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县职业中专校09高职08年(下) 期末语文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33分) 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tan)塌牵强( qiang) 锐不可当(dang) B、岿(kui)然缫(chao)丝 为虎作伥( chang) C、长吁(xu) 浸渍(ze) 瞠( cheng)目结舌 D、聒(guo)噪酗( xiong)酒 户枢不蠹(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缉私摇曳优柔寡断针砭时敝 B、屏障浪费迫不急待破釜沉舟 C、涣散拼凑浑身是胆刚愎自用 D、和霭布置陈词滥调面面俱到 3、选出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A、我们对此人的底细一目了然 B、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搞好学习的愿望,即使请专家来辅助他,他也将力不从心。 C、打假活动是长期的,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文物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林冲在髙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 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她细心操劳家务,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 5、下列标点符号用错的一项是 A、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 同志当后勤部长。 B、不管怎么说,这几年经济发展是快的。 C、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 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 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说明文阅读:(9分)
1 射洪县职业中专校 09 高职 08 年(下) 期末语文试题 第一卷 选择题(共 33 分) 一、基础知识:(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tān)塌 牵强(qiǎng) 锐不可当(dāng) B、岿(kuī)然 缫(cháo)丝 为虎作伥(chāng) C、长吁(xū) 浸渍(zé) 瞠(chēng)目结舌 D、聒(guō)噪 酗(xiōng)酒 户枢不蠹(d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缉私 摇曳 优柔寡断 针砭时敝 B、屏障 浪费 迫不急待 破釜沉舟 C、涣散 拼凑 浑身是胆 刚愎自用 D、和霭 布置 陈词滥调 面面俱到 3、选出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A、我们对此人的底细一目了然 ....。 B、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搞好学习的愿望,即使请专家来辅助他,他也将力不从心 ....。 C、打假活动是长期的,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 ....。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文物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 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她细心操劳家务,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 5、下列标点符号用错的一项是 A、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几年前, 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 同志当后勤部长。 B、不管怎么说,这几年经济发展是快的。 C、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 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 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二、说明文阅读:(9 分)
文化要发展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 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 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 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 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 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 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化,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 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 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 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 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 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 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 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 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 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 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 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 成复古一一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 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 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 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2008-3-15 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2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 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 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 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 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 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 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 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 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 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 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 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 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 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 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 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 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 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 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 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 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 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本文来源:2008-3-15 中国青年报 有删节)
6、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7、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 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 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 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 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 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 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 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 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 提倡
3 6、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7、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 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 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 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 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 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 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 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 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 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再出现繁荣 和发展的。 三、文言文阅读(6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赂秦耶(全都,一概)B、不能独完(完全) C、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出,分清)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有尺寸之地 B、赂秦而力亏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子孙视之不甚惜 秦国之所大欲 D、其势弱于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3分) 12、翻译:(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再出现繁荣 和发展的。 三、文言文阅读(6 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B、不能独完.(完全) C、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出,分清)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有尺寸之地 B、赂秦而.力亏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子孙视之.不甚惜 秦国之.所大欲 D、其势弱于.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23 分) 12、翻译:(6 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3、默写(9分) (1)哀吾生之须臾, ?总是离人泪。 (4)今宵酒醒何处?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人生得意须尽欢, (6)人生如梦, ,列国周齐秦汉楚 (8)东风不来 (9)江天一色无纤尘, 14、诗歌赏析(8分) 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夜无烟”、“白云边”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4分) (2)一句,因有“且就洞庭赊月色”一“赊”字而妙趣横生,意兴丰满。请说 说“赊”字的炼字之妙。(4分) 五、现代文阅读(26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 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 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 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 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 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 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 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 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 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 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 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一一鸽子和狗,竟同时都 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 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 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
5 13、默写(9 分) (1)哀吾生之须臾, 。 (2) ?总是离人泪。 (4)今宵酒醒何处? 。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人生得意须 尽欢 , 。 (6)人生如梦, 。 (7) ,列国周齐秦汉楚。 (8) 东风不来, 。 (9) 江天一色无纤尘, 。 14、诗歌赏析(8 分 ) 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夜无烟”、“白云边”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4 分) (2)一句,因有“且就洞庭赊月色”一“赊”字而妙趣横生,意兴丰满。请说 说“赊”字的炼字之妙。(4 分) 五、现代文阅读(26 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 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 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 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 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 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 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 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 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 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 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 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 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 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 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 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