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3.随海拔的升高,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4.在海拔2600~3500米的地区,②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 海山水 明显晚于①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A.夏季风 (1)当地传统民居多以石头为建筑材料,说明其原因。 B.年降水量 (2)分析洋浦古盐田的形成条件。 C.纬度因素 (3)分析当地村民多以玄武岩制作晒盐容器的主要原因。 D.地势起伏 (4)请你对古盐田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5.①②③④四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晚的是( ) 答案(1)当地多玄武岩,就地取材可减少建设成本:玄武 A.① B.② C.③ D.④ 岩石材坚硬,耐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当地夏季炎热潮 答案3.A4.C5.D 湿,玄武岩多气孔,利于隔热(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利于防 解析第3题,植被返青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上升到某一 潮(调节空气湿度),改善室内环境。 温度,而枯黄期的出现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下降到某一温 (2)纬度低,气温高,光照充足:位于沿海地区,风速 大,蒸发旺盛,利于晒盐:地形平坦,多石质海滩,方便晒 度。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植被返青时间越晚、枯黄 盐:靠近码头,利于盐的运输、销售。 时间越早。A项正确。第4题,植被返青时间的早晚主 要受气温影响,与①区相比,②区位置更偏北,纬度高, (3)玄武岩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玄武岩为黑色,吸 气温低,返青期晚,C项正确:该地区均位于喜马拉雅山 收热量多,利于蒸发:玄武岩的多气孔结构,有利于渗水、 脉以北,受夏季风影响小,A项错误:年降水量对植被返 析盐。 青影响小,B项错误:该地区海拔在2600~3500米,各 (4)大力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建立海盐晒制技艺的生 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差异不大,D项错误。第5题,根据 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扩大市场规模,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自然带变 增加盐工收入,使古老的海盐晒制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 化依次为山地针叶林区,山地针叶林、草原区,高寒灌丛 传承和发展: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草甸区,高寒草甸草原区。故④地海拔最高,气温最低,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分布着多气孔结构的 返青期最晚,D项正确。 玄武岩石块。玄武岩是优质建筑材料,当地建造传统民居 可以就地取材,从玄武岩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坚硬、耐腐蚀、 挑战·创新 隔热和防潮等优势方面分析。第(2)题,古盐田的形成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 洋浦千年古盐田(见下图)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其古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条 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盐 件主要从交通和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晒盐的过程 田附近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黑色的、多气孔结构 主要是尽可能快地减少制盐容器中的水分,最终让盐析 的玄武岩石块凿成一个个底面平平的砚状浅坑,平时在 出。玄武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水分蒸发和渗漏两方 这些浅坑中注入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这些浅 面。第(4)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寻找措施。 坑),经暴晒制作出高品质的盐。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经济措施可以从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 下,一批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化盐场严重冲击着古盐田, 和扩大销售规模等方面分析:社会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 传统制盐工艺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村里的年轻人纷纷 提高知名度等,政策措施主要是建立晒盐技艺的生产性保 外出打工。 护示范基地等。 16
地 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3.随海拔的升高,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 )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4.在海拔2600~3500米的地区,②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 明显晚于①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 A.夏季风 B.年降水量 C.纬度因素 D.地势起伏 5.①②③④四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5.D 解析 第3题,植被返青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上升到某一 温度,而枯黄期的出现需要该地区的气温下降到某一温 度。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植被返青时间越晚、枯黄 时间越早。A项正确。第4题,植被返青时间的早晚主 要受气温影响,与①区相比,②区位置更偏北,纬度高, 气温低,返青期晚,C项正确;该地区均位于喜马拉雅山 脉以北,受夏季风影响小,A项错误;年降水量对植被返 青影响小,B项错误;该地区海拔在2600~3500米,各 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差异不大,D项错误。第5题,根据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自然带变 化依次为山地针叶林区,山地针叶林、草原区,高寒灌丛 草甸区,高寒草甸草原区。故④地海拔最高,气温最低, 返青期最晚,D项正确。 挑战 创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洋浦千年古盐田(见下图)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其古 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盐 田附近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黑色的、多气孔结构 的玄武岩石块凿成一个个底面平平的砚状浅坑,平时在 这些浅坑中注入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这些浅 坑),经暴晒制作出高品质的盐。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下,一批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化盐场严重冲击着古盐田, 传统制盐工艺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村里的年轻人纷纷 外出打工。 (1)当地传统民居多以石头为建筑材料,说明其原因。 (2)分析洋浦古盐田的形成条件。 (3)分析当地村民多以玄武岩制作晒盐容器的主要原因。 (4)请你对古盐田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当地多玄武岩,就地取材可减少建设成本;玄武 岩石材坚硬,耐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当地夏季炎热潮 湿,玄武岩多气孔,利于隔热(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利于防 潮(调节空气湿度),改善室内环境。 (2)纬度低,气温高,光照充足;位于沿海地区,风速 大,蒸发旺盛,利于晒盐;地形平坦,多石质海滩,方便晒 盐;靠近码头,利于盐的运输、销售。 (3)玄武岩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玄武岩为黑色,吸 收热量多,利于蒸发;玄武岩的多气孔结构,有利于渗水、 析盐。 (4)大力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建立海盐晒制技艺的生 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盐工收入,使古老的海盐晒制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 传承和发展;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分布着多气孔结构的 玄武岩石块。玄武岩是优质建筑材料,当地建造传统民居 可以就地取材,从玄武岩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坚硬、耐腐蚀、 隔热和防潮等优势方面分析。第(2)题,古盐田的形成条 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条 件主要从交通和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晒盐的过程 主要是尽可能快地减少制盐容器中的水分,最终让盐析 出。玄武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水分蒸发和渗漏两方 面。第(4)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寻找措施。 经济措施可以从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 和扩大销售规模等方面分析;社会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 提高知名度等,政策措施主要是建立晒盐技艺的生产性保 护示范基地等。 16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区域要素的组成 区域整体性 区域要素相互作用 区域的概念、特点 不同类型的 整体性与区域发展 区域的划分方法 区域 多 区 整 区域差异主要表现 区域的层级高低 与 区域差异与 关联性 区域关联性的形成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不同空间尺 域发 可以相互促进 度的区域 域 和关联 关联性与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条件 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与 条件和方向不同 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区域发展变化 专题归纳突破 专题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续表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 自然要素 内容 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其基本步骤是进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 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以 气候 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 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 系等方面分析 地理要素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 对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河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 1.区域的位置特征 发利用等方面分析 位置 内容 (2)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绝对位置 某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即根据经纬度来确定 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 根据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大洋等 农业 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 海陆位置 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 山河位置 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工业 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 方面分析 政治地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 位 理位置 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城市 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地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 理位置 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 交通 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分析 (1)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 自然要素 内容 环境问题 分析 地形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分析 17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章末 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 体系构建 专题 归纳突破 专题一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 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其基本步骤是进 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以 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 地理要素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 对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1.区域的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某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即根据经纬度来确定 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根据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大洋等 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 对 位 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 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 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 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1)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分析 续 表 自然要素 内容 气候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 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 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等方面分析 (2)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 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 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 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 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 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 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 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 分析 17
地理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典型例题1】读青藏高原地理要素示意图,完成下列 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 各题。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 组 组 依 空气稀薄 气候 特 成相 农业 地形 水文 的 工业 冰川冻土 地势高 太阳辐射强烈 响 商贸 气温低 自 文 耐寒动物 人口特征 植被 土壤 环 高寒农牧业 城市 交通 境 境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1)图中各自然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各自然要 可持续发展 产生环境问题 素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2.因地制宜 (2)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 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的? 地理位置、矿产资源 (3)结合青藏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描述我国西 气候 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答案(1)地势。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 自然环境的 地貌 强烈: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气温低,动植物种类少 区域差异 水文 且耐寒。 土壤 深刻 (2)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 影响 反作用 生物 布,该区地势高、气温低,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 农业区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带等。 区域发展 人类活 工业、农业 (3)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且有山 水平与发 动的区 商业等生产 岭阻隔,海洋暖湿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受气候影响,植 展方向 域差异 活动特点 被大部分为荒漠和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河流大部分属 于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生活活动特点 解析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 某区域环境要素中,主导要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如西北地 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区的水源、青藏地区的地势等。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 约、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变化。 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二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镇化水平、 1.区域差异 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典型例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 材料一沙棘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喜光、耐严寒、耐旱、 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 耐风沙,对土壤适应性强,其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 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 西宁市大通县分布着约0.67万公顷天然沙棘林,生产的沙 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 棘果品质优良。 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 材料二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引进 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 国际领先技术,吸引某知名企业充分利用沙棘林资源,打造 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思 集沙棘保护、研究、产品开发、加工和旅游规光于一体的“世 路如下图所示。 界沙棘谷”,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图为 大通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18
地 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典型例题1】读青藏高原地理要素示意图,完成下列 各题。 (1)图中各自然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 各自然要 素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2)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 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的? (3)结合青藏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描述我国西 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答案 (1)地势。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 强烈;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气温低,动植物种类少 且耐寒。 (2)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 布,该区地势高、气温低,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 农业区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带等。 (3)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且有山 岭阻隔,海洋暖湿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受气候影响,植 被大部分为荒漠和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河流大部分属 于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解析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某区域环境要素中,主导要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如西北地 区的水源、青藏地区的地势等。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 约、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变化。 专题二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1.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 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 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 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 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 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 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思 路如下图所示。 2.因地制宜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 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 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镇化水平、 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典型例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沙棘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喜光、耐严寒、耐旱、 耐风沙,对土壤适应性强,其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 西宁市大通县分布着约0.67万公顷天然沙棘林,生产的沙 棘果品质优良。 材料二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引进 国际领先技术,吸引某知名企业充分利用沙棘林资源,打造 集沙棘保护、研究、产品开发、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世 界沙棘谷”,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图为 大通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18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2)沙棘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沙棘果产量大:沙棘 果品质高:药用价值高,市场广阔:知名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 通 门源 甘 支持,生产、加工能力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土地和劳 河 动力价格低。 河 肃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吸引 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 海晏 海 湟速源 大通 互助 省 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发展旅游业:加大政策扶 乐都 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生态保护与 @省级行政中心 西宁 平安 治理。 ©县级行政中心 民利 入河流 解析第(1)题,联系沙棘生长习性和青藏高原的地理 省级界 特征,从气温、光照、水源、病虫害、环境等方面分析。第 (1)分析大通县商品沙棘果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2)题,结合材料从原料、品质、市场、加工能力、政策等角 (2)简述大通县打造“世界沙辣谷”的有利条件。 度分析。第(3)题,由大通县发展沙棘林可知,生态脆弱区 (3)说明大通县沙棘产业化发展对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本地区的优势条件适度扩 脱贫的启示。 大生产规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 答案(1)地处青藏高原,晴天多(大气稀薄),太阳辐射 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特色农 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海拔高,夏季气温 业适度发展旅游业;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 低,沙棘果生长时间长;高山冰雪融水水质优良;病虫害少: 投入,捉高产品质量,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干扰少,自然环境优良。 与治理。 第一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 下图为非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一2题。 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按单一指标(植被)来划分 15o 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 区域属于同一层级: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309 而区域间差异较大。第2题,甲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 .o 区,夏季炎热千燥,光照和热量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位于 北回 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位于 热带草原气候区,千湿季分明,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丁区域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生长旺盛 15 且种类多。 国常绿硬叶林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画荒漠 ☑草原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 ☒雨林 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完成3~4题。 200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400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入河流 B.边界有实有虚 400年等降水量线/mm C.属于不同层级的区域 -流域界线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下列有关图中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 ( 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季节变化小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D.丁区域植被生长旺盛且种类多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D2.D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19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1)分析大通县商品沙棘果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2)简述大通县打造“世界沙棘谷”的有利条件。 (3)说明大通县沙棘产业化发展对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 脱贫的启示。 答案 (1)地处青藏高原,晴天多(大气稀薄),太阳辐射 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海拔高,夏季气温 低,沙棘果生长时间长;高山冰雪融水水质优良;病虫害少; 人类活动干扰少,自然环境优良。 (2)沙棘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沙棘果产量大;沙棘 果品质高;药用价值高,市场广阔;知名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 支持,生产、加工能力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土地和劳 动力价格低。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吸引 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 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发展旅游业;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生态保护与 治理。 解析 第(1)题,联系沙棘生长习性和青藏高原的地理 特征,从气温、光照、水源、病虫害、环境等方面分析。第 (2)题,结合材料从原料、品质、市场、加工能力、政策等角 度分析。第(3)题,由大通县发展沙棘林可知,生态脆弱区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本地区的优势条件适度扩 大生产规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 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特色农 业适度发展旅游业;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 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 与治理。 第一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为非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于不同层级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下列有关图中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季节变化小 D.丁区域植被生长旺盛且种类多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 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按单一指标(植被)来划分 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 区域属于同一层级;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区域间差异较大。第2题,甲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 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位于 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位于 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丁区域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生长旺盛 且种类多。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 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完成3~4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 ) 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19
地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地的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读图,完成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8-9题。 答案3.A4.C 解析第3题,流域是指由分水线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流 城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故A项正确。第4题,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主要的 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 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环境问 叙利亚 8城市 题是海洋污染。故C项正确。 读江苏省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完成5~7题。 8.“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了当地的自 然环境特点是( 2500 2600 2600 2500 A.沙漠广布 24005 A2400 B.森林覆盖率低 23063 C.全年气候湿涧 2300 D.河湖众多 2200 9.“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 2100 2200 32100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5.该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为( 答案8.B9.A A.年平均日照时数(单位:h)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 B.≥10℃积温(单位:℃) 中海气候,不可能沙漠广布,A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冬雨 C.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 夏千,C项错误:该地区整体降水较少,不可能河湖众多, D.海拔(单位:m) D项错误:由材料“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 6.影响江苏省该地理要素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的问题,又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 A.纬度位置 B.地形 点”可知,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因此采用茅草和泥土筑 C.海陆位置 D.天气 造,B项正确。第9题,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 7.江苏省() 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的气候特点。厚墙可以阻隔 A.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春季冻害频率向南降低 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的冷空气, B.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水稻种植面积向北减少 使得室内降温慢,A项正确:茅草和泥土作为墙体材料是 C.受大气污染影响,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D.受气候变暖影响,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墙体坚固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千 燥,C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风沙天气少,D项 答案5.A6.D7.C 错误。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要素的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 贵州肇兴侗寨 大,江苏省越往北,降水量越少,年日照时数越多,A项正 是全国最大的侗族 确:江苏省≥10℃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都是自南向北递 减的,B、C两项错误:江苏省为平原地形,海拔在200米 村寨之一,当地分 布着面积较广的梯 以下,D项错误。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理要 田(见右图),梯田 素是江苏省年平均日照时数,晴天多则日照时数长,所以 天气是影响江苏省该地理要素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第 浸泡过冬,春季波 7题,春季冻害频率主要与气温有关,与年平均日照时数 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宜人,当地在政府引 关系不大,A项错误:水稻种植面积主要与热量和水分有 导和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一鱼一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 关,与年平均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项错误:受大气污染 引着各地游客。据此完成10一11题。 影响,雾靈等天气增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近年来有减少趋 10.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是() 势,C项正确:气候变暖对年平均日照时数影响不大,D A.气候和市场 项错误。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 D.劳动力和交通 般由3一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 11.该案例给我国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泥土筑造而成,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的问题,又适应了当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20
地 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流域是指由分水线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流 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故 A项正确。第4题,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主要的 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 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环境问 题是海洋污染。故C项正确。 读江苏省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完成5~7题。 5.该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为( ) A.年平均日照时数(单位:h) B.≥10℃积温(单位:℃) C.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 D.海拔(单位:m) 6.影响江苏省该地理要素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天气 7.江苏省( ) A.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春季冻害频率向南降低 B.该地理要素的南北差异使其水稻种植面积向北减少 C.受大气污染影响,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D.受气候变暖影响,该地理要素数值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答案 5.A 6.D 7.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要素的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 大,江苏省越往北,降水量越少,年日照时数越多,A项正 确;江苏省≥10℃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都是自南向北递 减的,B、C两项错误;江苏省为平原地形,海拔在200米 以下,D项错误。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理要 素是江苏省年平均日照时数,晴天多则日照时数长,所以 天气是影响江苏省该地理要素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第 7题,春季冻害频率主要与气温有关,与年平均日照时数 关系不大,A项错误;水稻种植面积主要与热量和水分有 关,与年平均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项错误;受大气污染 影响,雾霾等天气增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近年来有减少趋 势,C项正确;气候变暖对年平均日照时数影响不大,D 项错误。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 般由3~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 泥土筑造而成,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的问题,又适应了当 地的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读图,完成 8~9题。 8.“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了当地的自 然环境特点是( ) 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湿润 D.河湖众多 9.“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答案 8.B 9.A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 中海气候,不可能沙漠广布,A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冬雨 夏干,C项错误;该地区整体降水较少,不可能河湖众多, D项错误;由材料“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 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的问题,又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 点”可知,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因此采用茅草和泥土筑 造,B项正确。第9题,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 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的气候特点。厚墙可以阻隔 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的冷空气, 使得室内降温慢,A项正确;茅草和泥土作为墙体材料是 墙体坚固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 燥,C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风沙天气少,D 项 错误。 贵州肇兴侗寨 是全国最大的侗族 村寨 之 一,当 地 分 布着面积较广的梯 田(见 右 图),梯 田 浸泡 过 冬,春 季 波 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宜人,当地在政府引 导和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 引着各地游客。据此完成10~11题。 10.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市场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D.劳动力和交通 11.该案例给我国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