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20502课程名称:《环境系统分析)总学分:3.0总学负荷:84自主学习:48课内总学时数:36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学导论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目前环境评价的现状、评价观点、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掌握现阶段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技术。可具备从事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噪声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和其他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的能力。此外,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还可以利用其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专业课程的实验设计、数据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1320502 课程名称:《环境系统分析》 总学分:3.0 总学负荷: 84 自主学习:48 课内总学时数:36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学导论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目前环境评价的现状、评价观 点、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掌握现阶段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技术。可具 备从事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 境噪声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和其他类型的环境影 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的能力。此外,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还可以利用其 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专业课程的实验设计、数据
处理,具备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能力,并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加以应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打下较牢固的专业理论基础,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建模概念、建模要求、建模步骤;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推导,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图像象特征、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运用条件及具体运用;河流水质S-P模型及各修正模型,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多河段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等;湖泊、水库水质模型;大气污染基本特征、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型、线源面源排放扩散模型;地下水水质模型等.其中:4、教学重点、难点需重点掌握的内容: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图象特征、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运用条件及具体运用;河流水质S-P模型及各修正模型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多河段水质模型;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型、线源面源排放扩散模型,模型参数识别一般掌握的内容: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建模概念、建模要求、建模步骤,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推导,河口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处理,具备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能力,并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加以 应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打下较牢固的专业理论基础,初步具 备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建模概念、建模要求、建模 步骤;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推导,环境 质量基本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图象特征、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运用条件 及具体运用;河流水质S-P 模型及各修正模型,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多河 段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等;湖泊、水库水质模型;大气污染基本特 征、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型、线源面源排放 扩散模型;地下水水质模型等.其中: 4、教学重点、难点 需重点掌握的内容: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环境质量基本 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图象特征、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运用条件及具体运 用; 河流水质 S-P 模型及各修正模型,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多河段水质 模型;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型、线源面源排放扩散模型,模型参数识 别一般掌握的内容: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建模概念、建模要求、建模步 骤,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推导, 河口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一般了解的内容:数学模型的数值解,其他河流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温模型,地下水水质模型和水体、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5、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借助网络查询增加信息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课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完成学生对环境模型的实际运用,对环境类学生,增加中文或英文环境教学观摩片,以强化理解与掌握环境学学科知识体系,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程声通/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系统分析教程/2012-9-1(2)主要参考书目:1、环境系统数学模型郑彤、陈春云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环境系统工程方法,汤兵勇、姜海涛、任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系统建模与数学模型,贺建勋安徽科技出版社。4、环境质量评价,马倩如,程声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一般了解的内容:数学模型的数值解, 其他河流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 温模型,地下水水质模型和水体、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借助 网络查询增加信息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课下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完成学生对环境模型的实际运用,对环境类 学生,增加中文或英文环境教学观摩片,以强化理解与掌握环境学学 科知识体系,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实现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程声通/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系统分析教程/2012-9-1 (2)主要参考书目: 1、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郑彤、陈春云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环境系统工程方法,汤兵勇、姜海涛、任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系统建模与数学模型,贺建勋 安徽科技出版社。 4、环境质量评价,马倩如,程声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史宝忠,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6、环境系统分析,程声通,陈毓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ce, Masters, G.MPrenticeHall,NewJersey,19979、Environmental Systems Optimization, Haith D.A., John Wiley & Sons19827、其它:本课程分为课内学习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项目案例分析、学生文献调研等形式辅助课堂教学。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和环境系统分析的概念,环境系统分析的发展历史和由来;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系统的基本原理等二、 教学内容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史宝忠,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6、环境系统分析,程声通,陈毓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ce, Masters, G.M.,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1997. 9、Environmental Systems Optimization, Haith D.A., John Wiley & Sons 1982 7、其它:本课程分为课内学习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项目案例分 析、学生文献调研等形式辅助课堂教学。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和环 境系统分析的概念,环境系统分析的发展历史和由来;系统研究内容 和方法、系统的基本原理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分析的概念知识要点:系统分析的概念,系统的分类第二节:系统的特征知识要点:系统分析过程,分析方法第三节:环境系统工程的思路结构知识要点:系统化、模型化、最优化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数学模型概述一、教学要求1、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2、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过程3、了解分析工具库。4、练习掌握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参数估计等数学建模问题5、应用课件对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系统进行综合实验和分析。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分析的概念 知识要点:系统分析的概念,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系统的特征 知识要点:系统分析过程,分析方法 第三节:环境系统工程的思路结构 知识要点:系统化、模型化、最优化 三、本章学时数:6 学时 第二章 数学模型概述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 2、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过程。 3、了解分析工具库。 4、练习掌握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参数估计等数学建模问题。 5、应用课件对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系统进行综合实验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