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023174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总学分:3总学负荷:84自主学习:36课内总学时数:48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16(实验课)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导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物理化学后续课:环境生物基础2、环境生物基础3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属于高等院校理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2、教学目标及意义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能较好地运用到今后的生产实践中。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气、水与壤的污染、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一深刻的认识:基本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原理和研究方法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境问题。4、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上为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重点介绍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点是生物内稳态及其调节、种群的增长、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等。5、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谈话法与演示法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或专题讲座。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为闭卷。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M023174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总学分:3 总学负荷:84 自主学习:36 课内总学时数:48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 16(实验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导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普通 生物学、物理化学 后续课:环境生物基础 2、环境生物基础 3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环境生态学属于高等院校理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按照教学计划,本 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 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环境工程专 业学生应具备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能较好地运用到今后的生产实践中。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 知识,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大气、水与土壤的污染、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一深刻的认识;基本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原理和研究方法, 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上为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重点介绍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 态系统生态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难点是生物内稳态及其调节、种群的增长、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平衡 与调节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谈话法与演示法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或专 题讲座。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为闭卷。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2000参考书:[1]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2002[2]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工出版社2003[4]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 Page[5] BIOZONE INTERNATIONAL,http:/www.biozone.co.uk/[6] ISWA, http://www.iswa.org][7]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http://www.eea.eu.int/[8] UNITEDNATIONs ENVIRONMENTPROGRAMME,http:/wwW.unep.org[9] CHEMICAL SAFETY GLOSSARY, http://www.link.med.ed.ac.uk/HEW/tox/glossall.html[1O]ENVIRONMENTAL CHEMISTRY,http://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11]DICTIOARYPAGE,http://www.dictonarypage.co.uk/[1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ttp:/wwW.epa.gov[13] MARIETTACoLLEGE,http://www.marietta.edu/-biol/102/ecosystem.html#Overview[14] PHYSICALGEOGRAPHY, http://wwW.physicalgeography.net/home.html[15]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http://www.defra.gov.uk/[16]田德旺,朱捷,《环境与发展导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7]刘广发主编.《现代生命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19孙儒泳主编.《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20]方静云主编.《全球生态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2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及学科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要点: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区别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知识要点:十大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知识要点: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三、本章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教学要求
教材: 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 21 世纪教材)2000 参考书: [1]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2002 [2]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3 [4]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5] BIOZONE INTERNATIONAL, http://www.biozone.co.uk/ [6] ISWA, http://www.iswa.org/ [7]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http://www.eea.eu.int/ [8]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http://www.unep.org/ [9] CHEMICAL SAFETY GLOSSARY, http://www.link.med.ed.ac.uk/HEW/tox/glossall.html [10]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http://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 [11] DICTIOARY PAGE, http://www.dictonarypage.co.uk/ [1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ttp://www.epa.gov [13] MARIETTA COLLEGE, http://www.marietta.edu/~biol/102/ecosystem.html#Overview [14] PHYSICALGEOGRAPHY, http://www.physicalgeography.net/home.html [15]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http://www.defra.gov.uk/ [16]田德旺,朱捷.《环境与发展导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7]刘广发主编.《现代生命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8]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19]孙儒泳主编.《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 [20]方静云主编.《全球生态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 [2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2]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3]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1 二、 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及学科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要点: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区别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知识要点:十大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知识要点: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三、本章学时数 (2 学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 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的类型、主要生态因子作用、生物内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及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要点:六大基本特征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知识要点:概念、类型:主体、性质、范围、环境第三节生态因子的概述知识要点:概念、分类、特征、限制性作用第四节主要生态因子作用知识要点:与光、温度、水、土壤的关系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一、教学要求了解:种群的类型、种群的内容、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增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调节理论、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统计概念(绝对密度、相对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与性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种群的概念知识要点:概念、类型、内容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知识要点:数量、空间、遗传特征第三节种群统计概述知识要点:数量统计、空间格局、种群增长第四节种群动态及调节知识要点:种群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理论第五节种群的相互关系知识要点:内部关系、种群间关系、生态位理论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四章群落生态学一,教学要求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分类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知识要点:概念、特征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知识要点:意义和方法、性质分析、数量特征第三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要点:外貌、季相、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格局、影响因素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的类型、主要生态因子作用、生物内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及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知识要点:六大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要点:概念、类型: 主体、性质、范围、环境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概述 知识要点:概念、分类、特征、限制性作用 第四节 主要生态因子作用 知识要点:与光、温度、水、土壤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 (6 学时)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 教学要求 了解:种群的类型、种群的内容、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增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 群调节理论、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统计概念(绝对密度、相对密度、出生率 与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与性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 知识要点:概念、类型、内容 第二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知识要点:数量、空间、遗传特征 第三节 种群统计概述 知识要点:数量统计、空间格局、种群增长 第四节 种群动态及调节 知识要点:种群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理论 第五节 种群的相互关系 知识要点:内部关系、种群间关系、生态位理论 三、本章学时数 (4 学时)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一. 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分类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知识要点:概念、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知识要点:意义和方法、性质分析、数量特征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知识要点:外貌、季相、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格局、影响因素
第四节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要点:概念、类型、划分原则第五节生物群落的分类知识要点:按生活型、按地理气候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类型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知识要点:概念、特征、范围、研究内容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要点:组成、结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知识要点: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知识要点:概念、平衡与调节第五节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类型知识要点:森林、草原、荒漠、水域生态系统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六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教学要求理解: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现状及特点、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危机,辐射、噪音、健康效应、环境污染物质等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口对环境的影响知识要点:人口的发展、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现状等第二节化学污染知识要点:对有机体的影响、化学污染物质第三节物理污染知识要点:电磁、放射性、光、热、噪音第四节生物污染知识要点:污染源、污染的危害第五节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知识要点:现状、价值、丧失的原因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七章,大气、水与土壤污染一,教学要求
第四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知识要点:概念、类型、划分原则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知识要点:按生活型、按地理气候 三、本章学时数 (6 学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 教学要求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类型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知识要点:概念、特征、范围、研究内容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知识要点:组成、结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知识要点: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 知识要点:概念、平衡与调节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类型 知识要点:森林、草原、荒漠、水域生态系统 三、本章学时数 (8 学时)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一. 教学要求 理解: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现状及特点、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危机,辐 射、噪音、健康效应、环境污染物质等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要点:人口的发展、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现状等 第二节 化学污染 知识要点:对有机体的影响、化学污染物质 第三节 物理污染 知识要点:电磁、放射性、光、热、噪音 第四节 生物污染 知识要点:污染源、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知识要点:现状、价值、丧失的原因 三、本章学时数 (8 学时) 第七章 大气、水与土壤污染 一. 教学要求
了解: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全球大气环境变化、水及壤污染源、水、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的危害二.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第一节大气中的污染物知识要点:组成、类型、危害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知识要点:气溶胶、气体第三节大气主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知识要点:CO、HS、SO2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变化知识要点: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水与土壤污染第一节水体污染知识要点: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特征等第二节土壤污染知识要点:成分、污染源、重金属等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八章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一,教学要求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防治对策掌握:环境污染处理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知识要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第二节水污染的防治知识要点:防治对策、控制技术、处理方法等第三节大气污染的防治知识要点:控制技术、治理方法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知识要点:管理措施、治理技术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九章生态系统的恢复一,教学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恢复的概念、生态系统恢复的办法、植被恢复注意的问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退化知识要点:原因、类型、特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恢复
了解: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全球大气环境变化、水及土壤污染源、 水、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 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 大气污染 第一节 大气中的污染物 知识要点:组成、类型、危害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 知识要点:气溶胶、气体 第三节 大气主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知识要点:CO、HS、SO2 第四节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知识要点: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 水与土壤污染 第一节 水体污染 知识要点: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特征等 第二节 土壤污染 知识要点:成分、污染源、重金属等 三、本章学时数 (4 学时) 第八章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 教学要求 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防治对策 掌握:环境污染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知识要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第二节 水污染的防治 知识要点:防治对策、控制技术、处理方法等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知识要点:控制技术、治理方法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 知识要点:管理措施、治理技术 三、本章学时数 (4 学时)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 教学要求 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掌握:生态系统恢复的概念、生态系统恢复的办法、植被恢复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退化 知识要点:原因、类型、特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