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水:含于细胞内,与细胞内成分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总水:初水+结合水。 不同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水分含量,饲料在 60-70℃烘干,失去初水,剩余物叫风干物,这种 饲料叫风干(半干)饲料,这种状态叫风干基础;在 100-105℃烘干,失去结合水,其干物质叫 全干(绝干)物质,其状态叫全干基础。 饲料水分含量取决于饲料种类、植物部位。 2.粗蛋白质(CP) 饲料中一切含 N 物质的总称,包括饲料非蛋白质含 N 物,如 AA、酶、某些 V、尿素、氨、 无机含 N 盐。数值上,CP 等于 N×6.25。事实上,不同蛋白质的含 N 量不全是 16%。 饲料蛋白质含量与种类、部位及加工方式有关。 3.粗脂肪(EE) 所有脂溶性物质叫粗脂肪,用乙醚浸提,又叫醚浸出物,包括真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 饲料脂肪含量与种类有关。 4.粗纤维(CF) 饲料中的纤维性物质,理论上包括全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而概略分析中的粗纤 维是在强制条件下(1.25%碱、1.25%酸、乙醇和高温处理)测出的,其中,部分半纤维素、纤 维素和木质素被溶解,测出的 CF 值低于实际纤维物质含量,同时增加了无 N 浸出物的误差。 后来提出了多种纤维素含量测定的改进方法,最有影响的是 Van Soest 分析法,如下(图 1-1)。 植物性饲料 中性洗涤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 中性洗涤可溶物(NX) NDF(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硅酸盐) (细胞壁养分) 酸性洗涤剂(2%十六烷三甲溴化铵) 酸性洗涤可溶物 酸性洗涤纤维 ADF(纤维素、木质素、硅酸盐) (半纤维素等) >2%硫酸消化 溶解物(纤维素) 残渣 1(木质素、硅酸盐) 500℃,2h 灰化 逸出物 残渣 2 (酸性洗涤木质素 ADL) (灰分,即硅酸盐) NDF-ADF=半纤维素 ADF-残渣 1=纤维素
结合水:含于细胞内,与细胞内成分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总水:初水+结合水。 不同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水分含量,饲料在 60-70℃烘干,失去初水,剩余物叫风干物,这种 饲料叫风干(半干)饲料,这种状态叫风干基础;在 100-105℃烘干,失去结合水,其干物质叫 全干(绝干)物质,其状态叫全干基础。 饲料水分含量取决于饲料种类、植物部位。 2.粗蛋白质(CP) 饲料中一切含 N 物质的总称,包括饲料非蛋白质含 N 物,如 AA、酶、某些 V、尿素、氨、 无机含 N 盐。数值上,CP 等于 N×6.25。事实上,不同蛋白质的含 N 量不全是 16%。 饲料蛋白质含量与种类、部位及加工方式有关。 3.粗脂肪(EE) 所有脂溶性物质叫粗脂肪,用乙醚浸提,又叫醚浸出物,包括真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 饲料脂肪含量与种类有关。 4.粗纤维(CF) 饲料中的纤维性物质,理论上包括全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而概略分析中的粗纤 维是在强制条件下(1.25%碱、1.25%酸、乙醇和高温处理)测出的,其中,部分半纤维素、纤 维素和木质素被溶解,测出的 CF 值低于实际纤维物质含量,同时增加了无 N 浸出物的误差。 后来提出了多种纤维素含量测定的改进方法,最有影响的是 Van Soest 分析法,如下(图 1-1)。 植物性饲料 中性洗涤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 中性洗涤可溶物(NX) NDF(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硅酸盐) (细胞壁养分) 酸性洗涤剂(2%十六烷三甲溴化铵) 酸性洗涤可溶物 酸性洗涤纤维 ADF(纤维素、木质素、硅酸盐) (半纤维素等) >2%硫酸消化 溶解物(纤维素) 残渣 1(木质素、硅酸盐) 500℃,2h 灰化 逸出物 残渣 2 (酸性洗涤木质素 ADL) (灰分,即硅酸盐) NDF-ADF=半纤维素 ADF-残渣 1=纤维素
残渣 1-残渣 2=木质素 5.粗灰分 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矿物元素及其盐类,有时有少量泥砂。 (二)纯养分 饲料中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营养物质叫纯养分,包括蛋白质中的 AA,脂肪中的脂肪酸, C.H2O 中的各种糖、各种矿物元素、维生素等,测定纯养分的分析方法叫纯养分分析法,需要 用更复杂的方法和设备才能进行纯养分分析。纯养分分析比概略养分分析更准确,更能反应饲 料的营养价值。 三、养分的基本功能 1.作为结构物质; 2.作为能源; 3.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 4.形成产品。 四、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表示法 (1)以%表示 (2)g/kg 或 mg/kg,g/t (3)ppm/ppb 2.不同干物质基础的换算 新鲜基础(原样基础) 绝干基础(全干基础) 风干基础(半干基础),通常含水 10-15%。 将某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的,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 的原则来计算,如: 某饲料新鲜基础含 CP5%,水分 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 10%)下含蛋白质多少? 设为 x,则 x:∶90%=5%∶25% x=(5%×90%)÷25%=18% 饲料中养分在不同基础的含量 养分 新鲜基础 风干基础 全干基础 水分 0-100 一般 10 0 DM 100-水分 100-10 100 CP/CF/%. 0-90 0-90 0-100
残渣 1-残渣 2=木质素 5.粗灰分 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矿物元素及其盐类,有时有少量泥砂。 (二)纯养分 饲料中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营养物质叫纯养分,包括蛋白质中的 AA,脂肪中的脂肪酸, C.H2O 中的各种糖、各种矿物元素、维生素等,测定纯养分的分析方法叫纯养分分析法,需要 用更复杂的方法和设备才能进行纯养分分析。纯养分分析比概略养分分析更准确,更能反应饲 料的营养价值。 三、养分的基本功能 1.作为结构物质; 2.作为能源; 3.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 4.形成产品。 四、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表示法 (1)以%表示 (2)g/kg 或 mg/kg,g/t (3)ppm/ppb 2.不同干物质基础的换算 新鲜基础(原样基础) 绝干基础(全干基础) 风干基础(半干基础),通常含水 10-15%。 将某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的,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 的原则来计算,如: 某饲料新鲜基础含 CP5%,水分 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 10%)下含蛋白质多少? 设为 x,则 x:∶90%=5%∶25% x=(5%×90%)÷25%=18% 饲料中养分在不同基础的含量 养分 新鲜基础 风干基础 全干基础 水分 0-100 一般 10 0 DM 100-水分 100-10 100 CP/CF/%. 0-90 0-90 0-100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 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消化 吸收 营养物质(大分子) 简单可吸收形式 组织 一、消化方式 1.物理消化 牙齿和消化道运动,反刍动物的反刍。 2.化学消化 主要是酶消化,见表 2-1(p10) 3.微生物消化 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细菌和原生动物,正常饲养条件下,内容物中 有 1011 细菌/ml,106 原生物/ml。 细菌有二类,一类是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糖等养分的细菌,另一类是可发酵第一类细 菌的代谢产物的细菌。 大多数原生动物为纤毛原虫,可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并可利用纤维素。 微生物消化中,细菌的作用比原生动物更大。 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非常重要,饲料内 70-85%DM 和 50%的 CF 在瘤胃内消化,瘤胃微生 物的正常消化取决于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下列因素。 ①食物稳定地进入瘤胃以不断提供微生物的作用底物; ②pH 在 6-7,通过唾液中的 NaHCO3 来维持; ③渗透压接近血浆水平,通过内容物与血液的离子交换完成; ④温度调节机制使 T 在 38-42℃。 非反刍食物动物盲肠微生物消化也十分重要,特点类似于瘤胃微生物消化。 二、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已消化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及瘤胃 吸收方式: 被动转运 高浓度→低浓度(短链脂肪酸、某些水溶性 V 和无机元素的吸收)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 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消化 吸收 营养物质(大分子) 简单可吸收形式 组织 一、消化方式 1.物理消化 牙齿和消化道运动,反刍动物的反刍。 2.化学消化 主要是酶消化,见表 2-1(p10) 3.微生物消化 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细菌和原生动物,正常饲养条件下,内容物中 有 1011 细菌/ml,106 原生物/ml。 细菌有二类,一类是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糖等养分的细菌,另一类是可发酵第一类细 菌的代谢产物的细菌。 大多数原生动物为纤毛原虫,可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并可利用纤维素。 微生物消化中,细菌的作用比原生动物更大。 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非常重要,饲料内 70-85%DM 和 50%的 CF 在瘤胃内消化,瘤胃微生 物的正常消化取决于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下列因素。 ①食物稳定地进入瘤胃以不断提供微生物的作用底物; ②pH 在 6-7,通过唾液中的 NaHCO3 来维持; ③渗透压接近血浆水平,通过内容物与血液的离子交换完成; ④温度调节机制使 T 在 38-42℃。 非反刍食物动物盲肠微生物消化也十分重要,特点类似于瘤胃微生物消化。 二、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已消化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及瘤胃 吸收方式: 被动转运 高浓度→低浓度(短链脂肪酸、某些水溶性 V 和无机元素的吸收)
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葡糖和 AA 吸收) 饱饮作用 细胞直接吞噬大分子或离子,如幼龄动物吸收免疫球蛋白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单胃动物:胃肠消化和化学消化为主; 2.反刍动物:瘤胃消化和微生物消化为主。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1. 1.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2. 2. 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特性。 3.用消化率来衡量消化力和消化性 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食入养分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消化率高低取决于是动物状况、饲料种类及加工和饲养管理状况
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葡糖和 AA 吸收) 饱饮作用 细胞直接吞噬大分子或离子,如幼龄动物吸收免疫球蛋白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单胃动物:胃肠消化和化学消化为主; 2.反刍动物:瘤胃消化和微生物消化为主。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1. 1.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2. 2. 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特性。 3.用消化率来衡量消化力和消化性 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食入养分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消化率高低取决于是动物状况、饲料种类及加工和饲养管理状况
第三章 水 目的要求 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节 水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见书 P17) 二、作用 构成体组织; 参与养分代谢:吸收、代谢、废物分泌排泄; 调节体温; 其他作用:润滑、稀释毒物、形成产品。 缺水的影响:失水 1-2%(体重的),干渴、采食量减退、生产下降; 8%,严重干渴,食欲丧失,抗病力减弱; 10%,生理失常,代谢紊乱; 20%,死亡。 失掉全部脂肪,半数蛋白质和 40%体重,仍可生存。 第二节 水的代谢 一、水的来源 饮水,即需水量; 饲料水,变幅大; 代谢水,见书 P19,表 3-4,表 3-5 二、水的排泄 1.肾脏,以尿液形式随体内代谢废物一起排出。 2.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散发体内产生的过量的热。 3.呼吸,以蒸汽的形式随 CO2 排出。 4.消化道,以粪的形式随未消化物质一起排出。 5.形成产品,产 1kg 牛奶,排水 0.87kg,产 1g 蛋排水 0.7g。 除此之外,体水在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重吸收,。见《饲养学》P67,图 8-1 三、体水平衡的调节 受 N-体液调节 加压素,促进水吸收;抗利尿素,促进水吸收;醛因酮,促进水吸收。 体水平衡的例子 P20,表 3-6
第三章 水 目的要求 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节 水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见书 P17) 二、作用 构成体组织; 参与养分代谢:吸收、代谢、废物分泌排泄; 调节体温; 其他作用:润滑、稀释毒物、形成产品。 缺水的影响:失水 1-2%(体重的),干渴、采食量减退、生产下降; 8%,严重干渴,食欲丧失,抗病力减弱; 10%,生理失常,代谢紊乱; 20%,死亡。 失掉全部脂肪,半数蛋白质和 40%体重,仍可生存。 第二节 水的代谢 一、水的来源 饮水,即需水量; 饲料水,变幅大; 代谢水,见书 P19,表 3-4,表 3-5 二、水的排泄 1.肾脏,以尿液形式随体内代谢废物一起排出。 2.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散发体内产生的过量的热。 3.呼吸,以蒸汽的形式随 CO2 排出。 4.消化道,以粪的形式随未消化物质一起排出。 5.形成产品,产 1kg 牛奶,排水 0.87kg,产 1g 蛋排水 0.7g。 除此之外,体水在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重吸收,。见《饲养学》P67,图 8-1 三、体水平衡的调节 受 N-体液调节 加压素,促进水吸收;抗利尿素,促进水吸收;醛因酮,促进水吸收。 体水平衡的例子 P20,表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