 备中心建设,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安全 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网络欺诈、网络赌博和色情等网络犯罪行 为加大打击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意识 普遍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 《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电信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立法进程加快,“信息安全条例”加紧研究。信息技术标准化 工作逐步加强,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通信、制造 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效。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 视,多渠道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化人才 队伍不断壮大。 总体上看,经过“十五”期间的工作,我国信息化发展 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 段。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 贯彻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快速、持续、协调发 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经济领域信 经济领域信息化 2005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 广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逐步 显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 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 设”。2005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 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 15
经济领域信息化 — 15 —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 2005 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 广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逐步 显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 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 设”。2005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 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