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的主要区别如下: ()面向连接网络用户的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信息传送、 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不为用户的通信过程建立和 拆除连接。 (2)面向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每一个呼叫选路,节点 中需要有维持连接的状态表;而无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 每一个传送的信息选路,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表。 (3)用户信息较长时,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的效率高: 反之,使用无连接的方式要好一些
第1章 绪 论 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的主要区别如下: (1) 面向连接网络用户的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信息传送、 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不为用户的通信过程建立和 拆除连接。 (2) 面向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每一个呼叫选路,节点 中需要有维持连接的状态表;而无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 每一个传送的信息选路,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表。 (3) 用户信息较长时,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的效率高; 反之,使用无连接的方式要好一些
第1章绪论 1.1.4网络分层模型 1.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了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国际标准化组 织SO(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1978年提出了 一套非常重要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这 里,“开放”的意思是:只要遵循OS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 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它任何通信系 统进行通信
第1章 绪 论 1.1.4 网络分层模型 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了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国际标准化组 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1978年提出了 一套非常重要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这 里,“开放”的意思是: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 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它任何通信系 统进行通信
第1章绪论 现在,OS模型已经成为通信界,尤其是网络界共同遵守 的标准。许多主要的协议(如TCPP)和网络(如X.25、FR、 ATM、Internet等)均有相应的参考模型标准,这大大提高了导 入新技术的方便性及对各种通信网(电话网、X.25网、局域网及 Internet等)的适应性。为了能够在以后各章讨论问题清晰,本 书将有关OSI内容放在第1章中介绍。 OS的参考模型具有七个层次,因此也将它称为分层模型, 见图1.8
第1章 绪 论 现在,OSI模型已经成为通信界,尤其是网络界共同遵守 的标准。许多主要的协议(如TCP/IP)和网络(如X.25、FR、 ATM、Internet等)均有相应的参考模型标准,这大大提高了导 入新技术的方便性及对各种通信网(电话网、X.25网、局域网及 Internet等)的适应性。为了能够在以后各章讨论问题清晰,本 书将有关OSI内容放在第1章中介绍。 OSI的参考模型具有七个层次,因此也将它称为分层模型, 见图1.8
第1章绪论 H 通信子网 U B 应用层 应用层 对等层协议 表示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会话层 运输层 运输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链路层 链路层 链路层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图1.80S的分层模型
第1章 绪 论 图1.8 OSI的分层模型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对等层协议 UA UB HA 通信子网 HB
第1章绪论 各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物理层 物理层与通信媒介直接相连,其功能是提供用于建立、保 持和断开物理接口的条件,以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 协议主要规定了计算机或终端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它 包含接口的物理、电气、功能与规程四个方面的特性。 物理层传送的基本单位是比特,又称位
第1章 绪 论 各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物理层 物理层与通信媒介直接相连,其功能是提供用于建立、保 持和断开物理接口的条件,以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 协议主要规定了计算机或终端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它 包含接口的物理、电气、功能与规程四个方面的特性。 物理层传送的基本单位是比特,又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