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最初由曹魏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提议 8 9 8 设立。“(曹不)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魏书·陈群 传》) 九品中正制的实质是让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选官制度。 所谓中正,即中正官,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 负责人。通过品评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最初由曹魏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提议 设立。“(曹丕)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魏书·陈群 传》) 九品中正制的实质是让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选官制度。 所谓中正,即中正官,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 负责人。通过品评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UNIL 北京大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品评人物的主要内容: 1.家世:亦称“簿阀”,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 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7 9 8 8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 作参考。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刘毅《请罢中正 除九品疏》语)的局面
品评人物的主要内容: 1.家世:亦称“簿阀” ,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 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 作参考。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刘毅《请罢中正 除九品疏》语)的局面
北京大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西晋士风 一方面,司马氏对不与自己合作的士人进行镇压,在西晋官 场中能够得以晋升的多为亲附当权者的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的 沿用,也压缩了寒门之士的进取空间。另一方面,仕途上的压抑 8 9 8 让士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由关注功业,转向关注自身得失, 西晋时期的士人多有嗜财、奢靡之辈,其原因也在于此。然而当 时一切荣华富贵都只是豪门世族的专有,寒门之士只有处处碰壁。 (出身寒门的士人)并未进入上层政治环境中,对于这个环 境的情形并不了解,不了解司马氏的残忍和为政的准的无依,不 了解中央权力内部的激烈矛盾,不了解上层士人的无所作为、只 追求奢靡逸乐的心态。他们在儒学家世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以一 种儒家入世的精神看待人生,看待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政治环境。 他们的这种心态与其时的现实之间其实有许多距离。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左思的《咏史》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一方面,司马氏对不与自己合作的士人进行镇压,在西晋官 场中能够得以晋升的多为亲附当权者的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的 沿用,也压缩了寒门之士的进取空间。另一方面,仕途上的压抑 让士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由关注功业,转向关注自身得失, 西晋时期的士人多有嗜财、奢靡之辈,其原因也在于此。然而当 时一切荣华富贵都只是豪门世族的专有,寒门之士只有处处碰壁。 (出身寒门的士人)并未进入上层政治环境中,对于这个环 境的情形并不了解,不了解司马氏的残忍和为政的准的无依,不 了解中央权力内部的激烈矛盾,不了解上层士人的无所作为、只 追求奢靡逸乐的心态。他们在儒学家世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以一 种儒家入世的精神看待人生,看待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政治环境。 他们的这种心态与其时的现实之间其实有许多距离。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左思的《咏史》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西晋士风
UNIL 北京大学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诗歌分析 咏史(其二) 1 89 8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其二) 诗歌分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北京大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 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 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 8 9 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 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 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 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 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 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 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 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 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 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 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 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 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 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 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 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