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典例剖析 表示红包流向 假设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竞争,不考虑空 (粗细表示红包流量)「 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那么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空 间单元内外会形成零干扰的互动。下图为城市群空间单元 产业集群和开发区零干扰互动演化图。读图,完成下列 各题。 行政区3 行政区4 行政区1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6 5 行政区2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开发区 ●核心企业。次核心企业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关联企业一互动 ’行政区边界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答案(1)D(2)C (1)行政区1内,②表示产品结构相似的核心企业间的 联系,此联系方式最可能是(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箭头方向表示红包流向,箭 A.行政联系 B.商贸联系 头粗细表示红包流量大小,广东指向湖南的箭头最粗,故省 C.信息联系 D.投入一产出联系 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湘。第(2)题,由图可知,省 际间红包流量大多发生在相邻省级行政区之间,故省际间红 (2)造成行政区2、3与相邻行政区1、4无经济联系的因 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 素可能是() A产品 B.交通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C.气候 D.土壤 (3)跨越行政区边界产生的经济联系(如图中的⑤⑥), 重难归纳 主要得益于( )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 A.原料的互补性 B.劳动力的流动性 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必须因地 C.资源的相似性 D.政策的开放性 制宜。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答案(1)C(2)B(3)A 解析第(1)题,由题千可知,两个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 良好的 耕地:水田为主 结构类似,故不太可能是商贸联系和投入一产出联系,B、D 水热条 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 件,河 两项错误:行政联系主要是政府活动,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 长 湖水面 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 的可能性很小,A项错误: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结构类似,所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 以存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C项正确。 第(2)题,影响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地 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商业贸易发达 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和人文因素(交通、资源、技术、 农业发达 轻工业原料 战乱、宗教、政策等)。该区域空间跨度不大,区域之间的气 丰富 综合性工 候、土壤差异不明显,交通不便最有可能成为阻碍两个相邻 运人矿产资源 发展重工业 业基地 区域进行经济联系的因素,故B项正确。第(3)题,区域之 间的差异是区域联系的基础,故A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 水热条 耕地:旱地为主 料“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千扰的影响”可知,D项错误:区域 件限制 农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之间产生经济联系才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故B项错误。 西部草 平 原分布 熟制:一年一熟 学以致用 原 其他:西部发展畜牧业 据某聊天平台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该聊天平 当地石油资源丰富 发展重 我国重工 台全国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 周围地区煤、铁资 化工业 业基地 向流量前五的流向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源丰富 11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典例剖析 假设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竞争,不考虑空 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那么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空 间单元内外会形成零干扰的互动。下图为城市群空间单元 产业集群和开发区零干扰互动演化图。读图,完成下列 各题。 (1)行政区1内,②表示产品结构相似的核心企业间的 联系,此联系方式最可能是( ) A.行政联系 B.商贸联系 C.信息联系 D.投入—产出联系 (2)造成行政区2、3与相邻行政区1、4无经济联系的因 素可能是( ) A.产品 B.交通 C.气候 D.土壤 (3)跨越行政区边界产生的经济联系(如图中的⑤⑥), 主要得益于( ) A.原料的互补性 B.劳动力的流动性 C.资源的相似性 D.政策的开放性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两个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 结构类似,故不太可能是商贸联系和投入—产出联系,B、D 两项错误;行政联系主要是政府活动,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 的可能性很小,A项错误;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结构类似,所 以存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C项正确。 第(2)题,影响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地 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和人文因素(交通、资源、技术、 战乱、宗教、政策等)。该区域空间跨度不大,区域之间的气 候、土壤差异不明显,交通不便最有可能成为阻碍两个相邻 区域进行经济联系的因素,故 B项正确。第(3)题,区域之 间的差异是区域联系的基础,故 A 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 料“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可知,D项错误;区域 之间产生经济联系才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故B项错误。 学以致用 据某聊天平台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该聊天平 台全国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 向流量前五的流向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箭头方向表示红包流向,箭 头粗细表示红包流量大小,广东指向湖南的箭头最粗,故省 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湘。第(2)题,由图可知,省 际间红包流量大多发生在相邻省级行政区之间,故省际间红 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 二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重难归纳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 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必须因地 制宜。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11
地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情境体宠 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D项正确。 乌斯怀亚是火地岛地区的城市,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 学以致用 优越的地理位置、涛旎的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客,市区商业街主要经营进口化妆品、贵重烟酒等。乌斯怀 亚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 棉花分布区 橡胶分布区 塔中 山脉 河流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 提示当地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当地气温低,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 房屋低矮也有利于保温;当地降水量较大,屋顶坡度大,有利 为主 于排水,不利于积雪:岛上森林资源丰富,修避木屋可以就地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取材: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也可以防震,减少地震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造成的损害。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 典例剖析 位优势条件是()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 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 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完成下列各题。 (1)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 B.①② A.气压带和风带 c.②③ B.纬度位置和地形 D.③④ C.距海远近 (3)A、B两地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 D.沿岸洋流性质 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2)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差异,表现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 为()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B.②③⑤ C.①③④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D.②④⑤ 答案(1)B(2)D 答案(1)D(2)B(3)C 解析第(1)题,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都受季风 解析第(1)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河 环流影响,A项错误。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 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地形为盆地,水系呈向心 异引起两地热量的显著差异,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 状。乙位于海南岛,以外流河为主,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形 水较少,故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 成夏汛,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第(2) B项正确。两地距海远近和受洋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C、D 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 两项错误。第(2)题,作物熟制差异主要是热量不同造成的, 低。第(3)题,B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水量 A项错误: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与降水量无关,B、C两项错 丰沛。 误:降水量的差异影响着耕地类型,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 12
地 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乌斯怀亚是火地岛地区的城市,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 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 客,市区商业街主要经营进口化妆品、贵重烟酒等。乌斯怀 亚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 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提示 当地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当地气温低, 房屋低矮也有利于保温;当地降水量较大,屋顶坡度大,有利 于排水,不利于积雪;岛上森林资源丰富,修建木屋可以就地 取材;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也可以防震,减少地震 造成的损害。 典例剖析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 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 完成下列各题。 (1)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 B.纬度位置和地形 C.距海远近 D.沿岸洋流性质 (2)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差异,表现 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都受季风 环流影响,A项错误。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 异引起两地热量的显著差异,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 水较少,故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 B项正确。两地距海远近和受洋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C、D 两项错误。第(2)题,作物熟制差异主要是热量不同造成的, A项错误;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与降水量无关,B、C两项错 误;降水量的差异影响着耕地类型,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 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D项正确。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 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 位优势条件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 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两地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 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河 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地形为盆地,水系呈向心 状。乙位于海南岛,以外流河为主,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形 成夏汛,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第(2) 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 低。第(3)题,B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水量 丰沛。 12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随堂训练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 4.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 ) 完成1~2题 A.风能 B.水能 C.地热能 D.有色金属 5.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 主要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答案3.B4.A5.A ②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地区,受昆 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出现在冬半年:“远看是山,近看 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写照:云贵高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阁 ☑面积比例% 因人口比例% 叶林为主;该地区因海拔高,夏季不太热,因纬度较低,冬 目城镇化水平% 季不太冷,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第4题,云贵高原因地 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因此地热能、有色金属资 源丰富,同时由于落差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但受 1.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地形的影响,这里风能资源较贫乏。第5题,从图中可以 A.连续性 B.差异性 看出,PQ一线东南侧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下,而其西 C.相似性 D.联系性 北侧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造 2.下列关于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主要人口流向和体现的区 成PQ一线两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 域特征,正确的是( )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A.①→②→③关联性 B.③→②→①整体性 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 C.②→①→③差异性 泉水自上而下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 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该生产模式 D.③→①→②主观性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 答案1.B2.A 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稻鱼共生系统 解析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 食物链关系示意图。 城镇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了区 域间的差异性。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 太阳 济发展水平,人口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 水稻 高的地区流动。读图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北 最低,所以主要人口流向为①→②→③,这体现了区域的 关联性。 水生动物 田鱼 读图,完成3~5题。 农业害虫 水生杂草 100° 1059 浮游动物 潘 河流 浮游植物 便 目湖泊 害虫卵 。地级市 营养物质 ⊙省级行政中心 ▲山峰 土壤 海拔/m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 5000 3000 有利条件。 2000 (2)简述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 温适宜;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 B.该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 (2)田鱼觅食,可减少水中杂草与害虫(卵),降低农 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药(除草剂)施用量;田鱼粪便沉积,增加底土有机质,降 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 低化肥施用量。 年较差均较大 解析第(1)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方面 13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随堂训练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 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 A.连续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2.下列关于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主要人口流向和体现的区 域特征,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关联性 B.③→②→① 整体性 C.②→①→③ 差异性 D.③→①→② 主观性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 城镇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了区 域间的差异性。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 济发展水平,人口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 高的地区流动。读图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北 最低,所以主要人口流向为①→②→③,这体现了区域的 关联性。 读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 B.该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 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 年较差均较大 4.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 ) A.风能 B.水能 C.地热能 D.有色金属 5.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 主要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答案 3.B 4.A 5.A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地区,受昆 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出现在冬半年;“远看是山,近看 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写照;云贵高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为主;该地区因海拔高,夏季不太热,因纬度较低,冬 季不太冷,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第4题,云贵高原因地 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因此地热能、有色金属资 源丰富,同时由于落差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但受 地形的影响,这里风能资源较贫乏。第5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PQ 一线东南侧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下,而其西 北侧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造 成PQ一线两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 泉水自上而下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 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该生产模式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 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稻鱼共生系统 食物链关系示意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 有利条件。 (2)简述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 温适宜;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 (2)田鱼觅食,可减少水中杂草与害虫(卵),降低农 药(除草剂)施用量;田鱼粪便沉积,增加底土有机质,降 低化肥施用量。 解析 第(1)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方面 13
地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考虑。从气候角度,浙江省青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主要从防治病虫害、提供肥 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高,水温适宜。从地形角度,多为 料角度分析。 丘陵地形,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第(2)题,田鱼在稻鱼 课后 ·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为耐旱。第4题,根据材料分析,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 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因菊花经济效盏高,黄山市某地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 花,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读图,完成1~2题。 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 破坏植被 开垦坡地 种植菊花 水土流失 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读图,完 成5~7题。 士地肥力下降 1069 1.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38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区域的关联性 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 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34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了区域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 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属于区域的整体 性特征。第2題,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 5.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 弱,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 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在找到合适 A.①② B.②③ 环境后,风滚草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 C.③④ D.②④ 栏、建筑等阻挡而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 6.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 影响。读图,完成3~4题。 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 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3.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答案5.B6.B7.C A.耐寒 B.耐旱 解析第5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 C.耐风 D.耐渍 而成,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 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 A.旱灾 B.水源 平坦的地区。第6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 C.大风 D.障碍物 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大,故一般不设 答案3.B4.C 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当千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 第7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 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 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降水差异大主要是受夏季风 适应千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植物,主要习性 4 影响程度不同,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14
地 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配人教版 考虑。从气候角度,浙江省青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温适宜。从地形角度,多为 丘陵地形,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第(2)题,田鱼在稻鱼 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主要从防治病虫害、提供肥 料角度分析。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因菊花经济效益高,黄山市某地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 花,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区域的关联性 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 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材料反映了区域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 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属于区域的整体 性特征。第2题,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 弱,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 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在找到合适 环境后,风滚草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 栏、建筑等阻挡而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 影响。读图,完成3~4题。 3.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 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 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植物,主要习性 为耐旱。第4题,根据材料分析,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 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 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 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读图,完 成5~7题。 5.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 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 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 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 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答案 5.B 6.B 7.C 解析 第5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 而成,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 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 平坦的地区。第6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 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大,故一般不设 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第7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 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降水差异大主要是受夏季风 影响程度不同,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14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有哪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分别为我 些明显差异? 国甲、乙、丙三个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2)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105E 平原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 比松嫩平原优越: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热量是农 业发展的限制条件。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 为水田,分布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广布, 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8.甲、丙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2)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优越,发展水田耕作业,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 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早地耕作 C.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 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大豆,作物熟制为一 D.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年一熟。 9.从农业角度来看,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共同点是( 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等方面分析,土地条件主要从土地面积大小、分布状况、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土地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条件对农业种植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耕地类型、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等方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0.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面分析。 () 拓展·提高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线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④水田农业与旱作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 农业分界线 完成1~2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当地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答案8.B9.A10.D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解析第8题,甲、丙两区域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地区。华北地区纬度低于东北地区,热量条件较东北地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开放性④层次性 区优越。第9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项正确; A.①② B.②③ 华北地区人口稠密,B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莱主要分布 在中温带,华北地区是暖温带,C项错误;只有东北地区 C.①③ D.②④ 分布有黑土,D项错误。第10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 答案1.C2.A 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水田 解析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 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病。两地的饮食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习惯都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 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洲地区的写照:“碧野平天阁,举目麦浪翻。”这是对松嫩 植被的返青、枯黄和落叶都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 平原的描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和社会 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示意图,研究表明青藏高 经济方面的差异明显。下图为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 原高寒草地物候现象与海拔关联大,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 物及熟制差异图。 地物候现象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35题。 水稻 冬小麦 90°E 100E 40N 海 一年 31°N 长江三角洲 两至 油菜 三熟 米 东 35N 棉花 30°N 小兴安岭 春小麦 年 25 白 熟 原 大豆 ①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区 ③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区 ②青东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④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 15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分别为我 国甲、乙、丙三个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甲、丙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 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9.从农业角度来看,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0.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 农业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8.B 9.A 10.D 解析 第8题,甲、丙两区域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 地区。华北地区纬度低于东北地区,热量条件较东北地 区优越。第9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 A项正确; 华北地区人口稠密,B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 在中温带,华北地区是暖温带,C项错误;只有东北地区 分布有黑土,D项错误。第10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 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水田 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写照;“碧野平天阔,举目麦浪翻。”这是对松嫩 平原的描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和社会 经济方面的差异明显。下图为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 物及熟制差异图。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有哪 些明显差异? (2)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 答案 (1)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 比松嫩平原优越;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热量是农 业发展的限制条件。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 为水田,分布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广布, 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2)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优越,发展水田耕作业, 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 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大豆,作物熟制为一 年一熟。 解析 第(1)题,气候条件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 等方面分析,土地条件主要从土地面积大小、分布状况、 土地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条件对农业种植 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耕地类型、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等方 面分析。 拓展 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 完成1~2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当地饮 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A 解析 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 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病。两地的饮食 习惯都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 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植被的返青、枯黄和落叶都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 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示意图,研究表明青藏高 原高寒草地物候现象与海拔关联大,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 地物候现象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3~5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