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课时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三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 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 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 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 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 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晢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 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小结
总第 课时 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 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 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 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 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 路。 第 1 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 2 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 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 3 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 4 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 5 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 6 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 7 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 8 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 9 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 10 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 11 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 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 、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12题 了解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学生讲述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二、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 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 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 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 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 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 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 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 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 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 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 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 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 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 1.2 题 2、 了解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学生讲述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二、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 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 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 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 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 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 、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 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 笑 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 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 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 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 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 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 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
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 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 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 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 与宇宙之谜”的专刊。附录:阅读钱钢《唐山大地震》(节选) 沉痛的记忆—-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钩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中国地 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 实:死亡,242769万人;重伤,16485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百万生命为代价提醒我们:在人类研 制的各种行星探测器频繁飞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们对 自己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终究不在于力的征服 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也并不是在于研 制出各种先进的武器,以“抵御外敌”,相互搏杀,而是如何立足于我们这个赖 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认识它,驯服它,不再在它嚣张暴戾地作恶时而毫无 预见,束手无策。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念发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 义。 不可预知的灾难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 上罕见的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 度 中国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寂。谁也不曾想到,若干 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脚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 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400枚广岛原 子弹在距离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 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震后惨状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间被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一切死亡物 质笼罩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楼面整个向西剪切滑动,原来三层的建筑像被
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 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 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 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 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附录:阅读 钱钢 《唐山大地震》(节选) 沉痛的记忆——26 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钩沉) 26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中国地 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 实:死亡,24.2769 万人;重伤,16.4851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0 亿元;一 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百万生命为代价提醒我们:在人类研 制的各种行星探测器频繁飞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们对 自己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终究不在于力的征服, 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也并不是在于研 制出各种先进的武器,以“抵御外敌”,相互搏杀,而是如何立足于我们这个赖 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认识它,驯服它,不再在它嚣张暴戾地作恶时而毫无 预见,束手无策。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念发生在 26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 义。 不可预知的灾难 1976 年 7 月 28 日,北京时间凌晨 3 时 42 分 53.8 秒,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 上罕见的大地震,24 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 118.2 度,北纬 39.6 度———中国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寂。谁也不曾想到,若干 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脚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 住的 1976 年 7 月 28 日。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 400 枚广岛原 子弹在距离地面 16 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 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震后惨状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间被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一切死亡物 质笼罩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楼面整个向西剪切滑动,原来三层的建筑像被
地壳吞没了一层。唐山第十中学前的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 错位达一米多。而这次大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京街小学、 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从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见了。 在陆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横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 孕妇已快临产,人已断气,下身还在流血;一位年轻的母亲从三层楼的窗口已逃 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落下来将她压死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她的 孩子,垂落的头发在余震的摇颤中拂动。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冲人喊着:“救救我 哥哥吧,我的爸妈全没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 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红。 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开始了,唐山的废墟中 涌出了混着泥土和碎石的红色水流。剧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着。 生命大营救 7月28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发生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 护车开出了开滦矿。三个小时之后,这辆红色救护车出现在北京中南海门前。历 史应当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唐山矿干部李玉林、曹国成,唐山矿司机崔志亮、 袁庆武。他们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报警者。当他们在那个大灾难发生的 凌晨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时,四个人同时大哭起来:“首长啊!唐山100万人啊……” 中央的紧急会议随后召开,决定军队、医疗队、救灾物资连夜向唐山开进。 7月28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救灾部队开赴唐山,抢救废墟中存活 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士兵的肩上。最早进入唐山的北京军区某团一营当时的教导 员李福华后来回忆说:“战士们都惊呆了,满地的死尸、脑浆和血。我急了,喊 快救人呐!’喊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整个唐山废墟中,到处听得见呻吟,但 楼群的残骸像山一样。当天下午,一营2/3的战士的指甲全都剥落了,可他们仍 像疯了一样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经塌成陡坡状的楼房前,人们看见一位战士 从废墟里站起来,身上背着一个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挪,他的脚后 跟拖着一块大木板,仔细看去,原来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年轻的士兵满头的 汗,满脚的血。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火车、飞机、汽车,全国向那座剧痛中的城市和百姓运送粮 食7611万斤,药品2937万吨,苇席262万片,铁钉1030万吨,蔬菜1406万 吨,衣服157.3万件……28日夜,从北京开出的两辆发电车开始给设在唐山机场 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供电;29日深夜,辽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了东北经唐山通 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讯线路:30日,北京重型电机厂第一个将30辆水车的清水送 到了唐山……就在这场大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条布满瓦砾的小路 上突然亮起了一盏路灯,如烛光一般明灭不定,它是九位工人从工厂的废墟中扒 出手摇发电机点亮的,这盏大地震后第一个亮起来的路灯犹如唐山这座城市不熄 的生命之光! 课后记:
地壳吞没了一层。唐山第十中学前的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 错位达一米多。而这次大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京街小学、 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从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见了。 在陆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横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 孕妇已快临产,人已断气,下身还在流血;一位年轻的母亲从三层楼的窗口已逃 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落下来将她压死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她的 孩子,垂落的头发在余震的摇颤中拂动。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冲人喊着:“救救我 哥哥吧,我的爸妈全没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 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红。 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开始了,唐山的废墟中 涌出了混着泥土和碎石的红色水流。剧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着。 生命大营救 7 月 28 日凌晨 4 点 10 分左右,唐山大地震发生不到 30 分钟,一辆红色救 护车开出了开滦矿。三个小时之后,这辆红色救护车出现在北京中南海门前。历 史应当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唐山矿干部李玉林、曹国成,唐山矿司机崔志亮、 袁庆武。他们是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报警者。当他们在那个大灾难发生的 凌晨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时,四个人同时大哭起来:“首长啊!唐山 100 万人啊……” 中央的紧急会议随后召开,决定军队、医疗队、救灾物资连夜向唐山开进。 7 月 28 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 10 万救灾部队开赴唐山,抢救废墟中存活 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士兵的肩上。最早进入唐山的北京军区某团一营当时的教导 员李福华后来回忆说:“战士们都惊呆了,满地的死尸、脑浆和血。我急了,喊 ‘快救人呐!’喊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整个唐山废墟中,到处听得见呻吟,但 楼群的残骸像山一样。当天下午,一营 2/3 的战士的指甲全都剥落了,可他们仍 像疯了一样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经塌成陡坡状的楼房前,人们看见一位战士 从废墟里站起来,身上背着一个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挪,他的脚后 跟拖着一块大木板,仔细看去,原来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年轻的士兵满头的 汗,满脚的血。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火车、飞机、汽车,全国向那座剧痛中的城市和百姓运送粮 食 7611 万斤,药品 293.7 万吨,苇席 262 万片,铁钉 1030 万吨,蔬菜 1406 万 吨,衣服 157.3 万件……28 日夜,从北京开出的两辆发电车开始给设在唐山机场 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供电;29 日深夜,辽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了东北经唐山通 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讯线路;30 日,北京重型电机厂第一个将 30 辆水车的清水送 到了唐山……就在这场大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条布满瓦砾的小路 上突然亮起了一盏路灯,如烛光一般明灭不定,它是九位工人从工厂的废墟中扒 出手摇发电机点亮的,这盏大地震后第一个亮起来的路灯犹如唐山这座城市不熄 的生命之光!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 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Ⅰ、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増强语感,丰富 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 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文献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 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 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 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 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 走进曾经的仙湖一—罗布泊。(板书课题)
总第 课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 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 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 教训。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 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 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 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 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 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