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出于倾听和追寻自然界的神秘的和谐,并把其视为“高尚的乐趣”,开普勒在无人支持和很少有人理解的情况 下,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行星运动的经验研究和运动的数学定律的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度的 欢乐”,获得了“新鲜的养料”,他的“快活的灵魂”也随之“升入高空”。爱因斯坦与开普勒灵犀相通,他在几年开 普勒逝世300周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好:“在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年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 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想念起开普勒那样高尚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 在300多年后,开普勒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彭加勒的强烈回应。彭加勒在谈到天文学的“用处”时这样写道:“天文 学之所以是有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超然自立于我们自身之上:它之所以有用,因为它是宏伟的:这就是我应该说的。 天文学向我们表明,人的躯体是何等渺小,人的心智是何等的伟大,因为人的理智能够包容星辰灿烂茫无际涯的宇宙 并且享受到它的无声和和谐,人的躯体在那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这样一来,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能力,这是一种花 费再多也不算过分的事业,因为这种意识能使我们更加强大非凡。”作为一位热情的理性主义者和高远的理想主义者 彭加勒大力反对极端的实用主义,物欲主义和拜金主义。他说:聚敛如此之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呢。而且为赚钱逐利耗 费时间,却把惟一能使哦我们获得精神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实在无异于“为生活而牺牲生存的全部理由”。他 甚至声明:我不说,科学是有用的,因为它教导我们制造机器:我要说,机器是有用的,因为它为我们做工,将在某 天给我们留下更加充裕的从事科学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如果把开普勒和彭加勒话语中的“天文学”或“科学”换为“哲学”,其论辩依然言之有理。毋庸置 疑,无论是科学还是晢学,既是创造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思想的,它们的“无用”之“大用”恰恰在这里! 帕斯卡不是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吗:人只不过是一根最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 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就在于我的思想,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否则人就成为一块 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开普勒不是也说过,对思想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吗 20余年来,我之所以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中“独钓寒江雪”,在《自然辩证通讯》的编辑工作中“纵 苇之所如”,其精神支柱概源于此。我总是这样想:人生苦短,能力和经理也十分有限,一个人一生能把一两件事干好 就很不简单了。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旁鹜其他。我深知,人性是很脆弱的,而形形色色的诱惑实在是太 多了,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欲网”之中。因此,我有时有意的谢绝或回避一些与学术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却有利可图的 事务,以免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丢掉自己的主心骨。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5周年之际,我写下上面的文 字,也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读者的监督,一心一意把这份读者喜爱的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杂事办的好上加好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讨论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2、试比较科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之异同。 3、如何理解哲学具有“无用”之“大用”?
正是出于倾听和追寻自然界的神秘的和谐,并把其视为“高尚的乐趣”,开普勒在无人支持和很少有人理解的情况 下,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行星运动的经验研究和运动的数学定律的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度的 欢乐”,获得了“新鲜的养料”,他的“快活的灵魂”也随之“升入高空”。爱因斯坦与开普勒灵犀相通,他在几年开 普勒逝世 300 周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好:“在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年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 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想念起开普勒那样高尚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 在 300 多年后,开普勒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彭加勒的强烈回应。彭加勒在谈到天文学的“用处”时这样写道:“天文 学之所以是有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超然自立于我们自身之上;它之所以有用,因为它是宏伟的;这就是我应该说的。 天文学向我们表明,人的躯体是何等渺小,人的心智是何等的伟大,因为人的理智能够包容星辰灿烂茫无际涯的宇宙, 并且享受到它的无声和和谐,人的躯体在那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这样一来,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能力,这是一种花 费再多也不算过分的事业,因为这种意识能使我们更加强大非凡。”作为一位热情的理性主义者和高远的理想主义者, 彭加勒大力反对极端的实用主义,物欲主义和拜金主义。他说:聚敛如此之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呢。而且为赚钱逐利耗 费时间,却把惟一能使哦我们获得精神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实在无异于“为生活而牺牲生存的全部理由”。他 甚至声明:我不说,科学是有用的,因为它教导我们制造机器;我要说,机器是有用的,因为它为我们做工,将在某一 天给我们留下更加充裕的从事科学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如果把开普勒和彭加勒话语中的“天文学”或“科学”换为“哲学”,其论辩依然言之有理。毋庸置 疑,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既是创造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思想的,它们的“无用”之“大用”恰恰在这里! 帕斯卡不是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吗:人只不过是一根最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 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就在于我的思想,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否则人就成为一块 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开普勒不是也说过,对思想不感兴趣者,无异于僵尸而不像活人吗。 20 余年来,我之所以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中“独钓寒江雪”,在《自然辩证通讯》的编辑工作中“纵一 苇之所如”,其精神支柱概源于此。我总是这样想:人生苦短,能力和经理也十分有限,一个人一生能把一两件事干好 就很不简单了。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旁骛其他。我深知,人性是很脆弱的,而形形色色的诱惑实在是太 多了,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欲网”之中。因此,我有时有意的谢绝或回避一些与学术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却有利可图的 事务,以免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丢掉自己的主心骨。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 25 周年之际,我写下上面的文 字,也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读者的监督,一心一意把这份读者喜爱的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杂事办的好上加好——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讨论题: 1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2 、试比较科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之异同。 3、如何理解哲学具有“无用”之“大用”?
案例四可怜的“茶杯” 可怜的“茶杯” 民国初年大儒辜鸿铭老先生在为旧时纳妾制辩护时有一个妙喻:你说是一把茶壶配 几个茶杯好呢,还是一个茶杯配几把茶壶好?能把歪理讲得振振有词,也是个“本 事”。撇开纳妾的事,就说壶与杯的关系,杯少壶多固然荒唐,可是壶少杯多也得有个 限度,譬如说,一把茶壶30个杯,那也很不成比例 近日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一把茶壶30个杯》,说是时下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比例 严重失调,因为研究生连年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些热门专业的导师代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 如果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一个茶壶的 时候,想想看,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可尽管如此,各地还在争先恐后地扩招研究生,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 创纪录的33万,比2003年增长22%(《文汇报》2004年1月30日)。北京有个学者把 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称为“大跃进”,一提到“大跃进”,就让人很容易想到“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到由“大跃进”带来的“瓜菜代”。的确,研究生连年 跃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茶壶”太少“茶杯”太多,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我20多年前读大学时,研究生还很金贵,教室里的标语赫然醒目一一“研究生是科 硏国家队”,很是鼓舞人心。那时候是几个老师合着带一个研究生,就好比几把茶壶配 个茶杯,虽说也有点浪费,但茶杯肯定不会缺水喝,而且是高质量的水。 如今时过境迁,想不到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茶壶30个杯”了。那么,很显然,即使 茶杯里装得满满的,也肯定不够30个杯子灌的:况且,还有那相当多的“半瓶子醋”级 的茶壶,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装了几十年陈水老汤从不更新的老茶壶,创 纪录的是某校一位百岁教授早已病重卧床,还在带十几个博士生,直到去世。精神固然 可嘉,只是不知道他以百岁之体是怎么指导博士生的,他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研究生 无怪乎,许多研究生抱怨几个星期见不到导师一面,甚至就像“牛郎见织女那么 难”,到毕业时,不少导师连学生名字都记不清。因为导师顾不过来,有的研究生没有 方向没有目的,基本放任自流:有的研究生学了几年,除了帮导师打工外,没学到任何 东西。近日,上海某大学九个研究生干脆一起炒了导师的鱿鱼,原因是该导师指导无 方,水平低劣,且长期把研究生当打工仔用
案例四:可怜的“茶杯” 可怜的“茶杯” 民国初年大儒辜鸿铭老先生在为旧时纳妾制辩护时有一个妙喻:你说是一把茶壶配 几个茶杯好呢,还是一个茶杯配几把茶壶好?能把歪理讲得振振有词,也是个“本 事”。撇开纳妾的事,就说壶与杯的关系,杯少壶多固然荒唐,可是壶少杯多也得有个 限度,譬如说,一把茶壶 30 个杯,那也很不成比例。 近日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一把茶壶 30 个杯》,说是时下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比例 严重失调,因为研究生连年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代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 如果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 30 个茶杯围绕着一个茶壶的 时候,想想看,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可尽管如此,各地还在争先恐后地扩招研究生,200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 创纪录的 33 万,比 2003 年增长 22%(《文汇报》2004 年 1 月 30 日)。北京有个学者把 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称为“大跃进”,一提到“大跃进”,就让人很容易想到“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到由“大跃进”带来的“瓜菜代”。的确,研究生连年 “跃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茶壶”太少“茶杯”太多,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我 20 多年前读大学时,研究生还很金贵,教室里的标语赫然醒目——“研究生是科 研国家队”,很是鼓舞人心。那时候是几个老师合着带一个研究生,就好比几把茶壶配 一个茶杯,虽说也有点浪费,但茶杯肯定不会缺水喝,而且是高质量的水。 如今时过境迁,想不到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茶壶 30 个杯”了。那么,很显然,即使 茶杯里装得满满的,也肯定不够 30 个杯子灌的;况且,还有那相当多的“半瓶子醋”级 的茶壶,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装了几十年陈水老汤从不更新的老茶壶,创 纪录的是某校一位百岁教授早已病重卧床,还在带十几个博士生,直到去世。精神固然 可嘉,只是不知道他以百岁之体是怎么指导博士生的,他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研究生。 无怪乎,许多研究生抱怨几个星期见不到导师一面,甚至就像“牛郎见织女那么 难”,到毕业时,不少导师连学生名字都记不清。因为导师顾不过来,有的研究生没有 方向没有目的,基本放任自流;有的研究生学了几年,除了帮导师打工外,没学到任何 东西。近日,上海某大学九个研究生干脆一起炒了导师的鱿鱼,原因是该导师指导无 方,水平低劣,且长期把研究生当打工仔用
其实“茶壶”们也有难言之隐,水就那么多,水平就那么一点点,精力有限,时间 有限,指导三两个学生都有些勉为其难,又哪能应付得了那几十个嗷嗷待哺、如饥似渴 茶杯”?也只好点到为止,您就对付着喝吧。好在有一点可以保证,甭管喝多喝 ,到时候准保给您戴上硕士、博士帽就行了 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进发,研究生显然是其中主力,被寄予厚望。但如 果还在用“一个茶壶30个杯”的办法来培养,研究生们吃不饱,喝不够,“营养”不 良,质量打折,成了一堆“瓜菜代”,那就既是教育之失败,也是学生之悲剧 唐人陆士修喝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喝过七杯始觉“腋下习习风 生”,酣畅淋漓,好不痛快。而我们的研究生却是“一个茶壶30个杯”,茶少杯多,湿 唇而已,实在是饥渴难捱。可叹的“茶壶”,可怜的“茶杯”! 讨论题 1、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茶壶30个杯”的现象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它 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如何运用好“适度”原则,把握好茶壶与茶杯相配的“度”,提高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适度”原则,避免 “过”和“不及”的发生?
其实“茶壶”们也有难言之隐,水就那么多,水平就那么一点点,精力有限,时间 有限,指导三两个学生都有些勉为其难,又哪能应付得了那几十个嗷嗷待哺、如饥似渴 的“茶杯”?也只好点到为止,您就对付着喝吧。好在有一点可以保证,甭管喝多喝 少,到时候准保给您戴上硕士、博士帽就行了。 我们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进发,研究生显然是其中主力,被寄予厚望。但如 果还在用“一个茶壶 30 个杯”的办法来培养,研究生们吃不饱,喝不够,“营养”不 良,质量打折,成了一堆“瓜菜代”,那就既是教育之失败,也是学生之悲剧。 唐人陆士修喝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喝过七杯始觉“腋下习习风 生”,酣畅淋漓,好不痛快。而我们的研究生却是“一个茶壶 30 个杯”,茶少杯多,湿 唇而已,实在是饥渴难捱。可叹的“茶壶”,可怜的“茶杯”! 讨论题: 1、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茶壶 30 个杯”的现象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它 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如何运用好“适度”原则,把握好茶壶与茶杯相配的“度”,提高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适度”原则,避免 “过”和“不及”的发生?
案例五:给自己多点爱心 给自己多点爱心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优秀人士的成 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如果是作为创业时 的原动力,无论对自己怎样苛刻,可能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 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 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形成并被无限放 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惟一的愿望。但在一个优秀 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之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 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 算是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说的也 是均衡的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 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从而了解它并改善 它 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 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 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 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 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 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 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 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 到身心平衡,就是对自己的点滴的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 人与社会的爱
案例五:给自己多点爱心 给自己多点爱心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优秀人士的成 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如果是作为创业时 的原动力,无论对自己怎样苛刻,可能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 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 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形成并被无限放 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惟一的愿望。但在一个优秀 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之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 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 算是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说的也 是均衡的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 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从而了解它并改善 它。 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 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 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 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 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 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 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 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 到身心平衡,就是对自己的点滴的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 人与社会的爱
讨论题: 1、主人公劝诫我们“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他的本意何 在?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观点? 2、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给人什么启示?你是如何评价它的?
讨论题: 1、主人公劝诫我们“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他的本意何 在?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观点? 2、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给人什么启示?你是如何评价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