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课程教学设计 上 :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医古文》课程教学设计 7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程性质 《医古文》既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开启中医药宝库大门的工具课 本课程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古 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够 比较顺利阅读古医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着课程与研读古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并奠 定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二、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医古文 课程类型 必修考查 学时学分 56学时/3.5学分 学时安排 理论:48/实践:8 开课院系 基础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 开课时间 2020-2021年第一学期 教学对象 2020级针灸推拿学1-2班(105人) 授课教材 王育林、李亚军主编,医古文(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第4版 参考教材 王兴伊、傅海燕主编,医古文(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8年2月第3版 图, 医古文● 医古文 (授课教材书影) (参考教材书影)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8 一、课程性质 《医古文》既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开启中医药宝库大门的工具课。 本课程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古 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够 比较顺利阅读古医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着课程与研读古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并奠 定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二、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医古文 课程类型 必修 考查 学时学分 56 学时/3.5 学分 学时安排 理论:48/实践:8 开课院系 基础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 开课时间 2020-2021 年第一学期 教学对象 2020 级针灸推拿学 1-2 班(105 人) 授课教材 王育林、李亚军主编,医古文(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 4 版 参考教材 王兴伊、傅海燕主编,医古文(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 3 版 (授课教材书影) (参考教材书影)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三、课时安排 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2 9 《本草纲目》序 3 2 秦医缓和 10 大医精诚 4 理 扁鹊传 养生论 4 论 ¥ 华佗传 4 12 宝命全形论 3 时 5 《汉书·艺文志》及方技略 3 13 与薛寿鱼书 3 6 《伤寒杂病论》序 医案五则 3 1 《黄帝内经素问》序 3 15 医话四则 3 《类经》序 4 实践 次序 教学内容 教学节点 学时 课时 1 汉字“六书”及《说文解字》的介绍与使用 第3次理论课之前 4 2 汉字部首及《康熙字典》的介绍与使用 第7次理论课之前 4 四、设计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示意图 课程定位一 分学生情况 一⑦反思、调整 教学策略 设计、实一教学活动 收集 教学评价 救学手段 设 督导评价 教学方法 。课堂活动 学生评价 教学媒体 课外活动 同行评价 9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9 三、课时安排 理 论 课 时 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 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2 9 《本草纲目》序 3 2 秦医缓和 3 10 大医精诚 4 3 扁鹊传 4 11 养生论 4 4 华佗传 4 12 宝命全形论 3 5 《汉书·艺文志》及方技略 3 13 与薛寿鱼书 3 6 《伤寒杂病论》序 3 14 医案五则 3 7 《黄帝内经素问》序 3 15 医话四则 3 8 《类经》序 4 实践 课时 次序 教学内容 教学节点 学时 1 汉字“六书”及《说文解字》的介绍与使用 第 3 次理论课之前 4 2 汉字部首及《康熙字典》的介绍与使用 第 7 次理论课之前 4 四、设计思路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五、学情分析 (一)学习基础分析 1.文理科学生比例 2.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情况 不喜欢阳还可以■8 不高欢且比较整■ 28 40.95% 59.05% 喜欢且成镜倪秀☐13 0 20 40 ■文科生■理科生 ■人数 (二)学习态度分析 1.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程度(满分:5) 2.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困难 5分 26 1.67% 15.38% ■特殊用字识读 4分 34 24.41% 汇及语法分析 3分 ■句子及文段今译 2分1 2.41% ·文史知识记忆 1分■1 23.08% ■经典文段背诵 0 10 20 13.04% ■人数 ■其他 (三)学习习惯分析 1.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 2.习惯使用的学习方法 其他0 0.62% 大量做题 ■17 ■阅读论 21.12% 30.43% 讨论交流 ■3.25 ■河见 背诵记忆 ■观看影 ■336 联想思考 353 26.71% 实践操练 ■3.84 21.12% 0 1 2 3 ■使用频度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10 五、学情分析 (一)学习基础分析 1.文理科学生比例 2.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情况 (二)学习态度分析 1.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程度(满分:5) 2.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困难 (三)学习习惯分析 1.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 2.习惯使用的学习方法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四)前期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根据以上分析,对学生作前期教学反思和评价如下: (1)学习基础方面,学生文理科背景不一,以理科生为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文 言文基础,但不够全面和系统,缺乏对中医古籍的阅读经验。其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然 科学基础,但尚未系统学习过任何中医药课程,对中医药仅有感性的粗浅认识。 (2)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但对文言文、繁体字存在畏难情绪, 部分学生对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存在抗拒心理,对《医古文》课程兴趣一般。学生学习本课 程的主要困难在于特殊用字识读、词汇训释、语法分析及文史知识记忆等方面,部分学生对 经典文段背诵与今译也存在困难。 (3)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较多,且热衷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理论。大 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个别学生仍然依赖题海战术, 尚未具备高效合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对于中医典籍的涉猎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学生仅 是偶尔阅读相关论著,这方面亟需教师进行引导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本课程实际教学中的最大挑战,是将学生前期的知识基础与古代汉语相关 理论、中医基础相关理论知识衔接融合,并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中医具有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而医古文课程又涉及了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多个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五)教学预测与解决预案 预测问题1:课程所涉及的语言点繁多且琐碎,难以形成系统。 解决预案:在讲解课文时,穿插语言知识专题,如汉字专题、语法专题等,帮助学生集 中分析某种类型的语言现象,以形成知识体系。在课堂小结时,简要分类归纳该篇课文涉及 到的语言点,指导学生在课后整理笔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 学生开展联想、对比、分析,以调动己有知识,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预测问题2:对文言文、繁体字和背诵记忆存在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 解决预案:讲解繁体字、生僻字、特殊用字时,多采用板书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分析文 字形成的机理和使用的沿革,或开展识字游戏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知,提高学 习兴趣。建议学生自主开展诵读活动,指导学生背诵或记忆的方法技巧,并纠正片面认知 明确“学医贵在明理”,树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识
上篇:总体教学方案设计 11 (四)前期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根据以上分析,对学生作前期教学反思和评价如下: (1)学习基础方面,学生文理科背景不一,以理科生为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文 言文基础,但不够全面和系统,缺乏对中医古籍的阅读经验。其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然 科学基础,但尚未系统学习过任何中医药课程,对中医药仅有感性的粗浅认识。 (2)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但对文言文、繁体字存在畏难情绪, 部分学生对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存在抗拒心理,对《医古文》课程兴趣一般。学生学习本课 程的主要困难在于特殊用字识读、词汇训释、语法分析及文史知识记忆等方面,部分学生对 经典文段背诵与今译也存在困难。 (3)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较多,且热衷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理论。大 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个别学生仍然依赖题海战术, 尚未具备高效合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对于中医典籍的涉猎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学生仅 是偶尔阅读相关论著,这方面亟需教师进行引导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本课程实际教学中的最大挑战,是将学生前期的知识基础与古代汉语相关 理论、中医基础相关理论知识衔接融合,并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中医具有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而医古文课程又涉及了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多个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五)教学预测与解决预案 预测问题 1:课程所涉及的语言点繁多且琐碎,难以形成系统。 解决预案:在讲解课文时,穿插语言知识专题,如汉字专题、语法专题等,帮助学生集 中分析某种类型的语言现象,以形成知识体系。在课堂小结时,简要分类归纳该篇课文涉及 到的语言点,指导学生在课后整理笔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 学生开展联想、对比、分析,以调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预测问题 2:对文言文、繁体字和背诵记忆存在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 解决预案:讲解繁体字、生僻字、特殊用字时,多采用板书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分析文 字形成的机理和使用的沿革,或开展识字游戏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知,提高学 习兴趣。建议学生自主开展诵读活动,指导学生背诵或记忆的方法技巧,并纠正片面认知, 明确“学医贵在明理”,树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