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工程伦理教育和职业责任感。内容:第一节工程风险的来源及防范1、由温州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引出工程风险的来源:2、防范基本原则(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请学生做一个实验室发生火灾时的应急预案)第二节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1、伦理评估四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整体主义、制度约束)2、伦理评估途径(专家评估、社会评估、公众参与)第三节工程风险中的伦理责任1、职业伦理责任与工程伦理责任的关系2、工程师需要承担哪些伦理责任?3、如何在职业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之间保持平衡?课程思政: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工程决策要符合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证责任(大局观生命第一、人民至上);增强伦理责任意识:价值理念、运行体制、外部监管(责任与担当)。要求:掌握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方法和工程风险中的伦理责任。第3章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重点:1.如何理解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2.如何理解工程服务的可及性:3.从社会成本和利益攸关方的角度理解工程实践中的公正问题:4.如何在工程中实现公正是人类的项重要追求和关注。难点:1.理解工程内在价值的非道德性特点,与工程实际价值的未决性特点之间的关系:2.理解工程产品价格等的公正意涵:3.难点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树立工程项目的社会成本和利益关方意识,增强自己在维护和促进工程公正的责任;4.难点为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实现工程公正中强化责任意识,作出实际贡献。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技术中的光荣与责任。内容:第一节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1、工程为什么人服务?为什么目的服务?(工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性):2、工程价值的多元性(科学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3、工程价值的综合性(引发的思考:工程应该造福于大多数民众还是少数统治者、权贵阶层?)。第二节工程所服务的对象与可及性
内容: 第一节 工程风险的来源及防范 1、由温州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引出工程风险的来源; 2、防范基本原则(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请学生做一个实验室发生火灾时的应急预案) 第二节 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 1、伦理评估四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整体主义、制度约束) 2、伦理评估途径(专家评估、社会评估、公众参与) 第三节 工程风险中的伦理责任 1、职业伦理责任与工程伦理责任的关系 2、工程师需要承担哪些伦理责任? 3、如何在职业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之间保持平衡? 课程思政: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工程决策要符合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责任(大局观, 生命第一、人民至上);增强伦理责任意识:价值理念、运行体制、外部监管(责任与担当)。 要求: 掌握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方法和工程风险中的伦理责任。 好的工程伦理教育和职业责任感。 第 3 章 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 内容: 第一节 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 1、工程为什么人服务?为什么目的服务?(工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性); 2、工程价值的多元性(科学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3、工程价值的综合性(引发的思考:工程应该造福于大多数民众还是少数统治者、权贵阶 层?)。 第二节 工程所服务的对象与可及性 重点:1.如何理解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2.如何理解工程服务的可及性;3.从社会成本 和利益攸关方的角度理解工程实践中的公正问题;4.如何在工程中实现公正是人类的一 项重要追求和关注。 难点:1. 理解工程内在价值的非道德性特点,与工程实际价值的未决性特点之间的关 系;2. 理解工程产品价格等的公正意涵;3. 难点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树立工程项 目的社会成本和利益攸关方意识,增强自己在维护和促进工程公正的责任;4.难点为普 通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实现工程公正中强化责任意识,作出实际贡献。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 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技 术中的光荣与责任
1、工程带来的好处如何分配?引发出“公平、公正”问题2、企业瞄准了一部分服务人群,同时就把其他人群排除在工程恩泽之外,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需要增强道德敏感性。第三节工程实践中的关方与社会成本承担1、邻避效应(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的设置地点选择引出“邻避效应的概念):2、工程活动的社会成本(传统项目管理中注重资金成本,对社会成本考虑得少,这是对项目关方的一种忽视):3、(利益)关方(企业社会责任是怎样提出来的?学生分组讨论“目标人群与攸关方的对比")。第四节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1、基本公正原则(四种类型:补偿公正、惩罚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2、怎样实行分配基本公正?利益补偿的原则与机制是什么?利益协调机制就是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因此需要建立公众参与工程决策机制。3、就业中的歧视问题也是与工程有关的公正问题的一种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就业中的各种歧视及原因。课程思政:南水北调工程(世纪大工程、民族自信):利益攸关方和邻避效应(家国情怀)。要求:掌握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第4章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重点:1.理解作为职业的工程的自治组织形式,了解中外工程职业化的历史和发展,形成对工程的职业伦理标准总体认知:2.工程职业伦理的性质、作用及实践指向:3.把握工程师的首要责任原则、工程师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区分工程实践伦理困境中冲突的不同类别。难点:1.职业自治与职业治理。自治属于哲学概念,而治理大多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其实,两者是相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自治:2.对作为职业伦理的工程伦理的属性的理解,准确把握工程伦理的预防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特点:3.在具体工程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规避各类伦理冲突,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师责任和科学态度。内容:第一节工程职业1、职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1、工程带来的好处如何分配?引发出“公平、公正”问题; 2、 企业瞄准了一部分服务人群,同时就把其他人群排除在工程恩泽之外,学生是未来的工 程师,需要增强道德敏感性。 第三节 工程实践中的攸关方与社会成本承担 1、邻避效应(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的设置地点选择引出“邻避效应”的概念); 2、工程活动的社会成本(传统项目管理中注重资金成本,对社会成本考虑得少,这是对项 目攸关方的一种忽视); 3、(利益)攸关方(企业社会责任是怎样提出来的?学生分组讨论“目标人群与攸关方的对 比”)。 第四节 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 1、基本公正原则(四种类型:补偿公正、惩罚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 2、怎样实行分配基本公正?利益补偿的原则与机制是什么?利益协调机制就是要保证公众 的知情权,因此需要建立公众参与工程决策机制。 3、就业中的歧视问题也是与工程有关的公正问题的一种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就业中的各种 歧视及原因。 课程思政:南水北调工程(世纪大工程、民族自信);利益攸关方和邻避效应(家国情 怀)。 要求: 掌握工程的价值及其特点。 第 4 章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内容: 第一节 工程职业 1、职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重点:1.理解作为职业的工程的自治组织形式,了解中外工程职业化的历史和发展,形 成对工程的职业伦理标准总体认知;2.工程职业伦理的性质、作用及实践指向;3.把握 工程师的首要责任原则、工程师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区分工程实践伦理困境中冲突的不 同类别。 难点:1.职业自治与职业治理。自治属于哲学概念,而治理大多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其 实,两者是相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自治;2.对作为职业伦理的工程伦理的属性的理 解,准确把握工程伦理的预防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特点;3.在具体工程实践活动中如何 有效规避各类伦理冲突,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案 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 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具有 良好的工程师责任和科学态度
2、工程职业制度(工程师职业章程强调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第二节工程职业伦理1、工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预防性的、规范的实践伦理;2、工程师职业伦理章程:3、工程职业伦理的实践指向(“工程做好一→做好的工程”)。第三节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1、首要责任原则:2、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3、工程师的职业美德(华为精神:学习、创新、获益、团结)。课程思政:工程师职业道德章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华为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要求:理解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掌握工程职业伦理的基本概念。第5章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重点: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难点:数据权利。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观。内容:第一节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第二节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1、信息与网络空间伦理;2、大数据时代伦理新问题;3、数字身份困境(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数字身份特点、如何管理?)。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第四节数据权利1、数据的资产属性与权属;2、数据权属价值判断标准(尊重原则、诚信原则、公平交易原则);3、防范数据滥用与垄断(翻转课堂:学生分析互联网“独角兽现象);4、数据公开与数据开放(政府提倡的数字经济是什么情况?)。第五节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1、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意识(课程思政):
2、工程职业制度(工程师职业章程强调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第二节 工程职业伦理 1、工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预防性的、规范的实践伦理; 2、工程师职业伦理章程; 3、工程职业伦理的实践指向(“工程做好→做好的工程”)。 第三节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 1、首要责任原则; 2、工程师的权利与义务; 3、工程师的职业美德(华为精神:学习、创新、获益、团结)。 课程思政:工程师职业道德章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华为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 精)。 要求: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掌握工程职业伦理的基本概念。 第 5 章 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 内容: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 1、信息与网络空间伦理; 2、大数据时代伦理新问题; 3、数字身份困境(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数字身份特点、如何管理?)。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 第四节 数据权利 1、数据的资产属性与权属; 2、数据权属价值判断标准(尊重原则、诚信原则、公平交易原则); 3、防范数据滥用与垄断(翻转课堂:学生分析互联网“独角兽”现象); 4、数据公开与数据开放(政府提倡的数字经济是什么情况?)。 第五节 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 1、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意识(课程思政); 重点: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 难点:数据权利。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典型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求解,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 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 观
2、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3、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行为规范。课程思政:不同责任主体的价值。要求:掌握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备注讲实讨习课其量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论题外它计工程与伦理03120003工程中的风险、安全23200003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33302000与公正4工程师的职业伦理00003321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544400000问题合计121616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李正风等.工程伦理(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参考资料:[1]肖平.工程伦理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12月[2]肖平.工程伦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3]张永强,工程伦理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八,其他说明(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结合线上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实现工程伦理概念与实际工程案例有机结合。(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 3、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行为规范。 课程思政:不同责任主体的价值。 要求: 掌握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题 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1 工程与伦理 2 0 0 0 1 0 3 3 2 工程中的风险、安全 与责任 2 0 0 0 1 0 3 3 3 工程中的价值、利益 与公正 2 0 0 0 1 0 3 3 4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2 0 0 0 1 0 3 3 5 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 问题 4 0 0 0 0 0 4 4 合计 12 4 16 16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李正风等.工程伦理(第 2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年 6 月. 参考资料: [1] 肖平.工程伦理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2] 肖平.工程伦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3] 张永强.工程伦理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年 8 月. 八、其他说明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结合线上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 实现工程伦理概念与实际工程案例有机结合。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深度学习》课程教学大纲(Deep Learning)执笔人:王爱国审核人:钟昌乐、陈荟慧编写日期:2022年3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方向课课程类型是否为双语否课程性质限选课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6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课外0学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器学习、Python程序先修课程设计后续课程二、课程简述《深度学习》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课程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典型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理论、模型、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基于PyTorch框架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使学生掌握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是学生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系统研发、智能算法设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涵盖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全连接神经网络、损失函数、反向传播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算子、循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以及PyTorch框架和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基于PyTorch框架的深度学习模型代码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模型,提高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深度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Deep Learning ) 执笔人:王爱国 审核人:钟昌乐、陈荟慧 编写日期:2022 年 3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 课程性质 限选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实验 12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器学习、Python 程序 设计 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述 《深度学习》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课程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主要 研究对象,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典型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理论、模型、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 基于 PyTorch 框架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使学生掌握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是学 生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系统研发、智能算法设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涵盖深 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全连接神经网络、损失函数、反向传播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算 子、循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以及 PyTorch 框架和基础。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基于 PyTorch 框 架的深度学习模型代码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模型,提 高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