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古诗词体裁 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 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 一一归纳风格一一鉴赏训练”三大部分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 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 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 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 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 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 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 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岀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 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岀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忠贞不渝的情志 (五)总结、归纳:
最基本的古诗词体裁 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 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 ——归纳风格——鉴赏训练”三大部分。 一、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 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 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 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 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 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 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 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 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忠贞不渝的情志。 (五) 总结、归纳:
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 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 理感受。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一一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 比、白描。 3、语言特点一一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二、怀古咏史诗 (怀古诗、咏怀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 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 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 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 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 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 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 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 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 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 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 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 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 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 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 理感受。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 比、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二、怀古咏史诗 (怀古诗、咏怀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 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 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 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 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 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 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 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 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 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 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 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 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 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 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 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 由于儿子刘禅 葬送了基业 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l、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 送了基业。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 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 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 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 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 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Ⅰ、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 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 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 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 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四、思乡怀远(人)诗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 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______,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_________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______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 由于儿子刘禅___________,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 送了基业。 三、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 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 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 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 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 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 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 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 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 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四、思乡怀远(人)诗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人诗分类 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 泊》、王建《十五夜望月》 2、思亲念友。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 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 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 (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 l、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 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 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 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 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五、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 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 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 悲壮、瑰丽。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 调高亢。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人诗分类 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 泊》、王建《十五夜望月》 2、思亲念友。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 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 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 (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 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 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 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 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 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五、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 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 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 悲壮、瑰丽。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 调高亢。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 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 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 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 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 了“幽并客”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 夸 六、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 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 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 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 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 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 《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 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 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2、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1)直抒胸臆。如髙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 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 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 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 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 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 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 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 夸。 六、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 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 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 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 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 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 《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 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 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2、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1)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 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