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说明: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他的出现, 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 遗憾,或许其他。他就是苏轼。—一摘自月明风清的新浪博客《永远的苏轼》 本试题以“苏轼”为主线,贯穿始末,因为我爱苏轼,爱他的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 旷、积极乐观… 第一部分:书写(5分) 、书写(5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满分5分 第二部分:积累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wei(1) 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 天空。他目光深sui_(2),一脸冷jn(3),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ron 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1) (3) 命题思路:本题主要在运用中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单纯的 记忆,而是根据语境,侧重运用 答案:帷、邃、峻、髯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 西北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 2)我欲乘风归去, (苏轼《水调歌头》) (3)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4)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团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5)古诗中有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请写出相连的两句 命题思路:本题是名句默写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但每句都和苏轼相关, 紧扣说明中的“名人苏轼”,其中还注意了课外的俗语考查。 答案:(1)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2)又彩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4)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5)略 名著阅读。(6分) 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 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浙江省宁波市 2014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说明: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他的出现, 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 遗憾,或许其他。他就是苏轼。——摘自月明风清的新浪博客《永远的苏轼》 本试题以“苏轼”为主线,贯穿始末,因为我爱苏轼,爱他的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 旷、积极乐观…… 第一部分:书写(5 分) 一、书写(5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满分 5 分) 第二部分:积累运用(30 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 wéi (1) 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 天空。他目光深 suì (2) ,一脸冷 jùn (3) ,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 rán (4) 。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主要在运用中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单纯的 记忆,而是根据语境,侧重运用。 答案:帷、邃、峻、髯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 分) (1)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4)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团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有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请写出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是名句默写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但每句都和苏轼相关, 紧扣说明中的“名人苏轼”,其中还注意了课外的俗语考查。 答案:(1)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4)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5)略 3.名著阅读。(6 分) 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 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 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1)上面两段人物肖像分别刻画的是和。语段出自20世纪上半叶 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的作品 (2)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2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名着阅读,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要考察对象。 参考答案: (1)米开朗琪罗;贝多芬;罗曼·罗兰;《名人传 (2)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 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 得晕了过去。 4.综合性学习。(10分) 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75周年,3月9日,由某市政协、市委宣传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 办,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自“文化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该市的各类文化活动日渐增多,弘扬苏东坡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文化立市”战略的核心内容。此次“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 品大赛,为全国范围内的苏东坡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了让广大市民及全国的参赛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赛事,本报专程采访了两位赛事组织者 及两位专家,且听他们对本次大赛的介绍与解读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中的主要内容。(2分) (2)请你为此次大赛拟一个宣传标语。(2分) (3)假如你是xx学校文学社的小记者,让你采访本次大赛的负责人,你会提出哪两个问题? (2分) (4)主办方为了扩大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影响力,除开通网络平台外,准备 用微信的方式,号召全国的苏东坡爱好者们参与其中。请你拟写一条微信,字数要求在50个 左右。(4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结合交际,信息提取,极具语文味。 答案:(1)某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2)示例:学东坡诗词诵东坡精神(符合题意即可) (3)所提问题紧扣本次大赛宗旨。 示例:征稿的范围和内容有哪些?
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 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1)上面两段人物肖像分别刻画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语段出自 20 世纪上半叶 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2)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2 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名著阅读,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要考察对象。 参考答案: (1)米开朗琪罗;贝多芬;罗曼·罗兰;《名人传》 (2)示例:1824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 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 得晕了过去。 4.综合性学习。(10 分) 为纪念苏东坡诞辰 975 周年,3 月 9 日,由某市政协、市委宣传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 办,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自“文化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该市的各类文化活动日渐增多,弘扬苏东坡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文化立市”战略的核心内容。此次“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 品大赛,为全国范围内的苏东坡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了让广大市民及全国的参赛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赛事,本报专程采访了两位赛事组织者 及两位专家,且听他们对本次大赛的介绍与解读。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中的主要内容。(2 分) (2)请你为此次大赛拟一个宣传标语。(2 分) (3)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小记者,让你采访本次大赛的负责人,你会提出哪两个问题? (2 分) (4)主办方为了扩大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影响力,除开通网络平台外,准备 用微信的方式,号召全国的苏东坡爱好者们参与其中。请你拟写一条微信,字数要求在 50 个 左右。(4 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结合交际,信息提取,极具语文味。 答案:(1)某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2)示例:学东坡诗词诵东坡精神 (符合题意即可) (3)所提问题紧扣本次大赛宗旨。 示例:征稿的范围和内容有哪些?
您觉得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 (4)语言简练且具有感召力,紧扣活动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55分) (一)(16分)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 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 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 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 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 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 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 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 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 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 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 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 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 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 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 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 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 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 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 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岀“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 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 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 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 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 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 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
您觉得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 (4)语言简练且具有感召力,紧扣活动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55 分) (一)(16 分)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 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 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 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 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 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 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 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 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 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 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 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 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 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 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 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 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 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 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 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 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 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 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 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 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 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 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
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 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5.作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1)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2)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 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6.文章第一段结尾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 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3分)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对文中句子进行合理推断 参考答案: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 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7.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本题考查: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东坡对整个中国文化史带来的 巨大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崇敬 8.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内容上侧面烘托出我对苏东坡的仰慕和 佩服之情。 9.结合选文,联系自身,谈谈作为青少年应从苏东坡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字数要求在 50个左右)(5分)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参考答案:结合文意,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意对即可) (二)(15分)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 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5.作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1)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2)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 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6.文章第一段结尾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 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对文中句子进行合理推断。 参考答案: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 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7.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 分)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东坡对整个中国文化史带来的 巨大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崇敬。 8.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内容上侧面烘托出我对苏东坡的仰慕和 佩服之情。 9.结合选文,联系自身,谈谈作为青少年应从苏东坡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字数要求在 50 个左右)(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参考答案:结合文意,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意对即可) (二)(15 分)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 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 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 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 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 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 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 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 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 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 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煕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 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鱗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 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 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 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 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 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 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 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 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一一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1 月 19 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 轼诞辰 977 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 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 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 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 11 月 19 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 100 多 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 970 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 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 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 30 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 上回顾总结了 30 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 16 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 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 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 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 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 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 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 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 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 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 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 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