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共同教育目标和他们的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能分析出孔子、孟子为师之道的异同。 3、积累孔子、孟子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要句子。归纳积累本专题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共同教育目标和他们的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能分析出孔子、孟子为师之道的异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儒家所说的学习的目的和“为己之学”的内涵 导入课文: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意和对 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 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 培养真正的君子。在本专题中,我们将一道聆听孔孟的教诲,了解他们作为教育家的教育观念。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假()馆雏()百钧()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2、朗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三、再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一)阅读第7章,完成以下问题: 1、朗读、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师生共同评析本章内容 (二)阅读第1、3、9、10章,完成以下问题: 【1】疏通字词。 (1)居无求安: (2)就有道而正焉: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居1吾语女: (5)人皆可以为尧舜 6)力不能胜一匹雏: (7)今日举百钩: (8)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9)人病不求耳 (10)好知不好学: 【2】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问之道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共同教育目标和他们的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能分析出孔子、孟子为师之道的异同。 3、积累孔子、孟子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要句子。归纳积累本专题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共同教育目标和他们的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能分析出孔子、孟子为师之道的异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儒家所说的学习的目的和“为己之学”的内涵 一、导入课文: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 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 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 培养真正的君子。在本专题中,我们将一道聆听孔孟的教诲,了解他们作为教育家的教育观念。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假 . ( )馆 雏 . ( )百钧 . ( )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 . ( ) 2、朗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三、再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一)阅读第 7 章,完成以下问题: 1、朗读、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师生共同评析本章内容: (二)阅读第 1、3、9、10 章,完成以下问题: 【1】疏通字词。 (1)居无求安 . : (2) 就 . 有道而正 . 焉: (3) 敏 . 于事而慎于言: (4)居 . !吾语女: (5)人皆可以为 . 尧舜, (6)力不能胜 . 一匹雏: (7)今 . 曰举 . 百钧 . : (8)徐 . 行后长者 .. 谓之弟 . : (9)人病 . 不求耳: (10)好知 . 不好学: 【2】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它为乐的人。” 9、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 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 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 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10、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曹交说:“我听说文 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 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 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 的道理,举得起鸟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 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走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走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 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 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曹 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孟子说:“道就像 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3】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1、3、9、10章的主要内容 【4】总结:1、3、9、10章阐述了儒家“为己之学”的内涵之一:“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 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三)阅读2、4、5、6、8章,完成以下问题: 【1】疏通字词。 (1)大哉孔子 (2)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当仁,不让于师 【2】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2、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另一种理解为:攻 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4、达卷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可惜没有 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 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5、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 些技艺’。”6、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 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首尾两头去问,(才得到很多意思 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8、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2、4、5、8章的主要内容
3、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它为乐的人。” 9、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 “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 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 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10、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曹交说:“我听说文 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 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 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 样 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 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走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走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 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 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曹 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孟子说:“道就像 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3】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 1、3、9、10 章的主要内容。 1、 3、 9、 10、 【4】总结:1、3、9、10 章阐述了儒家“为己之学”的内涵之一:“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 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三)阅读 2、4、5、6、8 章,完成以下问题: 【 1】疏通字词。 (1)大 . 哉孔子: (2)我叩 . 其两端 .. 而竭焉: (3)当 . 仁,不让 . 于师: 【2】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2、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另一种理解为:攻 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4、达巷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可惜没有 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 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5、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 些技艺’。” 6、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 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首尾两头去问,(才得到很多意思) 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8、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 2、4、5、8 章的主要内容
2458 【4】总结:2、4、5、8章阐述了儒家“为己之学”的内涵之二:“学”的内容是做人,是修身, 是完善人格。所以,孔孟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们 教育思想的立足点是“人” 四、积累名句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④当仁,不让于师。 五、拓展探究:子夏是孔子门下成就突出的弟子之一,他曾说过以下的话,请阅读理解后概 括他关于“学”的观点。(见教材55页) 【译文】①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②子夏说:一个人,能用尊敬贤能的人,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 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 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③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 就可以去做官 概括你所理解的子夏关于“学”的观点: 六、巩固练习: 翻译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5、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读《论语》心得:学生中常有这样的说法:既然大学毕业后国家也不包分配,那么,考大 学又有什么用呢?学不学无所谓的。抱此目的而学的人,以学习为考大学的工具,以考大学为 工作之凭借这种把学习作为一个跳板,而没把学习当作工作、生活之必备的学习,纵然学 了,对工作、对生活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由此,引出了一个话题: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婴儿时,我们吃奶,慢慢的,开始学吃 饭;我们学爬,我们学走,我们学跑;我们跟父母相处,跟亲人相处,并且学着跟别人相 处;我们学着了解自己,学着了解别人,学着了解家庭,学着了解社会……这一切,都属真正 意义上的学习,其中有些或许有人教育指点,而更多的来自本能或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但勿 庸置疑的是,我们学习,纯粹是自觉自愿并以此为乐的,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生存,并
2、 4、 5、 8、 【4】总结:2、4、5、8 章阐述了儒家“为己之学”的内涵之二:“学”的内容是做人,是修身, 是完善人格。所以,孔孟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们 教育思想的立足点是“人”。 四、积累名句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五、拓展探究: 子夏是孔子门下成就突出的弟子之一,他曾说过以下的话,请阅读理解后概 括他关于“学”的观点。(见教材 55 页) 【译文】①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②子夏说:一个人,能用尊敬贤能的人,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 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 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③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 就可以去做官。” 概括你所理解的子夏关于“学”的观点: 六、巩固练习: 翻译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必先苦 .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 其体肤,空乏 .. 其身 2、浴乎沂,风 . 乎舞雩,咏而归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4、孔子登东山而小 . 鲁,登泰山而 . 小天 5、徐行后 . 长者谓之弟,疾行先 . 长者谓之不弟。 读《论语》心得:学生中常有这样的说法:既然大学毕业后国家也不包分配,那么,考大 学又有什么用呢?学不学无所谓的。抱此目的而学的人,以学习为考大学的工具,以考大学为 工作之凭借——这种把学习作为一个跳板,而没把学习当作工作、生活之必备的学习,纵然学 了,对工作、对生活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由此,引出了一个话题: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婴儿时,我们吃奶,慢慢的,开始学吃 饭;我们学爬,我们学走,我们学跑;我们跟父母相处,跟亲人相处,并且学着跟别人相 处;我们学着了解自己,学着了解别人,学着了解家庭,学着了解社会……这一切,都属真正 意义上的学习,其中有些或许有人教育指点,而更多的来自本能或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但勿 庸置疑的是,我们学习,纯粹是自觉自愿并以此为乐的,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生存,并
争取使自己生存的更好。 那么,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学知识、学技能,其目的自然也是为了生存—这里的生存, 既包括个人的存活,也包括家族、种族乃至国家以至全人类生生不息。既如此,我们学习的目 的就应该定位于生命、生活、做人这个大主题上,而不应该定位于其间的过渡、转折上,否则, 我们的学习就是短视的,就是舍本求末的。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做了精辟的概括:“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是古人论述之精华,“为己”即荀子所说的“君子之学 也以美其身”(《劝学》),属于为“修身而学,借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为 社会服务的才能,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所用。“为人”即“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是 为迎合别人乃至社会的需要而学,以期通过学习,取得步入社会的通行证。“为己”与“为人”, 其服务社会的方式虽貌似相同,但其出发点、方法、效果却迥异。“为已”者出于自己的爱好或 责任,其学习自觉、自愿,且“学而时习”,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而毫不倦怠,其效果扎扎实 实,没有半点虚假。“为人”者,其学习目标明确,即为达到某一效果而学,因此,学习时瞄准 这一目标,与之有关的就学,无关的就不学,而不管它是否适用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及是否适用 于社会;抱此目的而学习者,因为出于外惑而非本意,属不得已而为之者,故力行者寡而投机 钻营者多。其结果也迥异:“为己”者因欲成身以待时而用,因此只要对自己有用便统统拿来, 所学广而所钻深,成材者多出于此;因其以学知识为目的,而知识又浩如烟海、高深莫测,故 终身进取而无止息之时。“为人”者因有固定目标,但目标本身并非恒定,变动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学习时用心旁骛,受外界变化之影响较大,常有手忙脚乱、方寸不定之嫌;而一且目标有 变则失落之感顿生,一且目标无法实现,则人生渺茫之慨顿发,所学也因骤然无用而功用从此 消失殆尽,“读书无用论”便应势而生 不难看出,我们以考学校或找工作为目的的学习属“为人”之范畴,而近年来教育所衍生的种 种困惑也有了谜底: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理轻文、主副课区分、厌学辍等均由此急功近利 之目的所致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纠正当今教育的种种偏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习目的定位于“为己”而不能定位于“为 人”,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因为,“为己则一切知识均属学习之范围,“为人”则你需什 么我就学什么,不需则不学。“为己”以不变而应万变,为智者所择,而终为智者;“为人”则以 一变而应一变,三变则不暇,何能应万变?故为愚者所择,而终为者。“为已”而学者,需要 学什么,自己最清楚,只要是自己不懂的均属学习之范围,故日有所进,时有所获,而学习之 乐也无穷,故乐学;他能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一切挑战,因此,学的时候轻松愉快,即使别人看 到很苦他也觉得很甜。“为人而学者,该学习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学习的主动权纯粹掌握 在别人手中,故不知所学,终日懵懂,而学习之苦遍尝,每时每刻都以此为负担,只能凭毅力 来苦学,故厌学;而学的时候殚精竭虑,即使不苦不累也觉得索然寡味,有所收获也会因为是 否有用而觉得惝不安。“为己”者,以考试作为衡量所学的手段,成绩的优劣只是今后努力的 方向,因此,考时坦然、愉悦;“为人”者,以考试作为成败的关键,优则成,其学为敲门之砖 门开则弃,劣则败,其砖无法敲开门,为无用之物,自当弃之,故考时忧惧、悲戚,而无论成 败,学习多到此为止。 有一句哲理性很强的话:人对了,世界也就对了。学习目的之定位,就是使学生“世界”“对 ”之根本,关乎素质教育之成败,涉及终身学习之大计,不可不明辨而慎择之。 《学问之道》导学案 第二课时学而时习之
争取使自己生存的更好。 那么,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学知识、学技能,其目的自然也是为了生存——这里的生存, 既包括个人的存活,也包括家族、种族乃至国家以至全人类生生不息。既如此,我们学习的目 的就应该定位于生命、生活、做人这个大主题上,而不应该定位于其间的过渡、转折上,否则, 我们的学习就是短视的,就是舍本求末的。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做了精辟的概括:“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是古人论述之精华,“为己”即荀子所说的“君子之学 也以美其身”(《劝学》),属于为“修身”而学,借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为 社会服务的才能,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所用。“为人”即“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是 为迎合别人乃至社会的需要而学,以期通过学习,取得步入社会的通行证。“为己”与“为人”, 其服务社会的方式虽貌似相同,但其出发点、方法、效果却迥异。“为己”者出于自己的爱好或 责任,其学习自觉、自愿,且“学而时习”,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而毫不倦怠,其效果扎扎实 实,没有半点虚假。“为人”者,其学习目标明确,即为达到某一效果而学,因此,学习时瞄准 这一目标,与之有关的就学,无关的就不学,而不管它是否适用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及是否适用 于社会;抱此目的而学习者,因为出于外惑而非本意,属不得已而为之者,故力行者寡而投机 钻营者多。其结果也迥异:“为己”者因欲成身以待时而用,因此只要对自己有用便统统拿来, 所学广而所钻深,成材者多出于此;因其以学知识为目的,而知识又浩如烟海、高深莫测,故 终身进取而无止息之时。“为人”者因有固定目标,但目标本身并非恒定,变动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学习时用心旁骛,受外界变化之影响较大,常有手忙脚乱、方寸不定之嫌;而一旦目标有 变则失落之感顿生,一旦目标无法实现,则人生渺茫之慨顿发,所学也因骤然无用而功用从此 消失殆尽,“读书无用论”便应势而生。 不难看出,我们以考学校或找工作为目的的学习属“为人”之范畴,而近年来教育所衍生的种 种困惑也有了谜底: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理轻文、主副课区分、厌学辍等均由此急功近利 之目的所致。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纠正当今教育的种种偏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习目的定位于“为己”而不能定位于“为 人”,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因为,“为己”则一切知识均属学习之范围,“为人”则你需什 么我就学什么,不需则不学。“为己”以不变而应万变,为智者所择,而终为智者;“为人”则以 一变而应一变,三变则不暇,何能应万变?故为愚者所择,而终为愚者。“为己”而学者,需要 学什么,自己最清楚,只要是自己不懂的均属学习之范围,故日有所进,时有所获,而学习之 乐也无穷,故乐学;他能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一切挑战,因此,学的时候轻松愉快,即使别人看 到很苦他也觉得很甜。“为人”而学者,该学习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学习的主动权纯粹掌握 在别人手中,故不知所学,终日懵懂,而学习之苦遍尝,每时每刻都以此为负担,只能凭毅力 来苦学,故厌学;而学的时候殚精竭虑,即使不苦不累也觉得索然寡味,有所收获也会因为是 否有用而觉得惴惴不安。“为己”者,以考试作为衡量所学的手段,成绩的优劣只是今后努力的 方向,因此,考时坦然、愉悦;“为人”者,以考试作为成败的关键,优则成,其学为敲门之砖, 门开则弃,劣则败,其砖无法敲开门,为无用之物,自当弃之,故考时忧惧、悲戚,而无论成 败,学习多到此为止。 有一句哲理性很强的话:人对了,世界也就对了。学习目的之定位,就是使学生“世界”“对 了”之根本,关乎素质教育之成败,涉及终身学习之大计,不可不明辨而慎择之。 《学问之道》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愠()罔 箦()鸿鸽()缴() 轫()不亦说()乎一日暴()之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乎 2、朗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二、再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l、辨清通假: (1)不亦说乎: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 (4)掘井九轫而犹不及泉: (5)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乎: 2、掌握特殊句式: (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惟奕秋之为听: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3、疏通字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敏而好学 3)子张学干禄: (4)有朋自远方来 (5)慎言其余,则寡尤: (6)不耻下问 (7)未成一篑: (8)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9)学而不思则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4、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11、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2、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3、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 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4、子张向孔子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 自已知道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 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 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15、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勒勉而好学, 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6、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 学习,看到他不普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7、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18、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背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19、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 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坚持啊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 一、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愠 . ( ) 罔 . ( ) 殆 . ( )篑 . ( )鸿鹄 . ( ) 缴 . ( ) 轫 . ( ) 不亦说 . ( )乎 一日暴 . ( )之 女以予为多学而识 . ( )之乎 2、朗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二、再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辨清通假: (1)不亦说 . 乎: (2)无或 . 乎王之不智也 : (3)一日暴 . 之: (4)掘井九轫 . 而犹不及泉: (5)女 . 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乎: 2、掌握特殊句式: (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惟奕秋之为听: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3、疏通字词。 (1)人不知而不愠 . : (2) 敏 . 而好学: (3)子张学干禄 .. : (4)有朋 . 自远方来: (5)慎言其余,则寡尤 . : (6)不耻 . 下问: (7)未成一篑 . : (8)今夫奕之为数 . ,小数也: (9)学而不思则罔 . : (10)思而不学则殆 . : 4、结合注释、结合译文,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11、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2、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3、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 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4、子张向孔子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 自己知道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 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 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15、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 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6、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 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7、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18、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19、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 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坚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