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2016-10-2112:17 (供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1前言 监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检验医学专业的一门承要专业课程,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侧重研究感 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并通过系统的检查方法,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 报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本门课程重点讲授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特性及 其检验方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医院感染及其监测等临床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熟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 术和基本技能,熟悉临床上常见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原性细菌的特性及其鉴定方法,能对常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 学检验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间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 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中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标示,重点内 容以下划虚线标示,一般内容不标示与教学要求相对应,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总教学参考时数:118学时,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课52学时,由于本专业未开设药理学,为了让学生学 好“细菌耐药性相关知识”,因此,增加了药理学基础知识大纲: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27:1。 3.教材及参考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刘运德、楼永良主编,第1版,2015年3月: 《药理学》,高等教有出版社,石京山、杨俭主编,第1版,2014年8月。 1正文 绪论 一教学要求 学习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该课程的性质和研究方向,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学科动态。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和种类,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 致病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二)熟悉临床微生物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了解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 (一)原核细胸型微生物、直核细的型微生物和非细朐型微生物的特占和种举。微牛物、正常菌群、条件病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櫚念。 (二)临床微生物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一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第一竞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一教学要求 利用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对患者标木进行检验,可以快速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知道临床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和意义:草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方法及应用:常用细菌分高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的生长现象,常用细菌生化反应原到 (二)熟悉细茵染色的基本原理,特殊染色的应用:培养基的概念、主要组成成分、种类和选择,培养基的制 备:常用细菌培养方法内毒素的原理及临床意义:降钙素原检查的临床意义: 自动血培养系统培养细茵的原理。 (三)了解常用细菌染色染料的种类和性质:特殊染色方法(芽孢、鞭毛、荚膜、细胞壁、异染颗粒染色): 细菌免疫学检查原理:动物实验常用的接种方法、采血方法,实验动物的条件:细菌免疫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的常用方法:外毒素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细菌不染色及染色(垄兰染色、抗酸染色、负染色、荧光染色、特殊染色)标本的检查。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培养基主要成分及作用、培养基的分类、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选:无齿技术、细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 术: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生长的现复。 (三)细菌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触(醇、苷)类发醛试验、0-E试验、ONG、上叶苷水解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试 一验、柏格酸林源用、福类试验,其他生化减鉴定细商常用试税通商实验八毯。道 0129菌试验)、复合生化试验(克氏双糖铁琼脂试验、M试验)的用途及判 断。 (四)细菌的非培养检验技术 免疫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细菌毒素(内、外)检验技术、隆钙素愿检验技术、动物实验方法。 (五)细菌检验自动化 微生物标本前处理系统、自动染色系统。 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自动化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院内感染分析系统、 微生物实验室信息化、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进展。 第二章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一教学要求 学习真茵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培养与鉴定技术及其他非培养检验技术。与细菌相比,真菌试验要特别注意实 验中生物安全防护问题。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临床上检验真菌的常用方法,包括真菌标本的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 等
(二)熟悉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G试验和GM试验。 (三)了解真菌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三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形态学检查 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堇兰染色、乳酸酚棉兰染色、墨汁染色、荧光染色和糖原染色 (二)真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 真闲培养基本条件、培养方法(试管培养法、太培养法、小培养法)、生长现象的观盔:真菌的鉴定(毛发 穿孔试验、明胶液化试验、芽管形成试验、后膜孢子形成试验、酚氧化摩试验、脲酶试验、糖同化或发酵试验): 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临庆常用抗直茵药物及稀程法、纸片扩敢法)。 (三)其他非培养检验技术 免疫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G试验和GM试验。 第三章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教学要求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包括感染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培养与鉴定、病毒蛋白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技 术,以及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停等。学习这些技术,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掌握临床病毒学检验内容,正确 开展病毒感沈性疾病的诊新、治户和而后监测工作。 二教学目的 (一)熟悉病毒的常见非培养检验技术。 (二)了解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及病毒的培养与鉴定技术。 三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包括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二)病毒的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病毒增值的鉴定指标、感染性测定和数量测定。 (三)疝击的抗原抗体检测等免疫学检验技术及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第四章细菌耐药性检测 一教学要求 学习抗苗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及细菌耐药表型的 检查方法。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目的、意义、常用方法及相关药敏结果的判断:常见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及结果判断。 (二)熟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和常见结果:细菌耐药检测 (三)了解细茵的主要耐药机制:细菌耐药基因的检训:稀释法、E试验法、自动化仪器法的原理、方法及结 果判断,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查方法:选择原则、方法及结果判
断:E-test法 三教学内容 (一)拉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创 (二)抗苗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抗菌药物选择原则:K-B法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判断中敏感、时 药、中介、MIC、BC、MIC0、MICg含义及质量控制:肉汤稀轻法及琼脂稀释法检测及结果判断:E-t©st法检测及 结果判断: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和常见结果。 (三)细菌耐药主要产生的机制 (四)超广进B内酰胺酶、碳青霉娇酶、时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及其他付药菌表型 的检测方法和临庆意义: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第五章医院内感染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医院感染发生与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为今后工作学 习打好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临床。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传播过程及医院感染监测。 (二)熟悉医务人员手部卫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暴发,以及医院内污水物的消毒处理。 (三)了解抗茵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内感染管理与实施。 三教学内容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母婴感染)· (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传播过程、医院内感染的暴发及其病原学分析):医院内感染微生物学与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内污水物的消毒处理、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管理与实施、医 院感染监测)。 第六章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一教学要求 学习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前、中、后质量管理内容及其质量保证方法,为微生物学实验室准确、及时地未感染性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质量保证概念: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及运送:新批次试剂质量控制应满足的要求和室内质量 控制内容:检验结果报告。 (二)熟悉微生物学的检验过程,常用培养基、生化反应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结果的审核内容 (三)了解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检验后标本处理。 三教学内容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检验电违、标本的采集原则与运送要求、不合格标本的接收标准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临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设备、试剂和耗材的相关要求(新批次试剂质最控制应港足 的要求和室内历量控制内空)、检验过程(检验方法的洗择、检验程序文件化、检验结果的历量控缸)。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审核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第七童实验室安全防护及菌种保存技术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化操作规程,妥善处理感染性废物等方法,达到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工 作暴露于实验室过程中处理、储存的己知或未知潜在的感染性微生物的目的:学习菌种保存技术及其管理,以利于 常规工作、科研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个人防护,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防护,微生物危险度的分级,常用菌种保存方 法,消毒灭菌的慨念和方法。 (二)熟悉试验室安全探作规范,暴露和废弃物的处理,菌种的分类 (三)了解消毒灭茵效果的评估,菌种保存的管理。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室安全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生物因子危险度等级、风险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生物 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修念 生物安全基本设各的选择、校准、维护及使用,个人防护! 提作 暴露和废气物的处理):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概念,消毒灭菌技术种类及选择、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 (二)菌种保存技术及管理 菌种的种类(标准菌株的来源、特征及用途)、临床菌株用途:菌种保在方法、防止菌种变异的措施、菌种促 在注意事亟:菌种保存的管理。 第二篇临床细菌学检验 第八童病原性球菌检验 一教学要求 学习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卡他莫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检验程序,主 要鉴定试验及鉴别方法。 (二)熟悉葡萄球南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 (一)葡萄球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