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台。 第二节CT图像特点 1,CT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CT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X线的小吸收程度 3.CT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概念,用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CT值定为Hu0、骨皮质为+1000Hu.空气-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CT值位于 .1000+1000Hu之间 第三节CT检查技术 、普通CT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5~10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2毫米。 (一)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二)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的方法。 (三)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三、高分辨力CT扫描 三CT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第四节 CT分析与诊断 1.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 2.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 3.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对强化区 CT值测量 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 「解强化的程度。 5.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五节CT的临床应用 1、CT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2、对实质性器官及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 3、对心脏 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故应用少 4、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X线检查即可确诊。 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一节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原理 1.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荧屏上成像 ,用高分辩率摄像管对其图像顺序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 号,把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 3.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并按顺序排列成数字距阵。 4,使受检部位的无造影剂像、高浓度造景影像、造影剂被清除像,这段时间连续成像一 即常用的时间减影法 在系列图像中,各取不含造影剂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一幅,用这同一部位两幅图 像的数值矩阵,经计算机数字减影处理,代表骨酪和组织的数字被抵消。 6
6 2 . 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 .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台。 第二节 CT 图像特点 1 . CT 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 . CT 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 X 线的小吸收程度。 3 . CT 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概念,用 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 CT 值定为 Hu 0、骨皮质为+1000Hu. 空气 -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 C T 值位于 -1000~+1000Hu 之间 第三节 CT 检查技术 一、普通 CT 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 5~10 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 2 毫米。 (一)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二) 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 的方法。 (三)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 CT 扫描 三 CT 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第 四 节 CT 分析与诊断 1 . 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 2 . 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 测定 CT 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 3 . 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 . 对强化区 CT 值测量,并与平扫的 CT 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 . 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 .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五节 CT 的临床应用 1、CT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2、对实质性器官及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 3、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故应用少。 4、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 X 线检查即可确诊。 第 三 章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DSA) 第 一 节 DSA 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原理: 1 . 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荧屏上成像, 2 . 用高分辩率摄像管对 其图像顺序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 号,把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 3 . 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并按顺序排列成数字距阵。 4 . 使受检部位的无造影剂像、高浓度造影像、造影剂被清除像,这段时间连续成像—— 即常用的时间减影法。 5 . 在系列图像中,各取不含造影剂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一幅, 用这同一部位两幅图 像的数值矩阵,经计算机数字减影处理, 代表骨骼和组织的数字被抵消
6,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重建图像,没有骨路和软组织影,只有血管影,达到减影的 目的。 (二)设各 影像增强器(IITV) 高分辩力摄像管计算机 磁 阴极线管 操作台 第 DSA检查技术 动脉DSA -IADSA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靶动脉注入造影剂检查。二、静脉 DSA—IVDSA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行DSA检查。 第三节DSA的临床应用 1,IADSA:选择或超选择动脉插管造影,可使较小血管及小病变显示清楚。较大动脉可 不作选择插管。其最大应用价值在于图像清助 ,所用造影剂浓度低、用量小 2.IVDSA:由于检查区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叠,且造影剂用量多,故临床应用少。 第七章数字化X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第一节数字化X线成像 一、DR成像基本原理 解释51页图1-7-1CR装置示意图 影象信息的记录 解释P板的形成潜影、重复使用。 (二)影象信息的读取 解释52页图17-2读取装置示意图 (三)影象信息的处理 1、灰阶处理 2、窗位处理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4、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四)影象的显示与存储 二、DR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二、PACS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信息放射学 第二篇骨路和肌肉系统 骨酪上人体最致密的组织,与周围组织有显著的密度差异,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骨骼内部 本身也具有良好的自然对 北,最适宜X线 X线查不仪形显示柄变的泡围术 程度,还有 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少骨关节病,X线表现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出现晚。因此,初次检查 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早期病变的存在(如早期炎症、肿瘤等)。不少骨关节病缺乏典型或特殊X 线表现,须结合临床资料,同一种病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X线表现。 第一章 骨骼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X线检查 (一)透视:(1)仅用于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检查和复位,以及软组织内不透X线异物的 定位与摘除。 (2)不易观察骨路的细微结构和细小病变。 (二) 1)任何部位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 7
7 6 .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重建图像,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只有血管影,达到减影的 目的。 (二) 设备: 影像增强器(IITV) 高分辩力摄像管 计算机 磁盘 阴极线管 操作台 第 二 节 D S A 检 查 技 术 一、 动脉 DSA——IADSA 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靶动脉注入造影剂检查。二、静脉 DSA——IVDSA 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行 DSA 检查。 第 三 节 D S A 的 临 床 应 用 1 . IADSA: 选择或超选择动脉插管造影,可使较小血管及小病变显示清楚。较大动脉可 不作选择插管。其最大应用价值在于图像清晰,所用造影剂浓度低、用量小。 2 . IVDSA:由于检查区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叠,且造影剂用量多,故临床应用少。 第七章 数字化 X 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第一节 数字化 X 线成像 一、DR 成像基本原理 解释 51 页图 1-7-1 CR 装置示意图 (一)影象信息的记录 解释 IP 板的形成潜影、重复使用。 (二)影象信息的读取 解释 52 页图 1-7-2 读取装置示意图 (三)影象信息的处理 1、灰阶处理 2、窗位处理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4、X 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四)影象的显示与存储 二、DR 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一、PACS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二、PACS 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信息放射学 第二篇 骨骼和肌肉系统 骨骼上人体最致密的组织,与周围组织有显著的密度差异,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骨骼内部 本身也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最适宜 X 线检查。 X 线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还有 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少骨关节病,X 线表现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出现晚。因此,初次检查 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早期病变的存在(如早期炎症、肿瘤等)。不少骨关节病缺乏典型或特殊 X 线表现,须结合临床资料,同一种病可有不同的 X 线表现,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 X 线表现。 第一章 骨骼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X 线检查 (一)透视:(1)仅用于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检查和复位,以及软组织内不透 X 线异物的 定位与摘除。 (2)不易观察骨骼的细微结构和细小病变。 (二) 1)任何部位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
(2)应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上时,如 照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计数。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一侧病变不明显时,应以同一技术条件拍摄对侧,以便对照。 ( 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一般用于骨关节结构复杂或同其它机构重叠的部位。也可用于详细观察病变 及范围。 2、放大摄影:主要用于工厂骨骼细微结构和轻微变化。 (四)血管浩日影: 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应肿瘤的鉴别。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X线平片 (一)骨骼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 1、骨的结构与发育 (1)骨的结构: ,骨是由骨细胞、骨基质、矿物盐和纤维构成。 2) 骨质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 3)·X线片上密质骨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且可见骨小 梁交叉排列。 (2)骨的发育: 1)骨的发育包括骨湖化和生长,从胎期开始 骨化有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形式 骨的发育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式进行的。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组织生长条件:1.由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2.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沉积。 2、长骨 (1)小几骨路 长骨属软骨内化骨 一般有三个以上骨化中心 一个位于骨干,称为原始或一次骨化中 心,骨干两端各有 个称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也称骺核。胎儿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都骨化, 两端仍为软骨称为骺软骨,也叫骺核。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但股骨下端和 胫骨上断出生时即已有骺核。 1)小儿长骨的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2)小儿长骨的分部: 骨干 干骺断 骨骺 骨骺板 (2)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 合,即骨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骺。测量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 常骨龄标准相比,判断有无骨发育过早或过晚。 (3)成人骨骼 外形与小)儿相似,骨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松质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 骨性关节面,其外表覆盖一层软骨。靠近关节附近常有光滑的子骨。 3、脊柱 1.组成:脊椎,椎间盘。 管椎:惟体,惟弓: 一—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 成人脊柱存在生理曲度 表现为(1~7)颈椎前曲:(1~12胸椎后曲:(1~5)腰椎前曲:(1~5)骶椎后曲:(14)尾 椎略后突 软组织 8
8 (2)应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上时,如 照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计数。 (3)两侧对称的骨关节,一侧病变不明显时,应以同一技术条件拍摄对侧,以便对照。 (三)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一般用于骨关节结构复杂或同其它机构重叠的部位。也可用于详细观察病变 及范围。 2、放大摄影:主要用于工厂骨骼细微结构和轻微变化。 (四)血管造影: 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应肿瘤的鉴别。 第二节 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X 线平片 (一)骨骼系统的正常 X 线表现 1、 骨的结构与发育 (1)骨的结构: 1) . 骨是由骨细胞、骨基质、矿物盐和纤维构成。 2) . 骨质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 3) . X 线片上密质骨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且可见骨小 梁交叉排列。 (2)骨的发育: 1) . 骨 的发育包括骨湖化和生长,从胚胎期开始。 2) . 骨化有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形式。 3) . 骨的发育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式进行的。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组织生长条件:1 . 由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2 . 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沉积。 2、长 骨 (1)小儿骨骼: 长骨属软骨内化骨 ,一般有三个以上骨化中心。一个位于 骨干,称为原始或一次骨化中 心,骨干两 端各有一个称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也称骺核。胎儿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都骨化, 两端仍为软骨称为骺软骨,也叫骺核。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但股骨下端和 胫骨上断出生时即已有骺核。 1)小儿长骨的特点: 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2)小儿长骨的分部: 骨干 干骺断 骨骺 骨骺板 (2)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 合,即骨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骺。 测量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 常骨龄标准相比,判断有无骨发育过早或过晚。 (3)成人骨骼: 外形与小儿相似,骨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松质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 骨性关节面,其外表覆盖一层软骨。靠近关节附近常有光滑的子骨。 3、脊柱 1 . 组成:脊椎,椎间盘。 脊椎:椎体,椎弓:——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 成人脊柱存在生理曲度, 表现为(1~7)颈椎前曲;(1~12 胸椎后曲;(1~5)腰椎前曲;(1~5)骶椎后曲;(1~4)尾 椎略后突。 4 软组织
(二)骨路的基本病变X线表现 1、骨质疏松: (1)定义: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而一克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含量比例 正常。 (2)X线表现:A.骨密度减低 B.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C.骨皮质出现分层、变薄,骨髓腔增宽。 (3),常见病:A.广泛性见于老年、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等。 B局限性 见继发于骨折、感染、肿瘤等。 2、骨质软化: (1),定义: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克骨内的钙 盐含量减少。 (2).X线表现:1)骨质密度普遍减低: 2)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少,其边缘模糊: 3)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可见假骨折线 (3)常见病: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氟中毒等。 3、骨质破坏: (1)定义: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溶解、吸收、消失。 (2)X线表现:骨质局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内无骨结构。 (3)常见病: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癌样病变 (4)注意: 骨质破坏边缘 表现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边缘清晰锐利者多为慢性、 修复性、良性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者多为急性、进展性、恶性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1)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2)X线表现:1)骨皮质增厚致密, 2)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 3)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3)常见病:慢性炎症、骨病的修复期、成骨性骨肿瘤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 5、骨膜增生: (1)定义:骨膜受刺微,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亢进所起的骨质增生。 (2)X线表现1)早期表现为长短不一、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 2)典型者表现为骨皮质外呈层状、花边状、垂直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3)常见病炎症 种榴、外伤: 6、骨内或软骨内钙化: (1)定义:指骨或软骨内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着。 (2)X线表现: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3)常见病:A骨梗塞后骨质坏死的钙化, B软骨类肿瘤瘤软骨的钙化。 7、骨质 死 (1)定义:指骨质局部血供中断、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2)X线表现:大小不等的条状、块状或砂粒状致密影,呈游离状。 死骨密度增高的原因有绝对和相对密度增高。 (3)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8、矿物质沉积 (1)铅、磷等元素进入人体后大部分沉积在骨生长最迅速的部位,即骨骺或干骺端。 (2)X线表现为干骺端出现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 9
9 (二)骨骼的基本病变 X 线表现 1、骨质疏松: (1) .定义: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而一克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含量比例 正常。 (2).X 线表现:A . 骨密度减低; B . 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C . 骨皮质出现分层、变薄,骨髓腔增宽。 (3) .常见病:A . 广泛性 见于老年、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等。 B . 局限性 见继发于骨折、感染、肿瘤等。 2、骨质软化: (1) . 定义: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一克骨内的钙 盐含量减少。 (2) . X 线表现: 1)骨质密度普遍减低; 2)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少,其边缘模糊; 3)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可见假骨折线。 (3)常见病: 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氟中毒等。 3、骨质破坏: (1)定义: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溶解、 吸收、消失。 (2)X 线表现: 骨质局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内无骨结构。 (3)常见病: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4)注意: 骨质破坏边缘的表现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边缘清晰锐利者多为慢性、 修复性、良性病变。边缘模糊不规则者多为急性、进展性、恶性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1)定义: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2)X 线表现:1)骨皮质增厚致密, 2)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 3)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3)常见病:慢性炎症、骨病的修复期、成骨性骨肿瘤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 5、骨膜增生: (1)定义: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亢进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2)X 线表现 1)早期表现为长短不一、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 2)典型者表现为骨皮质外呈层状、花边状、垂直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3)常见病炎症、肿瘤、外伤。 6、骨内或软骨内钙化: (1)定义: 指骨或软骨内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着。 (2)X 线表现: 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3)常见病:A 骨梗塞后骨质坏死的钙化, B 软骨类肿瘤瘤软骨的钙化。 7、骨质坏死: (1)定义 : 指骨质局部血供中断、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2)X 线表现: 大小不等的条状、块状或砂粒状致密影,呈游离状。 死骨密度增高的原因有绝对和相对密度增高。 (3)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8、矿物质沉积: (1) 铅、磷等元素进入人体后大部分沉积在骨生长最迅速的部位,即骨骺或干骺端。 (2) X 线表现为干骺端出现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
9、骨骼变形:可出现大小、长短、粗细、外形的变形。 10、周围软组织病变: (1)正常骨骼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障、和皮下脂肪层笔母影像 (2)异常时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层次模糊、积气、 肿块、钙化和骨化等。 第三节 疾病诊断 一、骨酪与软组织创伤 X线检查目的: (1)明确有无折成脱位 2)了解骨折和脱位的详情 (3)在透视监视下性复位治疗: (4)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 (5)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过程有无并发症: (6)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可用于判断是否为病理骨折。 (一)母折 1.长骨骨折 (1)定义:骨骼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 (2)基本X线表现:A.骨折处呈不规则的透亮线,称骨折线。 B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C.骨折线可可因重、撒入而示不清: D.骨骺分离 (3)骨折的类型: A.据病因: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B.据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据骨折线:线形、星形、横形、斜形、纵形、螺旋形, D. 据骨折形状:粉碎、凹陷、撕脱、压缩、嵌入 据骨折部位:关节囊内骨折:骨干骨折:骨骺分离骨折。 (4)骨折对位与对线关系: 长骨确定骨折移位是以骨折的近端为准,以此来判断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A.移位 B.重叠和分离C.成角 D.旋转 (5)骨折断端的嵌入: A.X线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B. 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错位。 病骨骨骼缩短、变形。 (6)儿童骨折的特点: A.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可发生骺离骨折: 儿童骨骼韧性较大,不易完全断裂而产生青枝骨折 (7)骨折的愈合 A,肉芽组织修复期 B.骨痂连接期: C,骨性愈合期。 (8)骨折的并发症: A.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B.骨折畸形愈合 C.外伤后骨质疏松 D.骨关节感染: 10
10 9、骨骼变形:可出现大小、长短、粗细、外形的变形。 10、周围软组织病变: (1)正常骨骼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隙、和皮下脂肪层等影像, (2)异常时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层次模糊、积气、 肿块、钙化和骨化等。 第三节 疾病诊断 一 、骨骼与软组织创伤 X 线检查目的: (1)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 (2)了解骨折和脱位的详情; (3)在透视监视下性复位治疗; (4)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 (5)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过程有无并发症; (6)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可用于判断是否为病理骨折。 (一)骨折 1 . 长骨骨折 (1)定义:骨骼发生断裂,骨的 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 (2)基本 X 线表现: A. 骨折处呈不规则的透亮线,称骨折线。 B.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C. 骨折线可因重叠、嵌入而显示不清; D. 骨骺分离。 (3)骨折的类型: A. 椐病因: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B. 椐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C. 据骨折线:线形、星形、横形、斜形、纵形、螺旋形, D. 据骨折形状:粉碎、凹陷、撕脱、压缩、嵌入, E. 据骨折部位:关节囊内骨折;骨干骨折;骨骺分离骨折。 (4)骨折对位与对线关系: 长骨确定骨折移位是以骨折的近端为准,以此来判断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A. 移位 B. 重叠和分离 C. 成角 D. 旋转 (5)骨折断端的嵌入: A. X 线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的条带状影。 B. 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错位。 C. 病骨骨骼缩短、变形。 (6)儿童骨折的特点: A. 由于骨骺尚未与 干骺端结合,可发生骺离骨折; B. 儿童骨骼韧性较大,不易完全断裂而产生青枝骨折。 (7)骨折 的愈合: A . 肉芽组织修复期 B . 骨痂连接期; C . 骨性愈合期。 (8)骨折的并发症: A.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B. 骨折畸形愈合; C. 外伤后骨质疏松 D. 骨关节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