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转移升降手轮,另一手移动载玻片上或培养血里的标本,找到和看清楚视野,物象后为正。4.使用中,还可根据需要转动变倍环,调整放大倍数,并随时上下转动升降手轮,调节其清晰度,以便清楚地观察标本。四、使用双目立体解剖镜应注意事项:1:从匣内取镜时,必须一手握紧加高立柱座,一手托着镜支架,不可斜提,防止目镜和零件掉落,并检查部件是否完整无缺;2,使用时,切忌猛烈转动变倍环,升降手轮不宜转动得过低或过高,防止镜体脱离,损坏零件。若观察距离不够,可以转动升降座手轮来调节,满足观察需要。3.勿用手指去擦目镜的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擦。4.切勿玩弄或拆卸双目立体解剖镜各部件,如有损坏或使用不当应报告老师,情处理;5.用完后检查是否完整无缺,并将镜体调整到适当高度放回厘内
一手转移升降手轮,另一手移动载玻片上或培养皿里的标本,找到和看清楚视野, 物象后为止。 4.使用中,还可根据需要转动变倍环,调整放大倍数,并随时上下转动升降 手轮,调节其清晰度,以便清楚地观察标本。 四、使用双目立体解剖镜应注意事项: 1.从匣内取镜时,必须一手握紧加高立柱座,一手托着镜支架,不可斜提, 防止目镜和零件掉落,并检查部件是否完整无缺; 2.使用时,切忌猛烈转动变倍环,升降手轮不宜转动得过低或过高,防止镜 体脱离,损坏零件。若观察距离不够,可以转动升降座手轮来调节,满足观察需 要。 3.勿用手指去擦目镜的镜头,一定要用擦镜纸擦。 4.切勿玩弄或拆卸双目立体解剖镜各部件,如有损坏或使用不当应报告老师, 酌情处理; 5.用完后检查是否完整无缺,并将镜体调整到适当高度放回匣内
实验一昆虫纲的特征及昆虫头部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昆虫纲的特征;2、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3、掌握昆虫头部的主要附器及着生部位。二、实验材料蛾类、蝗虫、步行虫、蝉类、蝇、蜂、蝽类、金龟甲、绿豆象、叩头虫、象甲、大蚊等。三、实验用具双目立体解剖镜、镊子、培养、昆虫拔针等四、实验内容(一)昆虫体躯段观察。取蝗虫标本观察,体壁是一个骨化外壳即称外骨骼,体驱明显,分为头,胸,腹三段,用针将前后翅拨开,观察虫体是否由环节组成,并用手和镊子轻拉头和腹末端,观察节与节如何连接。1、头部:着生位置,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口器一组,是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并观察昆虫头壳的构成及沟(缝)和区的位置。2、胸部:位于头的后方,由三节构成分为前胸、中胸、后胸。每胸节腹侧面各着生一对足。在中、后胸背侧面各着生一对翅。所以胸部是运动中心。3、腹部腹部一般由9~12节组成。但因种类不同,节数也有很大的变化。腹部各节是由背板,腹板和柔软的侧膜构成。1~8节的两侧各具一对气门,腹末端有一对尾须,在8~9节上有产卵器和交配器(9节上)。(二)昆虫头式观察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和所指的方向分三种头式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垂直,近乎成直角,这样的头式成为下口式。具有这种头式的多为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蟋蜂、鳞翅目的幼虫等。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前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几乎平行或呈钝角,多为捕食性昆虫。如虎甲、步行虫等。3、后口式:
实验一 昆虫纲的特征及昆虫头部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昆虫纲的特征; 2、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 3、掌握昆虫头部的主要附器及着生部位。 二、实验材料 蛾类、蝗虫、步行虫、蝉类、蝇、蜂、蝽类、金龟甲、绿豆象、叩头虫、象甲、大蚊等。 三、实验用具 双目立体解剖镜、镊子、培养皿、昆虫拔针等 四、实验内容 (一)昆虫体躯段观察。 取蝗虫标本观察,体壁是一个骨化外壳即称外骨骼,体躯明显,分为头,胸,腹三段,用针将前后翅拨 开,观察虫体是否由环节组成,并用手和镊子轻拉头和腹末端,观察节与节如何连接。 1、头部: 着生位置,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口器一组,是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并观察昆虫头壳的 构成及沟(缝)和区的位置。 2、胸部: 位于头的后方,由三节构成分为前胸、中胸、后胸。每胸节腹侧面各着生一对足。在中、后胸背侧面各 着生一对翅。所以胸部是运动中心。 3、腹部 腹部一般由9~12节组成。但因种类不同,节数也有很大的变化。腹部各节是由背板,腹板和柔软的侧 膜构成。1~8节的两侧各具一对气门,腹末端有一对尾须,在8~9节上有产卵器和交配器(9节上)。 (二)昆虫头式观察 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和所指的方向分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垂直,近乎成直角,这样的头式成为下口式。具有这 种头式的多为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蟋蟀、鳞翅目的幼虫等。 2、前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的前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几乎平行或呈钝角,多为捕食性昆虫。如虎甲、步行 虫等。 3、后口式:
口器伸向后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贴在身体腹面,多为刺吸式口器。如蝉、蝽、蚜虫等。(三)昆虫触角的观察1、触角的构造触角基本构造称为“触角共分三:柄,梗又加鞭”。第一节通常短而粗称柄节,由膜质在触角窝与头壳相连。第二节较细小称梗节、其余各节均称鞭节,常分为若干亚节,且变化大,是识别害虫种类和雌雄依据。2、触角的类型(1)丝状又称线状:除柄节和鞭节较粗外,触角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并逐渐向端部缩小,如蝗虫。(2)锯齿状:鞭节呈三角形向一边突出,形似锯子(如头虫)。(3)球杆状义称棒状:鞭节的基部和中部大多数鞭小节细长如丝,近顶端数个鞭小节先是逐渐膨大:然后逐渐缩小,全形象一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4)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延展成片状,形似鱼鳃,如金龟子。(5)梳齿状:触角除基部1~2节外,其余各节均向一侧突出很长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6)双栉齿状或羽毛状:鞭节各节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如毒蛾雄虫。(7)环毛状:除柄节和梗节外,鞭节的各鞭小节均环生一圈细毛,并且愈接近基部愈长,如蚊科和摇蚊科的雄虫触角。(8)具芒状:触角短而粗,一般只有3节,第三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根刚毛状构造,如蝇类的触角。(9)膝状或肘状: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各节与柄节形成膝状弯曲。组成鞭节的各鞭小节的大小、形状几乎相等。如蜜蜂、象甲的触角。(10)锤状:与棒状触角相似,端部数节突然变大,末端平截,形状似钉锤。(11)刚毛状:触角短小;除基部1~2节较大外,其余各节纤细似刚毛,如蜻蜓、叶蝉、飞虱等的触角。(12)念珠状:柄节较大,梗节较小,各鞭小节近球形,大小几乎相等,似串珠,如白蚁的触角。(四)昆虫的眼取一头蝗虫,观察其单跟和复眼的形状及位置。(五)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及演变类型1、口器的基本构造(以蝗虫为例进行解剖观察)取蝗虫一头,以左手姆指和食指捏住其胸部作头部正面观(即把蝗虫头向着自已),观察口器着生位置口器各部分位置及活动方向。(1)上唇:位于口器前方,头部前方唇基下缘一块可以活动的垂片,用镊子夹住上唇向上前方翻起,可见其内侧近基部中央密生深褐色细毛的即称之为内唇。(2)上颚:用镊子夹住基部,把上唇拨下来,可见左右各有一个坚硬块状结构;连接在头壳侧面下缘即上颚,小心将它取下,可见它的基部有一较宽的粗糙面,似磨盘状,称磨区。在端部则为齿状的切区,(3)下额:拨去上额后,在其后方两侧可见到略成带状的结构,就是下。小心取下,作腹面观察。下颚的基部由近似三角形的轴节和近似四边形的茎节与头部相连接,在茎节的外下方有一个分成五节的下额须,再观察茎节的未端有二个叶状的构造,在内面的叫内额片,它的未端黑色,并有几个坚硬的齿状构
口器伸向后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贴在身体腹面,多为刺吸式口器。如蝉、 蝽、蚜虫等。 (三) 昆虫触角的观察 1、触角的构造 触角基本构造称为“触角共分三:柄,梗又加鞭”。 第一节通常短而粗称柄节,由膜质在触角窝与头 壳相连。第二节较细小称梗节、其余各节均称鞭节,常分为若干亚节,且变化大,是识别害虫种类和雌雄依 据。 2、触角的类型 (1) 丝状又称线状:除柄节和鞭节较粗外,触角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并逐渐向端部缩小,如蝗虫。 (2)锯齿状:鞭节呈三角形向一边突出,形似锯子(如叩头虫)。 (3)球杆状又称棒状:鞭节的基部和中部大多数鞭小节细长如丝,近顶端数个鞭小节先是逐渐膨大, 然后逐渐缩小,全形象一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4)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延展成片状,形似鱼鳃,如金龟子。 (5)梳齿状:触角除基部1~2节外,其余各节均向一侧突出很长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 (6)双栉齿状或羽毛状:鞭节各节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如毒蛾雄虫。 (7) 环毛状:除柄节和梗节外,鞭节的各鞭小节均环生一圈细毛,并且愈接近基部愈长,如蚊科和摇蚊 科的雄虫触角。 (8) 具芒状:触角短而粗,一般只有3节,第三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根刚毛状构造,如蝇类的触角。 (9)膝状或肘状: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各节与柄节形成膝状弯曲。组成鞭节的各鞭小节的大小、 形状几乎相等。如蜜蜂、象甲的触角。 (10) 锤状:与棒状触角相似,端部数节突然变大,末端平截,形状似钉锤。 (11) 刚毛状:触角短小;除基部1~2节较大外,其余各节纤细似刚毛,如蜻蜓、叶蝉、飞虱等的触角。 (12) 念珠状:柄节较大,梗节较小,各鞭小节近球形,大小几乎相等,似串珠,如白蚁的触角。 (四) 昆虫的眼 取一头蝗虫,观察其单跟和复眼的形状及位置。 (五)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及演变类型 1、口器的基本构造(以蝗虫为例进行解剖观察) 取蝗虫一头,以左手姆指和食指捏住其胸部作头部正面观(即把蝗虫头向着自己),观察口器着生位置, 口器各部分位置及活动方向。 (1)上唇:位于口器前方,头部前方唇基下缘一块可以活动的垂片,用镊子夹住上唇向上前方翻起,可 见其内侧近基部中央密生深褐色细毛的即称之为内唇。 (2)上颚:用镊子夹住基部,把上唇拨下来,可见左右各有一个坚硬块状结构;连接在头壳侧面下缘即 上颚,小心将它取下,可见它的基部有一较宽的粗糙面,似磨盘状,称磨区。在端部则为齿状的切区。 (3)下颚:拔去上颚后,在其后方两侧可见到略成带状的结构,就是下颚。小心取下,作腹面观察。 下颚的基部由近似三角形的轴节和近似四边形的茎节与头部相连接,在茎节的外下方有一个分成五节的 下颚须,再观察茎节的末端有二个叶状的构造,在内面的叫内额片,它的末端黑色,并有几个坚硬的齿状构
造,在外面有一匙状构造。(4)下唇:位于口器底部,为一片状分节构造,基部成马鞍形,下面近半圆形,由后额、前额、侧唇舌、中唇舌、下唇须(三节)组成。(5)舌:位于口器的中央,是一个束状突出物,舌壁上有许多毛,其后侧为睡腺。2、口器的演变类型(1)锉吸式口器:观察蓟马的口器,这种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变形,是蓟马特有的口器,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具有一个短小的喙,喙内藏有舌和口针,但口针数为3,其右上颚退化或消失,所以不对称的上颚是这类昆虫口器的特点。食管同样由两下颚相互嵌合而成,但睡管是由舌和下唇围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再用喙管吸食。(2)刺吸式口器:取蝽象或蝉观察,可见口器为一管状构造。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的主要不同点是:①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上颚外口针,下颚外口针)两通道(睡液分泌,汁液吸收):②下唇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③口腔和咽部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食窦):④上唇退化成一个小片,盖于喙管基部的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3)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主要特征是:上颚和上唇退化,下唇片状,成三角形小区,但有一对三节的须,喙管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凑合而成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管状物,以吸收花蜜等物。取一只蝶或蛾,可看到发达的喙。将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酒精。用针压平,可见喙分两瓣。这就是由下颚的外颚叶延伸而成。(4)鳞翅目幼虫的口器也属于咀嚼式口器取地老虎幼虫一头,可见唇基成三角形,侵占了额的位置,而颚变成为“人”字形极狭的区域,在唇肌下方可见一对黑色的具齿的强大结构,这是发达的上颚。但下颚和下唇和舌合成一个复合体,复合体的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颚和舌,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四、作业:1、绘蝗虫口器图,并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口器有何特点?2、绘蜜蜂触角图
造,在外面有一匙状构造。 (4)下唇:位于口器底部,为一片状分节构造,基部成马鞍形,下面近半圆形,由后额、前额、侧唇 舌、中唇舌、下唇须(三节)组成。 (5)舌:位于口器的中央,是一个束状突出物,舌壁上有许多毛,其后侧为唾腺。 2、口器的演变类型 (1) 锉吸式口器: 观察蓟马的口器,这种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变形,是蓟马特有的口器,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具有一个 短小的喙,喙内藏有舌和口针,但口针数为3,其右上颚退化或消失,所以不对称的上颚是这类昆虫口器的 特点。食管同样由两下颚相互嵌合而成,但唾管是由舌和下唇围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 再用喙管吸食。 (2) 刺吸式口器: 取蝽象或蝉观察,可见口器为一管状构造。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的主要不同点是: ①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上颚外口针,下颚外口针)两通道(唾液分泌,汁液吸收); ②下唇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 ③口腔和咽部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食窦); ④上唇退化成一个小片,盖于喙管基部的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主要特征是:上颚和上唇退化,下唇片状,成三角形小区,但有一对三节的须,喙管由左、 右下颚的外颚叶凑合而成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管状物,以吸收花蜜等物。取一只蝶或蛾,可看到发达的喙。 将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酒精。用针压平,可见喙分两瓣。这就是由下颚的外颚叶延伸而成。 (4)鳞翅目幼虫的口器也属于咀嚼式口器 取地老虎幼虫一头,可见唇基成三角形,侵占了额的位置,而颚变成为“人”字形极狭的区域,在唇肌 下方可见一对黑色的具齿的强大结构,这是发达的上颚。但下颚和下唇和舌合成一个复合体,复合体的两侧 为下颚,中央为下颚和舌,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 四、作 业: 1、绘蝗虫口器图,并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口器有何特点? 2、绘蜜蜂触角图
实验二昆虫胸、腹部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昆虫胸、腹部的构造2、掌握昆虫胸部足和翅的构造及类型;3、了解昆虫腹部外生殖器、尾须的着生位置及形状。二、实验材料和用具:1、实验材料:蝗虫、蛾类、蝶类、石蛾、金龟甲、家蝇、大蚊、蝽类、蓟马、、螳螂、步行虫等。2、实验用具:剪刀、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载玻片等。三、实验内容:取蝗虫一头,观察其胸部、腹部各节的构成和联接方式,并观察足和翅的着生位置。(一)观察昆虫足的构造和类型取蝗虫一头,观察3对胸足着生的位置和构造。1、足的构造: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体节侧面具有的一对管状外长物)它的基本构造包括6部分:(1)基节:连接在侧板下方最基部的一节、粗而短,着生在基节窝内。(2)转节:为足的第二节,多较小,可使足在行走中转变方向。转节多为一节,但蜻蜓、姬蜂等为2节。(3)腿节:常是各节中最长最大的一节,能跳的昆虫后足腿节都很发达。(4)胫节:细长,与腿节相连的关节发达,可使胫节上下活动,其上具成列的刺,端部常有能活动的距。(5)节:胫节下的几个小节,通常1~5个,在分类中我们常提到式,如5~5~5,即指三对足节节数均为5。(6)前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通常包括一对爪和一个中垫。2、足的类型(1)步行足:取步行虫观察,足的各节比较细长,发达程度均匀,适手爬行或疾走,(2)跳跃足:观察蝗虫后足,其腿节特别粗大、发达,适于跳跃。(3)开掘足:观察前足,其特点是胫节膨大具齿,节也具齿,可用来开掘隧道和切断植物的根、茎。(4)携粉足:观察蜜蜂后足,其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5)捕捉足:观察螳螂前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用以捕捉其它昆虫。(6)游泳足:观察龙虱的后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以利于划水。(7)抱握足:观察雄龙虱的前足,胫节特别膨大,并有吸盘状构造
实验二 昆虫胸、腹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昆虫胸、腹部的构造; 2、掌握昆虫胸部足和翅的构造及类型; 3、了解昆虫腹部外生殖器、尾须的着生位置及形状。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实验材料:蝗虫、蛾类、蝶类、石蛾、金龟甲、家蝇、大蚊、蝽类、蓟马、蝼蛄、螳螂、步行虫等。 2、实验用具:剪刀 、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载玻片等。 三、实验内容: 取蝗虫一头,观察其胸部、腹部各节的构成和联接方式,并观察足和翅的着生位置。 (一) 观察昆虫足的构造和类型 取蝗虫一头,观察3对胸足着生的位置和构造。 1、足的构造: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体节侧面具有的一对管状外长物) 它的基本构造包括6部分: (1) 基节:连接在侧板下方最基部的一节、粗而短,着生在基节窝内。 (2) 转节:为足的第二节,多较小,可使足在行走中转变方向。转节多为一节,但蜻蜓、姬蜂等为2节。 (3) 腿节:常是各节中最长最大的一节,能跳的昆虫后足腿节都很发达。 (4) 胫节:细长,与腿节相连的关节发达,可使胫节上下活动,其上具成列的刺,端部常有能活动的距。 (5) 跗节:胫节下的几个小节,通常1~5个,在分类中我们常提到跗式,如5~5~5,即指三对足跗节 节数均为5。 (6)前跗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通常包括一对爪和一个中垫。 2、足的类型 (1)步行足:取步行虫观察,足的各节比较细长,发达程度均匀,适于爬行或疾走。 (2)跳跃足:观察蝗虫后足,其腿节特别粗大、发达,适于跳跃。 (3)开掘足:观察蝼蛄前足,其特点是胫节膨大具齿, 跗节也具齿,可用来开掘隧道和切断植物的根、 茎。 (4)携粉足:观察蜜蜂后足,其胫节宽扁, 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 (5)捕捉足:观察螳螂前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用以捕捉其 它昆虫。 (6)游泳足:观察龙虱的后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以利于划水。 (7)抱握足:观察雄龙虱的前足,胫节特别膨大,并有吸盘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