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硕士课程 怎么做研究090913 一、知识的积累 读书 经典著作 研究文献 法律条文 经典判例 二、研究任务的选定 选题 观察 发现 跟踪 三、文献资料的收集 办案证据的收集 三、角度的切入——实例分析 陈颖的论文 董礼洁的论文 研究的预期目标:陈兵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确定 1.研究方法 制度分析一一法条解释 判例分析 学理分析 法解释一一历史分析(分税制决定、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权) 统计分析:季洪涛、征收征用 排除法 2.分析框架 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比例原则、法律保留 五、学位论文的写作 1.标题的拟定 (1)以社会事件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借力出击:列车票价上浮与行政行为的认定: 上海“钓鱼”执法的违法性 (2)以分析框架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具体行政行为框架下的政府信息公开 (3)以研究方法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具体行政行为框架下的政府信息公开一一基于 己有争议的观察:经济宪法学研究的尝试:分税制决定权的宪法解释:行政规范法律地位的 制度论证 (4)以研究对象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较普遍。行政行为的分类学说及其检讨:我国
行政法学硕士课程 怎么做研究 090913 一、知识的积累 读书 经典著作 研究文献 法律条文 经典判例 二、研究任务的选定 选题 观察 发现 跟踪 三、文献资料的收集 办案证据的收集 三、角度的切入——实例分析 陈颖的论文 董礼洁的论文 研究的预期目标:陈兵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确定 1.研究方法 制度分析——法条解释 判例分析 学理分析 法解释——历史分析(分税制决定、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权) 统计分析:季洪涛、征收征用 排除法 2.分析框架 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比例原则、法律保留 五、学位论文的写作 1.标题的拟定 (1)以社会事件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借力出击:列车票价上浮与行政行为的认定; 上海“钓鱼”执法的违法性 (2)以分析框架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具体行政行为框架下的政府信息公开 (3)以研究方法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具体行政行为框架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基于 已有争议的观察;经济宪法学研究的尝试:分税制决定权的宪法解释;行政规范法律地位的 制度论证 (4)以研究对象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较普遍。行政行为的分类学说及其检讨;我国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 (5)以研究视角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受欺诈行政行为的责任与我们的法制改革一一 以行政机关为视角:需补充行政行为:基于监督的制度分析: (6)以研究结论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行政和解和调解:基于公众参与和诚实信用 论文的标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一般为短语,避免判断句 例1 关于胜利油田二00七、二00八年行政纠纷调查报告 企业提高法律意识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之良性互动 行政法治: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一以胜利油田行政纠纷为观察对象 例2 一、登记审查行为的是裁量性质行政行为 2.引言的构成要素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任务的确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或者可能的贡献 (4)研究方法 (5)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例1周黎安:晋升博奔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一一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 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引言 迄今对我国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强调行政性分 权和财政包干改革以来地方官员的财政与经济激励。沈立人、戴园晨(1990)分析了行政 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中国“诸侯经济”形成的影响:0i(l992)、Jin,Qian,andWeingast (2000)强调了财政包干改革对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 意义:Young(2000)提供了中国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同构化的经验证据,并强调 地方财政激励和扭曲的价格体系对产业同构化的影响。(http:/www.tecn.cn) 毫无疑问,财政和经济激励构成地方官员激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些激 励本身仍然无法满意地解释很多地方官员的行为,比如长期困惑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顽疾 一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主流文献关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市场和经 济竞争的逻辑: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经济激励, 各个地区为保护本地的资源、市场和税基而各自为战,为寻求高额利润而过度进入某一行 业。可是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如果说地方官员的财税激励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 根本原因,那么,为什么同样面临税收激励的国家之间却可以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达 成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而同在一国之内的各地区却一直不能达成类似的协定?在“两 会”上,一位东北的人大代表在谈及振兴大东北过程中出现的“诸侯经济”现象时尖锐地 指出:当市场渴望连接在一起也应该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政府官员们却没有坐到一起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 (5)以研究视角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受欺诈行政行为的责任与我们的法制改革—— 以行政机关为视角;需补充行政行为:基于监督的制度分析; (6)以研究结论作为标题的构成要素:行政和解和调解:基于公众参与和诚实信用 论文的标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一般为短语,避免判断句 例 1 关于胜利油田二 00 七、二 00 八年行政纠纷调查报告 ——企业提高法律意识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之良性互动 行政法治: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以胜利油田行政纠纷为观察对象 例 2 一、登记审查行为的是裁量性质行政行为 2.引言的构成要素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任务的确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或者可能的贡献 (4)研究方法 (5)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例 1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 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引言 迄今对我国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强调行政性分 权和财政包干改革以来地方官员的财政与经济激励。沈立人、戴园晨(1990)分析了行政 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中国“诸侯经济”形成的影响;Oi(1992)、Jin ,Qian,andWeingast (2000)强调了财政包干改革对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 意义;Young(2000)提供了中国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同构化的经验证据,并强调 地方财政激励和扭曲的价格体系对产业同构化的影响。 ( http://www.tecn.cn ) 毫无疑问,财政和经济激励构成地方官员激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些激 励本身仍然无法满意地解释很多地方官员的行为,比如长期困惑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顽疾 ———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主流文献关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市场和经 济竞争的逻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经济激励, 各个地区为保护本地的资源、市场和税基而各自为战,为寻求高额利润而过度进入某一行 业。可是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如果说地方官员的财税激励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 根本原因,那么,为什么同样面临税收激励的国家之间却可以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达 成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而同在一国之内的各地区却一直不能达成类似的协定?在“两 会”上,一位东北的人大代表在谈及振兴大东北过程中出现的“诸侯经济”现象时尖锐地 指出:当市场渴望连接在一起也应该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政府官员们却没有坐到一起研究
彼此间的协调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在东北存在,在全国也存在。为什么市场渴望协调与合 作时政府官员却迟迟不愿意坐到一起?这是传统解释所无法回答的。 (http:/www.tecn.cn) 关于重复建设问题的传统解释也存在一些未解的疑问:如果地方重复投资只为了 寻求高额利润和相应的税收利益,那为什么有些地区在注定要亏损的前景下仍然要过度投 资?更关键的是,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一浪接一浪的重复建设“大战”中,各地区带有明显 的“相互攀比”和“相互较劲”的色彩,这又如何用市场和财税动机来理解? http://www.tecn.cn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地方官员经济合作失败的深层原因提供解释。我认 为,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并不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财税激励及他们所处的经济竞争的 性质,而是在于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 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或者说政治锦标赛 (politicaltournaments)。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的标准由过 去的纯政治指标变成经济绩效指标,尤其是地方GDP增长的绩效,系统的经验研究也证实 了这一点(LiandZhou,2004)。不同地区的地方官员不仅在经济上为GDP和利税进行竞 争,而且同时也在“官场”上为晋升而竞争。在政治晋升博弈中,给定只有有限数目的人 可以获得提升,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一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 因此参与人面临的是一个零和博弈。而在正常的经济竞争中,合作使得参与人实现“来自 交易的收益”(gainfromtrade),合作博弈所对应的是一个正和博弈。“官场”竞争的 逻辑将深刻地改变由官员所主导的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一点正是被以往的研究所 忽略的。(http:/www.tecn.cn) 本文建立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说明政治晋升博弈下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倾向。在 地方官员的行为对邻近地区存有“溢出效应”的场合,政治晋升博弈的基本特征就是促使 参与人只关心自己与竞争者的相对位次,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人不仅有激励做有利 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事情,而且也有同样的激励去做不利于其竞争对手所在地区的事情 (如阻碍外地的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对于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情激励最充分,而对于那 些既利己又利人的“双赢”合作则激励不足。这就是为什么处于政治锦标赛博弈中的政府 官员不愿意合作却愿意支持“恶性”竞争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运用,我将从政治晋升博 奔模型出发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释。 http://www.tecn.cn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政府官员晋升激励的角度研究了政治晋升竞争对政府主 导型的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影响,在一个全新和系统的解释性框架下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竞争与互动过程。本文另一隐含的贡献在于提供了转型经济中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 政治竞争方面的根源。在本文的模型中,地方官员依赖于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影 响力,通过恶性的经济竞争达到政治竞争的目的,这正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 存在软预算约束的一个新的根源。众所周知,科尔奈对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经典的解释 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倾向(Kornai,l979),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普遍存 在的动机: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对晋升的政治激励而不惜以地方 产业和企业的经济预算为代价参与地区竞争,己不再是简单的“父爱主义”的行动了。 (http://www.tecn.cn 例2叶必丰:需补充行政行为:基于监督的制度分析
彼此间的协调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在东北存在,在全国也存在。为什么市场渴望协调与合 作 时 政 府 官 员 却 迟 迟 不 愿 意 坐 到 一 起 ? 这 是 传 统 解 释 所 无 法 回 答 的 。 ( http://www.tecn.cn ) 关于重复建设问题的传统解释也存在一些未解的疑问:如果地方重复投资只为了 寻求高额利润和相应的税收利益,那为什么有些地区在注定要亏损的前景下仍然要过度投 资?更关键的是,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一浪接一浪的重复建设“大战”中,各地区带有明显 的“相互攀比”和“相互较劲”的色彩,这又如何用市场和财税动机来理解? ( http://www.tecn.cn )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地方官员经济合作失败的深层原因提供解释。我认 为,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并不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财税激励及他们所处的经济竞争的 性质,而是在于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 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或者说政治锦标赛 (politicaltournaments)。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的标准由过 去的纯政治指标变成经济绩效指标,尤其是地方 GDP 增长的绩效,系统的经验研究也证实 了这一点(LiandZhou ,2004)。不同地区的地方官员不仅在经济上为 GDP 和利税进行竞 争,而且同时也在“官场”上为晋升而竞争。在政治晋升博弈中,给定只有有限数目的人 可以获得提升,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一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 因此参与人面临的是一个零和博弈。而在正常的经济竞争中,合作使得参与人实现“来自 交易的收益”(gainfromtrade ),合作博弈所对应的是一个正和博弈。“官场”竞争的 逻辑将深刻地改变由官员所主导的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一点正是被以往的研究所 忽略的。 ( http://www.tecn.cn ) 本文建立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说明政治晋升博弈下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倾向。在 地方官员的行为对邻近地区存有“溢出效应”的场合,政治晋升博弈的基本特征就是促使 参与人只关心自己与竞争者的相对位次,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人不仅有激励做有利 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事情,而且也有同样的激励去做不利于其竞争对手所在地区的事情 (如阻碍外地的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对于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情激励最充分,而对于那 些既利己又利人的“双赢”合作则激励不足。这就是为什么处于政治锦标赛博弈中的政府 官员不愿意合作却愿意支持“恶性”竞争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运用,我将从政治晋升博 弈模型出发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释。 ( http://www.tecn.cn )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政府官员晋升激励的角度研究了政治晋升竞争对政府主 导型的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影响,在一个全新和系统的解释性框架下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竞争与互动过程。本文另一隐含的贡献在于提供了转型经济中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 政治竞争方面的根源。在本文的模型中,地方官员依赖于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影 响力,通过恶性的经济竞争达到政治竞争的目的,这正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 存在软预算约束的一个新的根源。众所周知,科尔奈对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经典的解释 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倾向(Kornai,1979),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普遍存 在的动机;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对晋升的政治激励而不惜以地方 产业和企业的经济预算为代价参与地区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父爱主义”的行动了。 ( http://www.tecn.cn ) 例 2 叶必丰:需补充行政行为:基于监督的制度分析
引言 如下图所示,需报另一行政机关批准或备案的行政行为,称为需补充行政行为。它作为独立行政 行为的对称,长期以来属于形式法学的范畴和纷繁复杂的行政行为的分析工具,一般用于具体行政行 为的分类。然而,在这概念性工具的背后,蕴含着集权和分权、领导和监督的法律机理。本文拟以此 为思路,以法律文本为基础,探讨需补充行政行为和补充性行政行为制度及其完善。 上下级机关之间 下级受理土级决定 下级决定灶级备案 下级决定土级后批准 下级决定◆上级先批准 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 例《海洋环境保护法》 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 例《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 例》第10条第2款:市、 第58条:…对经确认 民共和因土地管理法)办 件程序规定》第192条规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 不宜继续使用的倾倒区, 法》第九条:市土地利用 定:“对外因人的拘留审查、 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 监视居住或者遣送出境由 10日内签署意见后,报送 应当予以封闭,终止在该 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但 沿江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 倾倒区的一切倾倒活动, 批。… 县级公安机关在作出决定 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并报国务院备案。 前,应当报上一级公安机关 批准。” 需补充行政行为 需合作行政行为 甲决定 十事乙备案 甲决定◆事先征求乙意见 甲决定 氏事先需乙同意 例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7条第2 例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7条 例 《草原法》第38条:…确需 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行政 第2款: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 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 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 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政主管部门备案。 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 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 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同级机关之间 例3叶必丰:突发事件对我国征收征用的检验和丰富 2008年虽然只过去了半年,但却在我国发生了南方雪凝灾害事件、拉萨“3.14”事件
引言 如下图所示,需报另一行政机关批准或备案的行政行为,称为需补充行政行为。它作为独立行政 行为的对称,长期以来属于形式法学的范畴和纷繁复杂的行政行为的分析工具,一般用于具体行政行 为的分类。然而,在这概念性工具的背后,蕴含着集权和分权、领导和监督的法律机理。本文拟以此 为思路,以法律文本为基础,探讨需补充行政行为和补充性行政行为制度及其完善。 上下级机关之间 下级受理 上级决定 例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 例》第 10 条第 2 款:市、 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 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10日内签署意见后,报送 沿江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 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 下级决定 上级备案 例 《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 58 条:……对经确认 不宜继续使用的倾倒区,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予以封闭,终止在该 倾倒区的一切倾倒活动, 并报国务院备案。 下级决定 上级后批准 例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 法》第九条: 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 查 同 意 后 , 报 国 务 院 审 批。…… 下级决定 上级先批准 例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 件程序规定》第 192 条规 定:“对外国人的拘留审查、 监视居住或者遣送出境由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但 县级公安机关在作出决定 前,应当报上一级公安机关 批准。” 需补充行政行为 需合作行政行为 甲决定 事后乙备案 例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 57 条第 2 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行政 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备案。 甲决定 事先征求乙意见 例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 57 条 第 2 款: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 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 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甲决定 事先需乙同意 例 《草原法》第 38 条:……确需 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 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同级机关之间 例 3 叶必丰:突发事件对我国征收征用的检验和丰富 2008 年虽然只过去了半年,但却在我国发生了南方雪凝灾害事件、拉萨“3.14”事件
流行各地的手足口病、洪水灾害、1“汶川”大地震和油价上涨等特大突发事件。在这些突 发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都存在房屋损毁补偿、人员死亡抚恤、伤病救治补助、出租车油价 补偿等。尤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生活救助,从中央到地方都发布了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 件。这种灾害救助的法理依据,有学者认为是“社会连带责任”学说:法政策依据,则是 我国近年来提倡的生存照顾或者民生政策:在宪法上,则可从第14条第4款“国家建立健 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予以推导。 2008年5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 安置工作的意见》(成府发[2008]38号,以下简称“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出台了都江堰 民房救助政策。该意见规定:“3、对因地震灾毁的私房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 式:(1)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救助 安置住房。如政府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救助安置住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 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以按每平方米2000元给以货币救助补足不足部分。(2) 住户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的,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具体办法是按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 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如按政府向每户 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计算,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按人均16平方 米每平方米2000元给予货币救助。(3)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原房 屋、土地权属自行终结。” “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引发了广泛争议。表面上看,争议的焦点是救助款的多少问 题,即应当按每户平等救助还是按灾前房屋面积、价值救助的问题。但实际上,所争议的却 是:“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到底是行政救助还是征收征用补偿,有关争议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的讨论对灾后重建中的物权处理,对其他突发事件中同类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试图以“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为主要对象,结合有关突发事件中的补偿加以探讨。 3.篇章的布局和论文的逻辑 4.语言的表达 (1)连接词、语: 而、而且,表转折或递进,不能用在主句句首 例1 东营市…,东营市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为胜利油田更快更好地 生产原油和协调 胜利油田与地方关系而专门设立的。 例2 1参见岳冠文:《洪水造成湖南380多万人受灾》,载《长沙晚报》2008年6月17日A6版:《黄河危急暴 雨洪灾持续蔓延20省》,载http:/soa.toocle.com/detai山/321912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08年8月 4日。 2参见2008年5月20日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8)66号),2008年5月25日甘肃省民政厅、财政厅和粮食局《甘肃省地 震灾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办法》,2008年6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 农房重建工作方案》,2008年6月8日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鼓励农村居民自建过渡期安 置房的通知》(川川指〔2008)104号),等。 3参见廖元豪:《灾害救助与现代型损失补偿》,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损失补偿·行政程序法》,台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05-212页。 4参见周斌:《首份住房安置意见于法有据》,载《法制日报》2008年6月16日第五版:张明等:《灾后重 建凸显物权争议都江堰灾民住房救助政策起风波》,载《中国经营报》2008年6月23日:“都江堰宝宝”: 《首份住房安置意见没有法律依据》,载http:/tieba.baidu.com/f?z=414597947,最后访问时间2008 年8月1日:杨仕省等:《灾区重建规划8月慎出》,载《华夏时报》2008年6月7日:周文天:《对话都 江堰市长:绝不会利用重建赚一分钱》,载《东方早报》2008年6月25日第A02版,等
流行各地的手足口病、洪水灾害、 1“汶川”大地震和油价上涨等特大突发事件。在这些突 发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都存在房屋损毁补偿、人员死亡抚恤、伤病救治补助、出租车油价 补偿等。尤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生活救助,从中央到地方都发布了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 件。 2这种灾害救助的法理依据,有学者认为是“社会连带责任”学说; 3法政策依据,则是 我国近年来提倡的生存照顾或者民生政策;在宪法上,则可从第 14 条第 4 款“国家建立健 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予以推导。 2008 年 5 月 21 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 安置工作的意见》(成府发[2008]38 号,以下简称“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出台了都江堰 民房救助政策。该意见规定:“3、对因地震灾毁的私房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 式:(1)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 70 平方米的救助 安置住房。如政府提供建筑面积 70 平方米救助安置住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16 平方 米的,可按人均 16 平方米救助,也可以按每平方米 2000 元给以货币救助补足不足部分。(2) 住户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的,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具体办法是按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 70 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 2000 元计算,给予每户 14 万元货币救助。如按政府向每户 受灾家庭提供 70 平方米救助安置房计算,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16 平方米的,按人均 16 平方 米每平方米 2000 元给予货币救助。(3)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原房 屋、土地权属自行终结。” “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引发了广泛争议。 4表面上看,争议的焦点是救助款的多少问 题,即应当按每户平等救助还是按灾前房屋面积、价值救助的问题。但实际上,所争议的却 是:“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到底是行政救助还是征收征用补偿,有关争议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的讨论对灾后重建中的物权处理,对其他突发事件中同类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试图以“都江堰民房救助政策”为主要对象,结合有关突发事件中的补偿加以探讨。 3.篇章的布局和论文的逻辑 4.语言的表达 (1)连接词、语: 而、而且,表转折或递进,不能用在主句句首 例 1 东营市……,东营市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为胜利油田更快更好地为国家生产原油和协调 胜利油田与地方关系而专门设立的。, 例 2 1 参见岳冠文:《洪水造成湖南 380 多万人受灾》,载《长沙晚报》2008 年 6 月 17 日 A6 版;《黄河危急 暴 雨洪灾持续蔓延 20 省》,载 http://soa.toocle.com/detail/321912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08 年 8 月 4 日。 2 参见 2008 年 5 月 20 日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8〕66 号),2008 年 5 月 25 日甘肃省民政厅、财政厅和粮食局《甘肃省地 震灾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办法》,2008 年 6 月 20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 农房重建工作方案》,2008 年 6 月 8 日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鼓励农村居民自建过渡期安 置房的通知》(川指〔2008〕104 号),等。 3 参见廖元豪:《灾害救助与现代型损失补偿》,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损失补偿·行政程序法》,台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5 年版,第 205-212 页。 4 参见周斌:《首份住房安置意见于法有据 》,载《法制日报》2008 年 6 月 16 日第五版;张明等:《灾后重 建凸显物权争议 都江堰灾民住房救助政策起风波》,载《中国经营报》2008 年 6 月 23 日;“都江堰宝宝”: 《首份住房安置意见没有法律依据》,载 http://tieba.baidu.com/f?kz=414597947,最后访问时间 2008 年 8 月 1 日;杨仕省等:《灾区重建规划 8 月慎出》,载《华夏时报》2008 年 6 月 7 日;周文天:《对话都 江堰市长:绝不会利用重建赚一分钱》,载《东方早报》2008 年 6 月 25 日第 A02 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