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永远都要坐前排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 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即使是坐公共 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 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 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 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 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 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 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 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 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 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个哲人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 讨论题: 1、玛格丽特为什么总是要坐前排?她父亲为什么总是告诫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这里 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玛格丽特上大学以后,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这与她自小就“永远都要坐前排”有什么关系?
案例一:永远都要坐前排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 世纪 30 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 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即使是坐公共 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 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 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 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 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 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 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 袖,并于 1979 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 11 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 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 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 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 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个哲人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 示。 讨论题: 1、 玛格丽特为什么总是要坐前排?她父亲为什么总是告诫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这里 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 玛格丽特上大学以后,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这与她自小就“永远都要坐前排”有什么关系?
文章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坐到前排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请你谈一谈“向坐在别人 前面”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
文章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坐到前排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请你谈一谈“向坐在别人 前面”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
案例二: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留存有一幅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四盏灯,从左到右 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四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 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灯明亮,灯厚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 第二盏灯略暗,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 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 那就算了吧!” 第四盏灯最终. 现实中,熄灯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的多。因为怕灯被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 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 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影带公 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留学时,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去尝试自己不敢想、 不敢做的事情,哪怕是最笨的事情。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时也 能多遇见一些为你指点方向的教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初离开家乡去上大 学时,满怀壮志,但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之门的中学生,说话办事不免幼 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由于指点我的人很少,嘲笑批评的话语却连接不断,没过多 久,不仅信心全无,而且人也进入了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我想,与其说错,不如不 说。这样一来,自己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后,听到教授一而 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要独特的时候,自己才真的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回到一个 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 月,反而是“摔倒”的那几段路。我有一位朋友,拿了美国博士学位,在中国做了一家 中美合资公司的大老板,之后,又自费返回美国大学进修MBA课程。我好奇地问他 花了数万美元,到底学习了什么东西?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让我开了眼。”开了什 么样的眼界呢? 其一,从一个画面说起。打开一个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始,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 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 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镜头的杂乱,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
案例二: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留存有一幅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四盏灯,从左到右 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四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 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灯明亮,灯厚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 吗?” 第二盏灯略暗,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 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 “那就算了吧!” 第四盏灯最终...... 现实中,熄灯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的多。因为怕灯被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 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 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影带公 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留学时,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去尝试自己不敢想、 不敢做的事情,哪怕是最笨的事情。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时也 能多遇见一些为你指点方向的教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初离开家乡去上大 学时,满怀壮志,但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之门的中学生,说话办事不免幼 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由于指点我的人很少,嘲笑批评的话语却连接不断,没过多 久,不仅信心全无,而且人也进入了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我想,与其说错,不如不 说。这样一来,自己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后,听到教授一而 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要独特的时候,自己才真的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回到一个 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 月,反而是“摔倒”的那几段路。我有一位朋友,拿了美国博士学位,在中国做了一家 中美合资公司的大老板,之后,又自费返回美国大学进修MBA课程。我好奇地问他, 花了数万美元,到底学习了什么东西?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让我开了眼。”开了什 么样的眼界呢? 其一,从一个画面说起。打开一个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始,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 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 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镜头的杂乱,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
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啊!一个宇宙, 无尽的星海,什么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 大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渺茫,最后消失 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位,你 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 上的胜与败。 其二,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 人狂妄自大背后的真实写照。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 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你当然会变得更加智慧。 讨论题: 1、“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句 话暗含的哲学哲理是什么? 2、本案例的题目是“什么在影响你的决策”,你认为什么东西能影响一个人的决
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啊!一个宇宙, 无尽的星海,什么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 大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渺茫,最后消失......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位,你 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 上的胜与败。 其二,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 人狂妄自大背后的真实写照。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 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你当然会变得更加智慧。 讨论题: 1、“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句 话暗含的哲学哲理是什么? 2、本案例的题目是“什么在影响你的决策”,你认为什么东西能影响一个人的决 策?
案例三:哲学为何? 哲学为何? 有时候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面对健谈的同行者,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 您干什么工作?”当我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时,问者先是茫然不解,继而发问:“哲学有什么用处?” 开始,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似乎点 头称是:未听明白的,依旧如坠云里雾中。不过,他们末了还是要追问一句:“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此时,我倒是 明白了:原来他们所谓的“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是问晢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物质 利益,而且巴不得就能立竿见影。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警惕市场对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误导》一文中,曾经引用过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的 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中江说:“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见或听见,对于贸易的顺差逆差,银钱的松 紧,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如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个国家的 品格和地位:没有晢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 中江的一席话可谓单刀直入,深中肯綮,但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振聋发聩的地步。近日,从海森伯的著作中再次 读到开普勒《宇宙的奧秘》第一版的献词。不知怎的,开普勒关于天文学的“用处”的真知灼见却震撼了我的心灵。为 了与读者共同分享开普勒的箴言,我不忍心对其加以裁剪,在此不妨当一回“文抄公”,整段地引用一下: “是呀,我们一定得像议论一道甜食值几个钱那样去评估神圣事物的价值吗?可是,你们也许会反驳道,当腹中空 空如也时,理解自然有什么好处,整个天文学又有何益?然而,有理性的人并不理睬无教养者因此而发出的要我们停止 这种研究活动的吵嚷。我们容许画家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其他实惠。的确,他们的作品引起的欢乐不仅 有益于人类,而且也是人类的光荣。当我们允许耳目享受欢娱时,却嫉妒脑子享有自己高尚的乐趣,这该显得多么缺乏 教养,多么愚蠢啊!谁抨击这种乐趣就是抨击大自然本身,因为,从虚无中造出大自然的大慈大悲的造物主不是已经给 了每一创造物所需的一切,包括美观和极度的乐趣吗?难道他当时唯独把人—一全部创造物的冠首,造物主本人的形象 的脑子列为例外,使之不能享受欢乐吗?对呀,我们不问鸟儿唱歌具有什么有用的目的,因为它们被创造出来就是 为了唱歌,歌儿即是它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人脑要烦扰于探索苍穹之奧秘。造物主给我们的感官添上 脑子,这不仅是为了使人能因此而挣来谋生物品一一许多无理性灵魂的生物能更娴熟地从事这一切一一而且也是为了使 我们能够从双目所见到的事物中思索出其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使这项工作可能并不具有更进一步的实用目的。正如人 类及所有其他生物的躯体都靠饮食维持一样,与其躯体很不相同的人的心灵,则似乎靠知性这种食物来维持丰富和助 长。所以,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那么,正如大自然注意不使生物缺乏粮食一样,我们可以 理直气壮地说,自然现象那么多姿多彩,埋藏在天空里的珍宝如此丰富,这一定是为了使人类的脑子不致缺少新鲜养 料,使人类不致厌腻于旧事物或无所事事,并使他发现世界是一座永远开放的,发展其智慧的工场。” 开普勒接着引用了卢克来修的诗句:“快活的灵魂呵,第一个升入高空,它的责任就是揭开一切未解之谜
案例三:哲学为何? 哲学为何? 有时候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面对健谈的同行者,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 “您干什么工作?”当我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时,问者先是茫然不解,继而发问:“哲学有什么用处?” 一开始,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似乎点 头称是;未听明白的,依旧如坠云里雾中。不过,他们末了还是要追问一句:“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此时,我倒是 明白了:原来他们所谓的“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是问哲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物质 利益,而且巴不得就能立竿见影。 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在《警惕市场对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误导》一文中,曾经引用过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的 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中江说:“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见或听见,对于贸易的顺差逆差,银钱的松 紧,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如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个国家的 品格和地位;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 中江的一席话可谓单刀直入,深中肯綮,但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振聋发聩的地步。近日,从海森伯的著作中再次 读到开普勒《宇宙的奥秘》第一版的献词。不知怎的,开普勒关于天文学的“用处”的真知灼见却震撼了我的心灵。为 了与读者共同分享开普勒的箴言,我不忍心对其加以裁剪,在此不妨当一回“文抄公”,整段地引用一下: “是呀,我们一定得像议论一道甜食值几个钱那样去评估神圣事物的价值吗?可是,你们也许会反驳道,当腹中空 空如也时,理解自然有什么好处,整个天文学又有何益?然而,有理性的人并不理睬无教养者因此而发出的要我们停止 这种研究活动的吵嚷。我们容许画家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其他实惠。的确,他们的作品引起的欢乐不仅 有益于人类,而且也是人类的光荣。当我们允许耳目享受欢娱时,却嫉妒脑子享有自己高尚的乐趣,这该显得多么缺乏 教养,多么愚蠢啊!谁抨击这种乐趣就是抨击大自然本身,因为,从虚无中造出大自然的大慈大悲的造物主不是已经给 了每一创造物所需的一切,包括美观和极度的乐趣吗?难道他当时唯独把人——全部创造物的冠首,造物主本人的形象 ——的脑子列为例外,使之不能享受欢乐吗?对呀,我们不问鸟儿唱歌具有什么有用的目的,因为它们被创造出来就是 为了唱歌,歌儿即是它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人脑要烦扰于探索苍穹之奥秘。造物主给我们的感官添上 脑子,这不仅是为了使人能因此而挣来谋生物品——许多无理性灵魂的生物能更娴熟地从事这一切——而且也是为了使 我们能够从双目所见到的事物中思索出其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使这项工作可能并不具有更进一步的实用目的。正如人 类及所有其他生物的躯体都靠饮食维持一样,与其躯体很不相同的人的心灵,则似乎靠知性这种食物来维持丰富和助 长。所以,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那么,正如大自然注意不使生物缺乏粮食一样,我们可以 理直气壮地说,自然现象那么多姿多彩,埋藏在天空里的珍宝如此丰富,这一定是为了使人类的脑子不致缺少新鲜养 料,使人类不致厌腻于旧事物或无所事事,并使他发现世界是一座永远开放的,发展其智慧的工场。” 开普勒接着引用了卢克来修的诗句:“快活的灵魂呵,第一个升入高空,它的责任就是揭开一切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