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的因素 1)植物能供给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类型,影响土壤分布 规律。 2)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合成土壤腐殖质, 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土壤动物: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的形 成,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 3.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 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 活动情况。 4.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和营养元 素的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的物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的重要介质。 水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 成土过程的作用 5.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1)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有阶段,即相对年龄,而不是 指土壤发育的年数。 6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 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 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士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有机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跃的因素。 1)植物能供给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类型,影响土壤分布 规律。 2)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合成土壤腐殖质, 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土壤动物: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的形 成 ,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 3.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 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 活动情况。 4.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和营养元 素的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的物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的重要介质。 水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 成土过程的作用 5.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1)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相对年龄,而不是 指土壤发育的年数。 6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 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 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有机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1.矿质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 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即矿质化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分解后的较简单的产物被土壤微重新合成,形成更复杂的有机 质,即士壤腐殖质(在土壤上部累积形成暗色腐殖质)(A层)的过程 3、泥炭化过程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 程度的植物残体形成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形成有机质H层的过程。 (二)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过程 1.淋滤作用2.淀积作用3.灰化过程4.粘化过程5.脱硅富铝化过程6.钙化过 程7.盐渍化过程8.碱化过程9.潜育化过程10.潴育化或氧化还原过程11.白 浆化过程 12.土壤的熟化过程是指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改良等措施影响下,土壤 肥力上升的发展过程,即在耕种条件下,土壤人为地定向培肥的过程。熟化过程 形成熟化层、耕作层或人为表层(Ap)。 13.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 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 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三)中国土壤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1.东部季风区淋溶过程占统治地位 2.丛WN一S,化学过程逐渐加强 3.土壤的生物过程由界一E,N一S加强:从W一E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东部森 林区自N一S,生物循环作用不断加强 中国主要类型风化壳及土壤特征 地区 风化状况 风化壳及土壤特征 青藏高原及西北机械物理风化强烈,处于风化成土碎屑状风化壳,年幼的 高山地区 初始阶段 高山土壤 西北内陆干早地地球化学作用弱,石灰与石音等 含盐风化壳,盐渍干旱 二价易溶盐大量保存 半干旱地区 雨量稍多,一价盐淋失,二价碳酸碳酸盐风化壳,草原钙 根保存,钙化过程明显 积干早土,半湿润
1.矿质化过程 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 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即矿质化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 分解后的较简单的产物被土壤微重新合成,形成更复杂的有机 质,即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上部累积形成暗色腐殖质)(A 层)的过程。 3、泥炭化过程 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 程度的植物残体形成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形成有机质 H 层的过程。 (二)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过程 1.淋滤作用 2.淀积作用 3.灰化过程 4.粘化过程 5.脱硅富铝化过程 6.钙化过 程 7.盐渍化过程 8.碱化过程 9.潜育化过程 10.潴育化或氧化还原过程 11.白 浆化过程 12.土壤的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改良等措施影响下,土壤 肥力上升的发展过程,即在耕种条件下,土壤人为地定向培肥的过程。熟化过程 形成熟化层、耕作层或人为表层(Ap)。 13.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 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 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三)中国土壤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1. 东部季风区淋溶过程占统治地位 2. 从 WN—ES,化学过程逐渐加强 3. 土壤的生物过程由 W—E,N—S 加强:从 W—E 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东部森 林区自 N—S, 生物循环作用不断加强 中国主要类型风化壳及土壤特征 地区 风化状况 风化壳及土壤特征 青藏高原及西北 高山地区 机械物理风化强烈,处于风化成土 初始阶段 碎屑状风化壳,年幼的 高山土壤 西北内陆干旱地 区 地球化学作用弱,石灰与石膏等一、 二价易溶盐大量保存 含盐风化壳,盐渍干旱 土 半干旱地区 雨量稍多,一价盐淋失,二价碳酸 根保存,钙化过程明显 碳酸盐风化壳,草原钙 积干旱土,半湿润
松软腐殖士 东部湿润地区 地球化学作用强,并从北向南增强,硅铝风化壳、铁铝风化 以粘化、富铝化作用为主 壳:湿润硅铝土、铁硅 铝土、铁铝士 中国分出12个土纲,32个亚纲,74个土类和272个亚类。其中12个土纲包括: 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早土,高寒腐殖土,松软腐殖土,灰土,硅铝土,铁 硅铝土,铁铝土,潮湿土,盐渍土 土壤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 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 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千旱类型土壤带 湿润类型土壤带 北醒灰漠士 棕 ,墨墨漂灰土 空生黑士暗棕壤 棕漠土 灰钙土黑垆土+褐土棕壤 纬 黄棕壤 春藏高原高山土 红黄壤 +黄壤 红 赤红壤 干湿地带 砖红壤 +东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砖红壤一赤红
松软腐殖土 东部湿润地区 地球化学作用强,并从北向南增强, 以粘化、富铝化作用为主 硅铝风化壳、铁铝风化 壳;湿润硅铝土、铁硅 铝土、铁铝土 中国分出 12 个土纲,32 个亚纲,74 个土类和 272 个亚类。其中 12 个土纲包括: 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旱土,高寒腐殖土,松软腐殖土,灰土,硅铝土,铁 硅铝土,铁铝土,潮湿土,盐渍土 土壤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 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 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砖红壤—赤红 干湿地带 性 纬 度 地 带 性
壤一红壤、黄壤一黄棕壤一棕壤一暗棕壤一漂灰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 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早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一灰褐土一栗钙 土一棕钙土一灰钙土一灰漠士 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带谱分类: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型,如半湿 润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 土壤垂直带谱特点: 一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水平地带位置: 一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 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一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 高,带谱趋于简化 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主要发育在青藏高原 >高原面上水平分带、高山(上垂)和河谷(下垂)中垂向分带 >以冈底斯和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南为海洋湿润型、北为大陆干早型 中国土壤的基本特征 1.士壤类型丰富-12(14)土纲 2.空间分布复杂(水平、垂直、复合地带性和隐域性分布) 3.总体上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早内陆型 4.发育历史悠久(最早可到第三纪,现在还在继续》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一、主要特征 1.数量上
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 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灰褐土—栗钙 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带谱分类: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型,如半湿 润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 土壤垂直带谱特点: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水平地带位置; -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 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 高,带谱趋于简化 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 主要发育在青藏高原 ➢ 高原面上水平分带、高山(上垂)和河谷(下垂)中垂向分带 ➢ 以冈底斯和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南为海洋湿润型、北为大陆干旱型 中国土壤的基本特征 1.土壤类型丰富-12(14)土纲 2.空间分布复杂(水平、垂直、复合地带性和隐域性分布) 3.总体上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内陆型 4.发育历史悠久(最早可到第三纪,现在还在继续)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一、主要特征 1.数量上
1)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面积1.30亿公顷,居第四:林地2.28亿公顷,居第 五:草地2.66亿公顷,居第二。 2)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质量上 (1)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只占12%。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 耕地总面积的14.1%。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3.区域分布特征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东部地区:13.9%的土地面积,养活41.2%的人口,人均耕地0.074公顷 中部地区:29.6%的士地面积,人均耕地0.129公顷,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56.5%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0.132公顷,是全国重要的牧区和矿产 基地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3)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早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新疆、西藏、青海3省区未利用地 全国的65.4%。 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和滩涂,集中分布 于西北、东北和西南。 土地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①水土流失②牧草地退化③荒漠化和沙化④次生盐碱化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面积 1.30 亿公顷,居第四;林地 2.28 亿公顷,居第 五;草地 2.66 亿公顷,居第二。 2)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质量上 (1)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山地 33%,高原 26%,盆地 19%,丘陵 10%,平原只占 12%。15 度以上的坡耕地占 耕地总面积的 14.1%。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3.区域分布特征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东部地区:13.9%的土地面积,养活 41.2%的人口,人均耕地 0.074 公顷 中部地区: 29.6%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 0.129 公顷,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 56.5%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 0.132 公顷,是全国重要的牧区和矿产 基地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3)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新疆、西藏、青海 3 省区未利用地 全国的 65.4%。 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和滩涂,集中分布 于西北、东北和西南。 土地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 牧草地退化 荒漠化和沙化 次生盐碱化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