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文件类型指针变量的定义,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定位等相应文件操作函数的使用方法。难点:随机文件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对于难点和需要扩展的部分知识,提供进一步的课件、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辅助学生自主学寸。内容:C文件概述,文件的操作。课程思政:倡导学生以各领域专家、泰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要求:1.了解文件的概念及C语言对文件处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理解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文件的定位等文件操作的相应函数的使用方法。3.掌握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的相应函数的使用方法。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备注讲讨习其实课小量章节主要内容授论验题外它计12023C语言概述0000算法2510000013752007顺序结构程序设计00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32600500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3200560数组6096401000函数758400900指针87X0010011099自定义数据类型5X0090010文件3P50000S合计40246468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08月
内容: C 文件概述,文件的操作。 课程思政:倡导学生以各领域专家、泰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掌握现代 科学技术,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要求: 1.了解文件的概念及 C 语言对文件处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理解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文件的定位等文件操作的相应函数的使用方法。 3.掌握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的相应函数的使用方法。 重点: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文件类型指针变量的定义,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定 位等相应文件操作函数的使用方法。 难点:随机文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通过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对于难点和 需要扩展的部分知识,提供进一步的课件、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题 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1 C 语言概述 2 0 0 0 0 0 2 3 2 算法 1 0 0 0 0 0 1 5 3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5 2 0 0 0 0 7 7 4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3 2 0 0 0 0 5 6 5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3 2 0 0 0 0 5 6 6 数组 6 4 0 0 0 0 10 9 7 函数 5 4 0 0 0 0 9 8 8 指针 7 4 0 0 0 0 11 10 9 自定义数据类型 5 4 0 0 0 0 9 9 10 文件 3 2 0 0 0 0 5 5 合计 40 24 64 68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谭浩强.C 程序设计(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年 08 月.
参考资料:[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五版)学习辅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08月。[2]何钦铭等: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09月[3]杨路明,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4]苏小红,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01月八,其他说明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开展
参考资料: [1]谭浩强.C 程序设计(第五版)学习辅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年 08 月. [2]何钦铭等.C 语言程序设计(第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 09 月. [3]杨路明.C 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 4 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8 年 11 月. [4]苏小红.C 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 4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年 01 月.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开展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DataStructure)执笔人:温菊屏审核人:钟昌乐、陈荟慧编写日期:2022年3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学科平台课课程类型是否为双语是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数4学分学时数总学时68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后续课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二、课程简述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所要加工处理数据的特征,掌握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加强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设计相应算法的训练。以“数据结构”作为切入点展开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本课程对顺序表、链表、栈、队列、树、二叉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及存储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讨论排序及查找的原理与方法;介绍算法的设计思路、设计技巧和算法分析的手段。举例给出基本结构在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案例提升学习者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合理算法的能力与熟练程度,为智能科学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双语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英文文献,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提高专业科学素养,为后续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精通外语的复合型IT人才,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Data Structure ) 执笔人:温菊屏 审核人:钟昌乐、陈荟慧 编写日期:2022 年 3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工程学科平台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是 学分数 4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68 学时,其中:实验 12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 后续课程 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 二、课程简述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 会分析研究计算机所要加工处理数据的特征,掌握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基本 方法,并加强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设计相应算法的训练。以“数据结构”作 为切入点展开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双 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本课程对顺序表、链表、栈、队列、树、二叉树、图等基本数据 结构的逻辑结构及存储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讨论排序及查找的原理与方法;介绍算法 的设计思路、设计技巧和算法分析的手段。举例给出基本结构在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案例, 提升学习者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合理算法的能力与熟练程度,为智能科学其它后续专业课程 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双语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查 阅英文文献,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提高专业科学素养,为后续的课程双 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精通外语的复合型 IT 人才,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基 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序号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指标点1-2:具有解决智能科学相关问题所需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的工程基础与智能科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题。力。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指标点1-3:能够将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学、工程基础和智能科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2题。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指标点2-2:掌握查阅文献、技术方案等方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3法,能够分析智能科学复杂工程问题,并选择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正确、可用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表达。论。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指标点3-1:能够针对智能科学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4设计解决方案。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学内容第1章概论指标点1-3第2章顺序表指标点1-3第3章链表指标点1-3第4章栈与队列指标点1-3理论教学第5章树指标点2-2第6章图指标点3-1第7章排序指标点1-3第8章查找指标点2-2实验1栈与队列指标点1-2实验2树指标点1-3实验教学实验3图指标点1-3实验4排序指标点1-2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序号 毕业要求 课程内容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 指标点 1-2:具有解决智能科学相关问题所需 的工程基础与智能科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 力。 2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 指标点 1-3:能够将数学、计算机、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智能科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 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 3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 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 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论。 指标点 2-2:掌握查阅文献、技术方案等方 法,能够分析智能科学复杂工程问题,并选择 正确、可用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表达。 4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 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 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 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 3-1:能够针对智能科学复杂工程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教 学 第 1 章 概 论 指标点 1-3 第 2 章 顺序表 指标点 1-3 第 3 章 链表 指标点 1-3 第 4 章 栈与队列 指标点 1-3 第 5 章 树 指标点 2-2 第 6 章 图 指标点 3-1 第 7 章 排序 指标点 1-3 第 8 章 查找 指标点 2-2 实验教 学 实验 1 栈与队列 指标点 1-2 实验 2 树 指标点 1-3 实验 3 图 指标点 1-3 实验 4 排序 指标点 1-2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主要知识与理论:理解数据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深刻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在各种数据结构基础上的算法设计与描述,并理解和掌握对算法性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分析结果。课程目标2:掌握依据工程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并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的能力,掌握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掌握将算法通过具体的编程语言加以实现的能力。课程目标3:使学生具备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求解的能力,具备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有效分解的能力,具备对分解后的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建模的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1-3课程目标1、2毕业要求2-2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3-1课程目标3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自标一:掌握各种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特点、存赔方式、算法及分析评估。目标二:针对实际问题,具备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及实现相应操作的能力。自标三: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课程主题进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总结资料的创新学习能力。(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期末未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闭卷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命题考试将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平时考查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两方面评估。通过大量的编程实践,提高学生对算法的理论分析能力,实验注重重点的强化运用。(三)成绩评定本课程的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50%)和课堂表现(50%)两个部分组成)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 1:掌握主要知识与理论:理解数据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算法 的描述方法,深刻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存储表 示方法,理解并掌握在各种数据结构基础上的算法设计与描述,并理解和掌握对算法性能 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分析结果。 课程目标 2:掌握依据工程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并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 储数据的能力,掌握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掌握将算法通过具 体的编程语言加以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 3:使学生具备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求解的能 力,具备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有效分解的能力,具备对分解后的计算机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与建模的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1-3 课程目标 1、2 毕业要求 2-2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3-1 课程目标 3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目标一:掌握各种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特点、存贮方式、算法及分析评估。 目标二:针对实际问题,具备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及实现相应操作的能力。 目标三: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课程主题进行收 集资料、分析问题和总结资料的创新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闭卷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 题,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00 分。命题考试将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目标 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 内容重点。平时考查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两方面评估。通过大量的编程实践,提高学 生对算法的理论分析能力,实验注重重点的强化运用。 (三)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50%;实验成绩占 30%,平时成 绩占 2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50%)和课堂表现(50%)两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