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审题人:) 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罪愆(qian)巷陌(xang)堪脍(kua)礼节甚倨(j B.罗绮(q)汗涔涔(cen)暮霭(an) 玉簪螺髻() C.纶巾(guan)刽子手(kua)佯为( yang)风靡一时(m) D.睨柱(mi)攝泪(wen)天堑(qian)臣等不肖(xao) 1.B(A礼节甚倨(j)C刽子手(gu)风靡(mi)一时D睨柱(m)臣等不肖(x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春风料峭人才备出一尊还酹江月 B.断鸬鸿声里插科打诨良辰美景一蓑烟雨任凭生 C.舞榭歌台竹杖芒鞋刎颈之交都门帐饮无绪 D.剑拔弩张落拓不羁残羹冷炙墙橹灰飞烟灭 2.CA人才辈出B一蓑烟雨任平生D樯橹 3.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 蔺相如固止之 固:本来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白白地 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仔细 3B固,坚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 必修四 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2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罪愆.(qiān) 巷.陌(xiànɡ) 堪脍.(kuài) 礼节甚倨.(jū) B.罗绮.(qǐ) 汗涔涔..(cén) 暮霭.(ǎi) 玉簪螺髻.(jì) C.纶.巾(guān) 刽.子手(kuài) 佯.为(yáng) 风靡.一时(mí) D.睨.柱(ní) 揾.泪(wèn) 天堑.(qiàn) 臣等不肖.(xiāo) 1.B (A 礼节甚倨(jù) C 刽子手(guì) 风靡(mǐ)一时 D 睨柱(nì)臣等不肖(xià 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 春风料峭 人才备出 一尊还酹江月 B. 断鸿声里 插科打诨 良辰美景 一蓑烟雨任凭生 C.舞榭歌台 竹杖芒鞋 刎颈之交 都门帐饮无绪 D.剑拔弩张 落拓不羁 残羹冷炙 墙橹灰飞烟灭 2. C A 人才辈出 B 一蓑烟雨任平生 D 樯橹 3.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回头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蔺相如固.止之 固:本来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 D.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仔细 3 B 固,坚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MH370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但一直以 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 B、美国业界调查机构认为,到2021年,世界3D打印机销售额将扩大至2012年的5 倍,大约可达108亿美元左右。 C、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 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D、今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卑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 有关人土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 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4C A双主语“MH370,中国政府”;B重复“大约可达108亿美元左右;D句式杂 糅。“原因是…….的结果”。 5.下列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力公室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 项是()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拔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恐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5.D(A“拔冗”指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岀时间,谦敬辞不当;特此通知”语气不 当;B“光临”是敬辞,称贵宾来到,此处使用不当。C“列席”“谨此奉告”用在此 处,语气不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土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 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请余”或“长短句”,前 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 曲子”的别 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 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 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 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 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 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 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凊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 践,于是“倚声”、“墳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 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
2 A、MH370 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但一直以 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 B、美国业界调查机构认为,到 2021 年,世界 3D 打印机销售额将扩大至 2012 年的 5 倍,大约可达 108 亿美元左右。 C、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 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D、今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 有关人士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 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4 C A 双主语 “MH370,中国政府”;B 重复“大约可达 108 亿美元左右”; D 句式杂 糅。“原因是……的结果”。 5.下列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公室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 项是( )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航班取消,恐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5. D(A“拨冗”指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谦敬辞不当;“特此通知”语气不 当;B“光临”是敬辞,称贵宾来到,此处使用不当。C“列席”“谨此奉告”用在此 处,语气不当。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 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 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 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 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 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 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 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 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 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 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 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 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 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
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 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 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 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 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腰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 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垬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 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 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 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 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 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 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 弃疾的“干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6.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7.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悅听众。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西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6D(本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文中无此信息) 8B(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 其市井文化与土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岀该项错误;D“因为其表现的 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
3 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 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 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 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 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 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 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 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 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 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 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 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 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 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 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 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6.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7.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6D(本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文中无此信息) 8B(A 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 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 其市井文化与 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D“因为其表现的 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
文言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9-10题。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 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先得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 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 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 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9.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 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侑用,无实义 B.甫下数子 甫:常常 C.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学者:求学的人 D.以为不逮己也 逮:赶得上、比得上 9B,甫,方才刚刚。是副词 10.指出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以为不逮己也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C客胜予十三子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D客请与予对局 相如闻,不肯与会 10答案C我,代词∥给,动词 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 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 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 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惭愧,说不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 观看下棋,我只是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 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 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 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 时间议论别人呢!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4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9—10 题。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 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先得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 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 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 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 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9.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 之: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甫.下数子 甫: 常常 C.今之学者..读古人书 学者: 求学的人 D.以为不逮.己也 逮:赶得上、比得上 9 B,甫,方才,刚刚。是副词 10. 指出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以为..不逮己也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C 客胜予.十三子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D 客请与.予对局 相如闻,不肯与.会 10 答案 C 我,代词 // 给,动词 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 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 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 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说不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 观看下棋,我只是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 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 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 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 出别人的小 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 时间议论别人呢!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见欺于王而负赵,令人持蟹,间空至 赵矣。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 赵,赵岜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 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 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 如,毕礼而归之。 11.与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D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B.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C.严大国之 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 D.(因为) 12.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不相同的是() A而君幸于赵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不拘于时,学于余D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2D是状语后置句,其余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 13.比较下面四个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王因日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遗策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②两个“因”字相同,③④两个“因”字不相同。 B.①②两个“因”字不同,③④两个“因”字相同 C.①④两个“因”字不同,②③两个“因”字相同 D.①②③④四个“因”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13D①于是②趁机③沿袭④通过,经由 14.文言文翻译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分) 译文
5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令人持璧归,间至 赵矣。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 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 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 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 如,毕礼而归之。 11. 与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 D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B.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 )C. 严大国之 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 D.(因为) 12. 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不相同的是( ) A 而君幸于赵王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2 D 是状语后置句,其余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 13. 比较下面四个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秦王因曰…… ② 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遗策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 ①②两个“因”字相同,③④两个“因”字不相同。 B. ①②两个“因”字不同,③④两个“因”字相同。 C. ①④两个“因”字不同,②③两个“因”字相同。 D. ① ② ③ ④四个“因”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13 D ①于是 ②趁机 ③沿袭 ④通过,经由 14.文言文翻译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 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