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与母亲的语用交流行为(周兢等2009) ◆1、言语倾向发展有如下特点: 平均言语倾向类型平均数由7.85发展到9.20,能用多种方式 表达自己的交往意图。 “讨论”类言语倾向类型有了长足进步。 讨论自我情感情绪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极少讨论对方的 想法与情绪
学前儿童与母亲的语用交流行为(周兢等,2009) u 1、言语倾向发展有如下特点: Ø 平均言语倾向类型平均数由7.85发展到9.20,能用多种方式 表达自己的交往意图。 Ø “讨论”类言语倾向类型有了长足进步。 讨论自我情感情绪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极少讨论对方的 想法与情绪
◆2、言语行动也表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 平均言语行动类型由14.10上升到16.15,主动提问的言语行 动增加了
u 2、言语行动也表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 Ø 平均言语行动类型由14.10上升到16.15,主动提问的言语行 动增加了
◆3、学前儿童言语变通能力出现了质的改变。 3岁前要引起交往对象的关注时,多采用呼唤称呼的形式。 3岁后会采用提问、陈述等不同方式。 3岁儿童参与谈话时,多处于回答问题或者陈述事实的状态。 3岁后会积极提出问题
u 3、学前儿童言语变通能力出现了质的改变。 Ø 3岁前要引起交往对象的关注时,多采用呼唤称呼的形式。 3岁后会采用提问、陈述等不同方式。 Ø 3岁儿童参与谈话时,多处于回答问题或者陈述事实的状态。 3岁后会积极提出问题
3.叙事能力发展 ◆台湾学者张鑑如等人对16对幼儿进行跟踪研究 开始年龄:3.5岁 跟踪时间:4年 方法:访谈法,前4次间隔3个月,第5次与前4次间隔3年 ◆结果:7岁时叙说事件时结构较为丰富完整,在叙事事 件、叙事评价、人物时间地点、结语和引述等成分出 现次数都比较高,故事信息、内容更为丰富
3. 叙事能力发展 u 台湾学者张鑑如等人对16对幼儿进行跟踪研究 Ø 开始年龄:3.5岁 Ø 跟踪时间:4年 Ø 方法:访谈法,前4次间隔3个月,第5次与前4次间隔3年。 u 结果:7岁时叙说事件时结构较为丰富完整,在叙事事 件、叙事评价、人物时间地点、结语和引述等成分出 现次数都比较高,故事信息、内容更为丰富
二、学前儿童形和空间认知发展 ◆克莱门茨等人研究了儿童对图形的识别。 被试:3~6岁 〉方法:临床访谈法 程序: (1)让儿童在一些图形中挑选出目标图形,如圆、正方形、三角形 和长方形。 (2)询问儿童“你为什么选那个图形呢?你怎么知道它是圆?
二、学前儿童图形和空间认知发展 u 克莱门茨等人研究了儿童对图形的识别。 Ø 被试:3~6岁 Ø 方法:临床访谈法 Ø 程序: (1)让儿童在一些图形中挑选出目标图形,如圆、正方形、三角形 和长方形。 (2)询问儿童“你为什么选那个图形呢?你怎么知道它是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