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鉴赏专题复习 新浜中学任晓冰 专题复习说明: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诗词鉴赏作为主观题考查是09年上 海语文中考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校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以往只要背诵积累, 习题限于若干诗句的默写(或理解默写)填空而已。现在却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等方面来鉴赏古诗词。从几次区统考的情况来看,学生答此种类型试题普遍感觉困难,得分 率非常低。究其原因有: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生搬硬套术语:不能迁移,弄错诗 意:答题不规范,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的“言传”等。因而,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准确把握鉴赏角度,就成了我们初三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能欣赏优秀古诗词的意境,清楚的表达 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一种语文素养上 的要求 为此,我们选了诗词曲鉴赏这一专题给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对诗词曲鉴赏专题有一个 整体的把握,来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品评、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专题复习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能对诗词分析综合。 2、能够结合诗词,用恰当的语言鉴赏评价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 3、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专题课时安排 4课时。本专题复习教案由四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1课时 专题设计思路: 根据中考对诗词曲鉴赏的基本要求:①读懂诗句,理解诗词的内容、主旨,把握诗人抒 发的感情。②理解诗词借景抒情、运用修辞、注重炼字炼句等艺术特点。结合我们学生古诗 词基础薄弱的实际,我们确定此专题复习的重点是:鉴赏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结合内容准 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教学中,从古诗词的题材内容入手,帮助学生储备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通过典型例题 解析,归纳总结,讨论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 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以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诗词曲鉴赏专题复习 新浜中学 任晓冰 专题复习说明: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诗词鉴赏作为主观题考查是 09 年上 海语文中考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校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以往只要背诵积累, 习题限于若干诗句的默写(或理解默写)填空而已。现在却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等方面来鉴赏古诗词。从几次区统考的情况来看,学生答此种类型试题普遍感觉困难,得分 率非常低。究其原因有: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生搬硬套术语;不能迁移,弄错诗 意;答题不规范,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的“言传”等。因而,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准确把握鉴赏角度,就成了我们初三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能欣赏优秀古诗词的意境,清楚的表达 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一种语文素养上 的要求。 为此,我们选了诗词曲鉴赏这一专题给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对诗词曲鉴赏专题有一个 整体的把握,来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品评、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专题复习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能对诗词分析综合。 2、能够结合诗词,用恰当的语言鉴赏评价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 3、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专题课时安排: 4 课时。本专题复习教案由四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 1 课时。 专题设计思路: 根据中考对诗词曲鉴赏的基本要求:①读懂诗句,理解诗词的内容、主旨,把握诗人抒 发的感情。②理解诗词借景抒情、运用修辞、注重炼字炼句等艺术特点。结合我们学生古诗 词基础薄弱的实际,我们确定此专题复习的重点是:鉴赏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结合内容准 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教学中,从古诗词的题材内容入手,帮助学生储备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通过典型例题 解析,归纳总结,讨论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 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以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专题教学过程: 专题复习时,①教师示范讲授(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诗词 鉴赏兴趣)、②学生合作交流(刚开始进行诗词鉴赏有一定难度,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合作 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③学生练习体验(通过经典的练习,使学生体验感悟诗词魅力并 掌握诗词鉴赏的规律),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诗词曲分类梳理 考试范围的20篇诗词曲,内容庞杂,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把握,理解和记忆,设 计给诗词曲按内容分类梳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中,教师按内容给诗词曲大致分为5类,即:①描绘山川美景,赞美祖国河山:② 表达报效祖国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怀:③表达思念故乡、思念友人的情愁别绪:④抒 发伤时惆怅、表达志趣心境:⑤揭露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冋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学生 合作讨论,明确各诗词的大致内容后,并把20篇诗词曲归类。在归类过程中,有些篇目归 类兼而有之(例如《黄鹤楼》,既可以归到①描绘山川美景一类,也可以归到③表达思念故 乡一类),设疑故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主动归类的意识,进一步熟悉诗词内容 第二课时把握诗词曲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诗词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情感往往借助景、物来表达,这时的景和物成了诗人思想感 情的载体,这就是意象。欣赏时要通过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 情感,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我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这 是诗词欣赏的致命不足,因此,设计诗词情境鉴赏。并由此出发设计可能命题的角度: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词)中的某句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题型的设计由浅到深,除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外,也让学生明白对诗词的鉴赏要由表 象到内涵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题目有对象、有季节,王维诗 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给学生方法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交流,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赏析诗词曲的表达技巧 初中生对诗词曲的表达技巧的赏析有一定难度,它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 上。考试时有可能考表达方式,有可能考表现手法,有可能考修辞手法。初中学生对古诗词 的表达技巧了解的不多,因此,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术语,了解常见的古诗词艺术手法,为 古诗词的鉴赏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2
2 专题教学过程: 专题复习时,①教师示范讲授(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诗词 鉴赏兴趣)、②学生合作交流(刚开始进行诗词鉴赏有一定难度,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合作 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③学生练习体验(通过经典的练习,使学生体验感悟诗词魅力并 掌握诗词鉴赏的规律),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词曲分类梳理 考试范围的 20 篇诗词曲,内容庞杂,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把握,理解和记忆,设 计给诗词曲按内容分类梳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中,教师按内容给诗词曲大致分为 5 类,即:①描绘山川美景,赞美祖国河山;② 表达报效祖国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怀;③表达思念故乡、思念友人的情愁别绪;④抒 发伤时惆怅、表达志趣心境;⑤揭露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学生 合作讨论,明确各诗词的大致内容后,并把 20 篇诗词曲归类。在归类过程中,有些篇目归 类兼而有之(例如《黄鹤楼》,既可以归到①描绘山川美景一类,也可以归到③表达思念故 乡一类),设疑故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主动归类的意识,进一步熟悉诗词内容。 第二课时 把握诗词曲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诗词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情感往往借助景、物来表达,这时的景和物成了诗人思想感 情的载体,这就是意象。欣赏时要通过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 情感,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我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这 是诗词欣赏的致命不足,因此,设计诗词情境鉴赏。并由此出发设计可能命题的角度: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词)中的某句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题型的设计由浅到深,除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外,也让学生明白对诗词的鉴赏要由表 象到内涵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题目有对象、有季节,王维诗 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给学生方法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交流,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 赏析诗词曲的表达技巧 初中生对诗词曲的表达技巧的赏析有一定难度,它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 上。考试时有可能考表达方式,有可能考表现手法,有可能考修辞手法。初中学生对古诗词 的表达技巧了解的不多,因此,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术语,了解常见的古诗词艺术手法,为 古诗词的鉴赏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现代文阅读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饰方法等内容,激活学 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在古诗文中,诗人也常用这些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这些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用典抒情) (二)表现手法:1、衬托: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3、对比等。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在学生回忆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分类练习,在此过程中进行方 法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课时品味诗词曲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在诗词中更加突显。有许多诗词因语言的精心锤炼而成为后人推 崇备至的文学典范。这些诗词往往因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使境界顿生,让人百般品味。而 我们的学生语言积累薄弱。语言品味对进一步理解诗词主题内容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时 旨在通过炼字炼句来把握诗词。 教学中通过实例来品评诗词中某个字词的艺术效果,师生互动并总结鉴赏的方法。再通 过学生自己的感悟体验,品味诗词的语言 通过4课时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通过巩固练习部分,进一 步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总之,设计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具有鉴 赏诗词的技巧,更希望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3 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现代文阅读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饰方法等内容,激活学 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在古诗文中,诗人也常用这些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这些方法: (一)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用典抒情) (二) 表现手法:1、衬托;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3、对比等。 (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在学生回忆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分类练习,在此过程中进行方 法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课时 品味诗词曲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在诗词中更加突显。有许多诗词因语言的精心锤炼而成为后人推 崇备至的文学典范。这些诗词往往因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使境界顿生,让人百般品味。而 我们的学生语言积累薄弱。语言品味对进一步理解诗词主题内容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时 旨在通过炼字炼句来把握诗词。 教学中通过实例来品评诗词中某个字词的艺术效果,师生互动并总结鉴赏的方法。再通 过学生自己的感悟体验,品味诗词的语言。 通过 4 课时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通过巩固练习部分,进一 步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总之,设计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具有鉴 赏诗词的技巧,更希望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附:专题复习具体内容 第一课时诗词曲分类梳理 考试范围的20篇诗词曲,按照内容,学生交流初步进行分类,使学生对这些诗词曲有 个整体的印象。复习中设疑:《黄鹤楼》、《望洞庭湖送张丞相》可以归入哪类?学生讨论 (一)描绘山川美景,赞美祖国河山 《望岳》唐杜甫 全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结尾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抒发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睛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描绘了深山宁静、优美的景物和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对洁净纯朴的山野生活的 喜爱和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表现了作者欢快与空灵的心境。抒发自己 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 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 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景物迭出,各具 情态,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天净沙·秋》元白朴 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勃勃生机。诗人将秋日 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表现了词 人心情从凄凉悲伤到开朗乐观的变化。 (二)表达报效祖国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怀 《诉衷情》 宋陆游 词中作者回顾自己当年回忆当年从军戍边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表达了词 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悲怆苦闷的愁苦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壮怀。然而由于 朝廷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腐朽,使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自己白发已生,年岁蹉跎
4 附:专题复习具体内容 第一课时 诗词曲分类梳理 考试范围的 20 篇诗词曲,按照内容,学生交流初步进行分类,使学生对这些诗词曲有 一个整体的印象。复习中设疑:《黄鹤楼》、《望洞庭湖送张丞相》可以归入哪类?学生讨论。 (一)描绘山川美景,赞美祖国河山 《望岳》 唐 杜甫 全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结尾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抒发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诗人描绘了深山宁静、优美的景物和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对洁净纯朴的山野生活的 喜爱和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诗人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表现了作者欢快与空灵的心境。抒发自己 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水仙子·咏江南》 元 张养浩 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 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景物迭出,各具 情态,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勃勃生机。诗人将秋日 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表现了词 人心情从凄凉悲伤到开朗乐观的变化。 (二)表达报效祖国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怀 《诉衷情》 宋 陆游 词中作者回顾自己当年回忆当年从军戍边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表达了词 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悲怆苦闷的愁苦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壮怀。然而由于 朝廷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腐朽,使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自己白发已生,年岁蹉跎
种种理想,尽成空梦,“可怜白发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表达了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 命运的爱国精神 (三)表达思念故乡、思念友人的情愁别绪 《一剪梅》宋李清照 这首词摄取了残败的红藕、冰凉的枕席、云中的大雁、月下的西楼、东流的江水等景物,表 达了自己形单影只、思念离家远行的丈夫、愁情无限的情感。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 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 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送友人 唐李白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四)抒发伤时惆怅、表达志趣心境 《登高 唐杜甫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这首词写元宵节灯市。写灯、写观灯的人,更主要的是描写日夜思念的“那人”。而“那人 是作者自己人格的象征,是写自己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而又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喻作者在 遭受排斥打击后仍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这首酬赠诗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 积极、乐观精神 (五)揭露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遑遇 《卖炭翁》 唐白居易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 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5 种种理想,尽成空梦,“可怜白发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表达了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 命运的爱国精神。 (三)表达思念故乡、思念友人的情愁别绪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这首词摄取了残败的红藕、冰凉的枕席、云中的大雁、月下的西楼、东流的江水等景物,表 达了自己形单影只、思念离家远行的丈夫、愁情无限的情感。 《四块玉·别情》 元 关汉卿 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 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送友人》 唐 李白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四)抒发伤时惆怅、表达志趣心境 《登高》 唐 杜甫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这首词写元宵节灯市。写灯、写观灯的人,更主要的是描写日夜思念的“那人”。而“那人” 是作者自己人格的象征,是写自己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而又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喻作者在 遭受排斥打击后仍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这首酬赠诗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 积极、乐观精神。 (五)揭露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 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