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范围 紫外线 l00-0.4um 可见光 0.4—0.76μm 0.76-3.0μm 超远红外 15—1000μm 1-10mm 厘米波 10cm 分米波 紫0.40—0.43以 蓝0.43-0.47um 青0.47—0.50μm 黄0.56-0.59μm 橙0.59—0. 红0.62—0.76μm 遥感常用的各光谱段的主要特性如下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4μ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过大气层 时,波长小于0.3μm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只有0.3-0.4μm波长的紫外 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并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紫外 波段在遥感中应用比其它波段晩。目前,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分布。碳酸 盐岩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另外, 水面飘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因此可用于油污染的监 测。但是紫外波段从空中可探测的高度大致在2000m以下,对高空遥感不宜 采用。 可见光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只占一个狭窄的区间,波长范围0.4- 0.76μm。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可直接 感觉,不仅对可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都具有这种能 力。所以可见光是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在遥感技术中,常用光学 摄影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也可将可见光分成若干个波 段同一瞬间对同一景物、同步摄影获得不同波段的像片;亦可采用扫描方式 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可见光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为了实际应用方便,又将 其划分为: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6.0μm),远红外(6.0 15.0μm)和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在性质上与可见光相似,所以又称为光红外。由于它主要是地表 面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因此又称为反射红外。在遥感技术中采用摄影方式 和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太阳辐射的红外反射。在摄影时,由于受到 感光材料灵敏度的限制,目前只能感测0.76-1.3μm波长范围。近红外波段 在遥感技术中也是常用波段
名称 波长范围 紫外线 100è— 0.4 μ m 可见光 0.4 — 0.76 μ m 近红外 0.76 — 3.0 μ m 中红外 3 — 6 μ m 远红外 6 — 15 μ m 红 外 线 超远红外 15 — 1000 μ m 毫米波 1 — 10mm 厘米波 1 — 10cm 微 波 分米波 10cm — 1m 紫 0.40 — 0.43 μ m 蓝 0.43 — 0.47 μ m 青 0.47 — 0.50 μ m 绿 0.50 — 0.56 μ m 黄 0.56 — 0.59 μ m 橙 0.59 — 0.62 μ m 红 0.62 — 0.76 μ m 遥感常用的各光谱段的主要特性如下: 紫外线 波长范围为 0.01—0.4μ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过大气层 时,波长小于 0.3μm 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只有 0.3—0.4μm 波长的紫外 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并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紫外 波段在遥感中应用比其它波段晚。目前,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分布。碳酸 盐岩在 0.4μm 以下的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另外, 水面飘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因此可用于油污染的监 测。但是紫外波段从空中可探测的高度大致在 2000m 以下,对高空遥感不宜 采用。 可见光 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只占一个狭窄的区间,波长范围 0.4— 0.76μm。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可直接 感觉,不仅对可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都具有这种能 力。所以可见光是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在遥感技术中,常用光学 摄影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也可将可见光分成若干个波 段同一瞬间对同一景物、同步摄影获得不同波段的像片;亦可采用扫描方式 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可见光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 0.76—1000μm,为了实际应用方便,又将 其划分为: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6.0μm),远红外(6.0 —15.0μm)和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在性质上与可见光相似,所以又称为光红外。由于它主要是地表 面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因此又称为反射红外。在遥感技术中采用摄影方式 和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太阳辐射的红外反射。在摄影时,由于受到 感光材料灵敏度的限制,目前只能感测 0.76—1.3μm 波长范围。近红外波段 在遥感技术中也是常用波段
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是产生热感的原因,所以又称为热红外。 然界中任何物体,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15℃)时,均能向外辐射红外 线。物体在常温范围内发射红外线的波长多在3-4μm之间,而15μm以上 的超远红外线易被大气和水分子吸收,所以在遥感技术中主要利用3-15μm 波段,更多的是利用3-5μm和8-14μm波段。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 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所以工作时不仅白 天可以进行,夜间也可以进行,能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微波的波长范围1mm-1m。微波又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 米波,见表2-1。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两者都具有热辐射性质。由于微波的 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进行全 天候全天时的遥感探测。微波遥感可以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另外,微 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 盖物。因此,微波在遥感技术中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 在电磁波谱中不同波段,习惯使用的波长单位也不相同,在无线电波段 波长的单位取千米或米,在微波波段波长的单位取厘米或毫米;在红外线段 常取的单位是微米(μm),在可见光和紫外线常取的单位是纳米(mm)或微 米。波长单位的换算如下 1nm=103um=107cm=10%m 1μm=10-3mm=104cm=10-°m 除了用波长来表示电磁波外,还可以用频率来表示,如无线电波常用的 单位为吉赫(GH)。习惯上常用波长表示短波(如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光、红外线等),用频率表示长波(如无线电波、微波等)。 三、电磁辐射源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在发射电磁波的同时,也被其它物体发射电磁波所辐 射。遥感的辐射源可分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工电磁辐射源两类,它们之间没 有什么原则区别。就象电磁波谱一样,从高频率到低频率是连续的。物质发 射的电磁辐射也是连续的。 (一)自然辐射源 自然辐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物的热辐射。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及近 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大气运动的能源,也是被动式遥 感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辐射源。太阳表面温度约有6000X,内部温度则更高。 图2-3为地球表面所测的太阳光谱辐射强度曲线,其中上部那条连续曲线是 地球大气层以上粗略的太阳辐射光谱曲线,它与温度为5900K的理想黑体所 产生的光谱曲线相似(如图2-3中虚线所示)。在遥感理论计算中就利用这 种黑体来模拟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覆盖了很宽的波长范围,由1A直至 10m以上,包括γ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太阳辐射能主 要集中在0.3-3μm段,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μm左右。由于太阳辐 射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4-0.76μm之间的可见光波段,所以太阳辐射一般 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量中各波段所占的能量的百分比见表2-2。 太阳辐射主要是由太阳大气辐射所构成,太阳辐射在射出太阳大气后, 已有部分的太阳辐射能为太阳大气(主要是氢和氮)所吸收,使太阳辐射能 量受到一部分损失
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是产生热感的原因,所以又称为热红外。自 然界中任何物体,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15℃)时,均能向外辐射红外 线。物体在常温范围内发射红外线的波长多在 3—4μm 之间,而 15μm 以上 的超远红外线易被大气和水分子吸收,所以在遥感技术中主要利用 3—15μm 波段,更多的是利用 3—5μm 和 8—14μm 波段。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 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所以工作时不仅白 天可以进行,夜间也可以进行,能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 微波的波长范围 1mm—1m。微波又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 米波,见表 2-1。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两者都具有热辐射性质。由于微波的 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进行全 天候全天时的遥感探测。微波遥感可以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另外,微 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 盖物。因此,微波在遥感技术中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 在电磁波谱中不同波段,习惯使用的波长单位也不相同,在无线电波段 波长的单位取千米或米,在微波波段波长的单位取厘米或毫米;在红外线段 常取的单位是微米(μm),在可见光和紫外线常取的单位是纳米(nm)或微 米。波长单位的换算如下: 1nm=10-3μm=10-7cm=10-9m 1μm=10-3mm=10-4cm=10-6m 除了用波长来表示电磁波外,还可以用频率来表示,如无线电波常用的 单位为吉赫(GHz)。习惯上常用波长表示短波(如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 可见光、红外线等),用频率表示长波(如无线电波、微波等)。 三、电磁辐射源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在发射电磁波的同时,也被其它物体发射电磁波所辐 射。遥感的辐射源可分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工电磁辐射源两类,它们之间没 有什么原则区别。就象电磁波谱一样,从高频率到低频率是连续的。物质发 射的电磁辐射也是连续的。 (一)自然辐射源 自然辐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物的热辐射。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及近 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大气运动的能源,也是被动式遥 感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辐射源。太阳表面温度约有 6000K,内部温度则更高。 图 2-3 为地球表面所测的太阳光谱辐射强度曲线,其中上部那条连续曲线是 地球大气层以上粗略的太阳辐射光谱曲线,它与温度为 5900K 的理想黑体所 产生的光谱曲线相似(如图 2-3 中虚线所示)。在遥感理论计算中就利用这 种黑体来模拟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覆盖了很宽的波长范围,由 1Å 直至 10m 以上,包括γ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太阳辐射能主 要集中在 0.3—3μm 段,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 0.47μm 左右。由于太阳辐 射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 0.4—0.76μm 之间的可见光波段,所以太阳辐射一般 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量中各波段所占的能量的百分比见表 2-2。 太阳辐射主要是由太阳大气辐射所构成,太阳辐射在射出太阳大气后, 已有部分的太阳辐射能为太阳大气(主要是氢和氮)所吸收,使太阳辐射能 量受到一部分损失
表2-2太阳辐射能量中各波段所占比例 波长(A) 波段能量(⑧)波长(x)波段能量() <10 X、r射线 0.76-1.5um近红外 10-2000 1.5-5.6μm中红外 0.20-0.31μm 中紫外 1.95 5.6-1000m远红外 0.31-0.38um近紫外 5.32 >1000μm 微波 0.380.76um可见光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约1.5× 10km),全程时间约500秒。地球挡在太阳辐射的路径上,以半个球面承受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上各部分承受太阳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当地球处 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投射到位于地球大气上界,且垂直于太阳光 射线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为1385±7W/m2。此数值称为太阳常数。 般来说,垂直于太阳辐射线的地球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到的辐射能量与太阳至 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常数不是恒定不变的,一年内约有7%的变动。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所以投射到地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衰减(图2-3)。 2.地球的电磁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μm)和 长波(6μm以上)部分。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27℃(绝对温度300K),地球辐射峰值波长为9.66 在9—10μm之间,地球辐射属于远红外波段。 图2-4为太阳与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图中可见,右边上方平滑曲线代 表黑体辐射300K时的能量分布曲线,下方不规则曲线代表地球表面的实测辐 射能量分布曲线,上方黑体辐射曲线包罗了地球表面辐射能量分布曲线。 图2-4左边为太阳辐射波谱曲线,该曲线与地球辐射的波谱曲线在波长 5μm上方处相交。当对地面目标地物进行遥感探测时,传感器接收到小于3 μm波长,主要是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极弱,可 忽略不计;传感器接收到大于6μm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能量;在 3-6μm中红外波段,太阳与地球的热辐射均要考虑。所以在进行红外遥感 探测时,选择清晨时间,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除了部 分反射太阳辐射以外,还以火山喷发、温泉和大地热流等形式,不断地向宇 宙空间辐射能量。每年通过地表面流出的总热量约为1×1021J。 (二)人工辐射源 主动式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人工辐射源是指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 (或一定频率)的波束。工作时接收地物散射该光束返回的后向反射信号强 弱,从而探知地物或测距,称为雷达探测。雷达又可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 达。在微波遥感中,目前常用的主要为侧视雷达。 1.微波辐射源。在微波遥感中常用的波段为0.8-30cm。微波遥感的探 测波段与相应频率如表2-3中所列。由于微波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波长要 长。因此,在技术上微波遥感应用的主要是电学技术,而可见光、红外遥感 应用则偏重于光学技术。在应用上微波遥感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表 2-2 太阳辐射能量中各波段所占比例 波长(λ) 波段 能量(%) 波长(λ) 波段 能量(%) < 10è X 、 r 射线 0.76 — 1.5 μ m 近红外 36.80 10 — 2000è 远紫外 ü ý þ 0.02 1.5 — 5.6 μ m 中红外 12.00 0.20 — 0.31 μ m 中紫外 1.95 5.6 — 1000 μ m 远红外 0.31 — 0.38 μ m 近紫外 5.32 0.38 — 0.76 μ m 可见光 43.50 > 1000 μ m 微波 ü ý þ 0.41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约 1.5× 108km),全程时间约 500 秒。地球挡在太阳辐射的路径上,以半个球面承受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上各部分承受太阳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当地球处 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投射到位于地球大气上界,且垂直于太阳光 射线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为 1385±7W/m2。此数值称为太阳常数。一 般来说,垂直于太阳辐射线的地球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到的辐射能量与太阳至 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常数不是恒定不变的,一年内约有 7%的变动。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所以投射到地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衰减(图 2-3)。 2.地球的电磁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μm)和 长波(6μm 以上)部分。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 27℃(绝对温度 300K),地球辐射峰值波长为 9.66 μm。在 9—10μm 之间,地球辐射属于远红外波段。 图 2-4 为太阳与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图中可见,右边上方平滑曲线代 表黑体辐射 300K 时的能量分布曲线,下方不规则曲线代表地球表面的实测辐 射能量分布曲线,上方黑体辐射曲线包罗了地球表面辐射能量分布曲线。 图 2-4 左边为太阳辐射波谱曲线,该曲线与地球辐射的波谱曲线在波长 5μm 上方处相交。当对地面目标地物进行遥感探测时,传感器接收到小于 3 μm 波长,主要是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极弱,可 忽略不计;传感器接收到大于 6μm 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能量;在 3—6μm 中红外波段,太阳与地球的热辐射均要考虑。所以在进行红外遥感 探测时,选择清晨时间,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除了部 分反射太阳辐射以外,还以火山喷发、温泉和大地热流等形式,不断地向宇 宙空间辐射能量。每年通过地表面流出的总热量约为 1×1021J。 (二)人工辐射源 主动式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人工辐射源是指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 (或一定频率)的波束。工作时接收地物散射该光束返回的后向反射信号强 弱,从而探知地物或测距,称为雷达探测。雷达又可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 达。在微波遥感中,目前常用的主要为侧视雷达。 1.微波辐射源。在微波遥感中常用的波段为 0.8—30cm。微波遥感的探 测波段与相应频率如表 2-3 中所列。由于微波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波长要 长。因此,在技术上微波遥感应用的主要是电学技术,而可见光、红外遥感 应用则偏重于光学技术。在应用上微波遥感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1)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探测能力。雷达是主动式传感器,它不依靠太阳 辐射,因此能昼夜获得同等质量的影像。由于微波波长长,受大气干扰小, 一般厚云层(除特别恶劣气候条件外)微波都可以透过,故可全天候进行探 测,这是可见光与红外遥感所不能相比的。 (2〕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覆盖,对于 冰、雪和土壤等表层覆盖物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3)某些物质的光谱在微波波段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在可见光与红外 遥感中不易区分的一些物体,在微波遥感中则容易区别。 表2-3微波遥感的探测波段频率表 波段名称 频率(1OMHz) 波长λ(cm 0.225—0.39 133-76.9 PLscx 0.39-1.55 76.9—19.4 3.9-5.75 7.69-5.21 5.75-10.9 5.21-2.75 10.9-18 2.75-1.6 1.67—1.1 KQv 13-0.83 40-46 0.83—0.63 0.63-0.53 56-100 0.53-0.3 2.激光辐射源。目前研究成功的激光器种类很多。按照工作物质的类型 可分为: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化学激光 器等;按激光输出方式可分为:连续输出激光器和脉冲输出激光器。激光器 发射光谱的波长范围较宽,短波波长可至0.24μm以下,长波波长可至1000 μm,输出功率低的仅几微瓦,高的可达几兆兆瓦以上。 激光在遥感技术中逐渐得到应用,其中应用较广的为激光雷达。激光雷 达使用脉冲激光器,它可精确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等,也可测量地 形、绘制地图、记录海面波浪情况,还可利用物体的散射性及荧光、吸收等 性能监测污染和勘查资源。在遥感图像处理中,采用激光输出器和激光存储 器,可大大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1)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探测能力。雷达是主动式传感器,它不依靠太阳 辐射,因此能昼夜获得同等质量的影像。由于微波波长长,受大气干扰小, 一般厚云层(除特别恶劣气候条件外)微波都可以透过,故可全天候进行探 测,这是可见光与红外遥感所不能相比的。 (2)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覆盖,对于 冰、雪和土壤等表层覆盖物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3)某些物质的光谱在微波波段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在可见光与红外 遥感中不易区分的一些物体,在微波遥感中则容易区别。 表 2-3 微波遥感的探测波段频率表 波段名称 频率( 10MHz ) 波长λ( cm ) P 0.225 — 0.39 133 — 76.9 L 0.39 — 1.55 76.9 — 19.4 S 1.55 — 3.9 19.4 — 7.69 C 3.9 — 5.75 7.69 — 5.21 X 5.75 — 10.9 5.21 — 2.75 Ku 10.9 — 18 2.75 — 1.67 K 18 — 26.5 1.67 — 1.13 Ka 26.5 — 40 1.13 — 0.83 Q 40 — 46 0.83 — 0.63 V 46 — 56 0.63 — 0.53 W 56 — 100 0.53 — 0.3 2.激光辐射源。目前研究成功的激光器种类很多。按照工作物质的类型 可分为: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化学激光 器等;按激光输出方式可分为:连续输出激光器和脉冲输出激光器。激光器 发射光谱的波长范围较宽,短波波长可至 0.24μm 以下,长波波长可至 1000 μm,输出功率低的仅几微瓦,高的可达几兆兆瓦以上。 激光在遥感技术中逐渐得到应用,其中应用较广的为激光雷达。激光雷 达使用脉冲激光器,它可精确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等,也可测量地 形、绘制地图、记录海面波浪情况,还可利用物体的散射性及荧光、吸收等 性能监测污染和勘查资源。在遥感图像处理中,采用激光输出器和激光存储 器,可大大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第二节地物的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 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 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 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当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入射能 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吸收,成为地物本身內能或部分再发 射岀来,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透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P+P +P 式中:P。为入射的总能量;P。为地物的反射能量;Pa为地物的吸收能 量;P-为地物的透射能量。 (2-2)式两端同除以P。,得 P (2-3) 令P。P。×100%=卩(反射率)即地物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Pa/P。×100%α(吸收率)即地物吸收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P,/P。×100%τ(透射率)即地物透射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则(2-3)式可写成 p+a+T= (2-4) 对于不透明的地物,τ=0,(2-4)式可写成 (2-5) (2-5)式表明,对于某一波段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低,即为弱 辐射体;反之,吸收率高的地物,其反射率就低。地物的反射率可以测定, 而吸收率则可通过(2-5)式求出,即a=1-p。 )地物的反射率 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是不一样的,通常采用反射率(或反 射系数、或亮度系数)来表示。它是地物对某一波段电磁波的反射能量与入 射的总能量之比,其数值用百分率表示。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地物反射率的大小,与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以及地物表面 颜色和粗糙度等有关。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 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反之,反射入射光能 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在遥感图像上 色调的差异是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 (二)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射光谱。按地物反射 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 物反射光谱曲线(图2-5)。不同地物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 反射光谱特性。因而可以根据遥感传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 来识别不同的地物,这就是遥感的基本出发点。图2-5绘出了四种地物反射 光谱曲线
第二节 地物的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 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 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 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当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入射能 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吸收,成为地物本身内能或部分再发 射出来,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透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Pο=Pρ+Pα+Pτ (2-2) 式中:Pο为入射的总能量;Pρ为地物的反射能量;Pα为地物的吸收能 量;Pτ为地物的透射能量。 (2-2)式两端同除以 Pο,得 1 = + + 2 - 3 P P P P P O O PO r a t ( ) 令 Pρ/Pο×100%=ρ(反射率)即地物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Pα/Pο×100%=α(吸收率)即地物吸收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Pτ/Pο×100%=τ(透射率)即地物透射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率。 则(2-3)式可写成: ρ+α+τ=1 (2-4) 对于不透明的地物,τ=0,(2-4)式可写成: ρ+α=1 (2-5) (2-5)式表明,对于某一波段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低,即为弱 辐射体;反之,吸收率高的地物,其反射率就低。地物的反射率可以测定, 而吸收率则可通过(2-5)式求出,即α=1-ρ。 (一)地物的反射率 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是不一样的,通常采用反射率(或反 射系数、或亮度系数)来表示。它是地物对某一波段电磁波的反射能量与入 射的总能量之比,其数值用百分率表示。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地物反射率的大小,与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以及地物表面 颜色和粗糙度等有关。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 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反之,反射入射光能 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在遥感图像上 色调的差异是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 (二)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射光谱。按地物反射 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 物反射光谱曲线(图 2-5)。不同地物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 反射光谱特性。因而可以根据遥感传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 来识别不同的地物,这就是遥感的基本出发点。图 2-5 绘出了四种地物反射 光谱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