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也常常用于复指。 例:“我今天说的话,大家一定要听清楚”。 “你们大家都来评评理”。 (2)指示代词 用来指代人的和事物,“这”为近指,“那”为远指。 “这”“那”主要起指示代替的作用。 “这桌子是木头的”。 那花儿干得正艳”。 “这可是绝好的机会”。 那可是绝好的机会”。 那不是你能预料的”。 “这”、“那”对举用,指代众多的人或事物。(虚指) 例:“这也是,那也不是,你到底要怎样”。 每、各、某、另外” 每 “每人发一本书”。侧重于个体的相同面 各 “各人的东西各人管”。侧重于不同一面 某”一—“假如某人犯在罪,一定会严惩”不定指 另外,另—一“除了你们,另外的人上哪儿去了”,旁指,指所说范围之外。 (3)疑问代词 有疑而问一一询问“你在说什么?” 无疑而问一一反问“你又怎么样?” 设问“这是谁呢?小薇吧。” 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不表疑问: 一是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 例:这么难谁会做呀!(谁=任何人) 她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命苦(什么=任何方面) 放假期间我哪儿都不想去(哪儿=任何地方) 爱怎么就怎么着。(怎么=用任何方式) 二是虚指。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 例:别管是谁给的,你拿着用就是了 在哪儿不都是玩儿
“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也常常用于复指。 例:“我今天说的话,大家一定要听清楚”。 “你们大家都来评评理”。 (2)指示代词 用来指代人的和事物,“这”为近指,“那”为远指。 “这”“那”主要起指示代替的作用。 “这桌子是木头的”。 “那花儿干得正艳”。 “这可是绝好的机会”。 “那可是绝好的机会”。 “那不是你能预料的”。 “这”、“那”对举用,指代众多的人或事物。(虚指) 例:“这也是,那也不是,你到底要怎样”。 “每、各、某、另外” “每”——“每人发一本书”。侧重于个体的相同面 “各”——“各人的东西各人管”。侧重于不同一面。 “某”——“假如某人犯在罪,一定会严惩”不定指 另外,另——“除了你们,另外的人上哪儿去了”,旁指,指所说范围之外。 (3)疑问代词 有疑而问——询问“你在说什么?” 无疑而问——反问“你又怎么样?” 设问“这是谁呢?小薇吧。” 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不表疑问: 一是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 例:这么难谁会做呀!(谁=任何人) 她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命苦(什么=任何方面) 放假期间我哪儿都不想去(哪儿=任何地方) 爱怎么就怎么着。(怎么=用任何方式) 二是虚指。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 例:别管是谁给的,你拿着用就是了。 在哪儿不都是玩儿
在转述别人说的话时,可以用来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这时代词也可以 重叠着用。 例:听人说,谁谁谁挪用了公家的钱。 有人说,那个谁谁谁又偷税、逃税了。 什么”也可以用来表示列举未尽之意,或者后面加上“的”。 例:我买了一大堆苹果、梨、菠萝什么的。 你们没有理由请假,什么病了、家里有事儿、有人找,全是不充分的理由。 (七)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又叫“角声词”。 拟声词单纯描摹声音,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效果,具有修辞作用,使语言具体、 形象,给人以如临其境的实感 如:哐、叮当、嘀嗒、哗啦、呼呼、轰隆隆、劈里啪啦、叽叽喳喳、沙沙 拟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做状语最常见, 有时要加“地”,有时后加“一声”, 例:北风[呼呼]叫,大雪纷纷飘。 河水[哗哗]地流着。 雨[哗啦啦]地下着。 他一碰,桌上的杯子[叭嗒]一声摔碎了。 她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唏”了一声。(第二谓语) 雨一直嘀嘀嗒嗒,下了一整天。(谓语中心) 哗一声,一盆水泼了下来。(独立语) 我喜欢听“叮铃,叮铃”的风铃声。(定语) 他早已回来睡得呼呼的了。(补语) 哐啷!原来是玻璃破了。(句子) 拟声词与形容词的区别:能作独立语,不受程度副词和不定副词修饰。 八)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 例:“唉、啊、哼、哦、哎呀、哎哟、喂、嗯、哈、呸” 语法特征:①叹词独立性很强,一般不参加句子结构,常用做感叹语(独立成分),或单 用为句子(感叹句)。感叹语放在句子前面,有时也插入句子中间。例如: 感叹语:“喂,你在听我说吗?
在转述别人说的话时,可以用来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这时代词也可以 重叠着用。 例:听人说,谁谁谁挪用了公家的钱。 有人说,那个谁谁谁又偷税、逃税了。 “什么”也可以用来表示列举未尽之意,或者后面加上“的”。 例:我买了一大堆苹果、梨、菠萝什么的。 你们没有理由请假,什么病了、家里有事儿、有人找,全是不充分的理由。 (七)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又叫“角声词”。 拟声词单纯描摹声音,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效果,具有修辞作用,使语言具体、 形象,给人以如临其境的实感。 如:哐、叮当、嘀嗒、哗啦、呼呼、轰隆隆、劈里啪啦、叽叽喳喳、沙沙。 拟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做状语最常见, 有时要加“地”,有时后加“一声”, 例:北风[呼呼]叫,大雪纷纷飘。 河水[哗哗]地流着。 雨[哗啦啦]地下着。 他一碰,桌上的杯子[叭嗒]一声摔碎了。 她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唏”了一声。(第二谓语) 雨一直嘀嘀嗒嗒,下了一整天。(谓语中心) 哗一声,一盆水泼了下来。(独立语) 我喜欢听“叮铃,叮铃”的风铃声。(定语) 他早已回来睡得呼呼的了。(补语) 哐啷!原来是玻璃破了。(句子) 拟声词与形容词的区别:能作独立语,不受程度副词和不定副词修饰。 (八)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 例:“唉、啊、哼、哦、哎呀、哎哟、喂、嗯、哈、呸” 语法特征:①叹词独立性很强,一般不参加句子结构,常用做感叹语(独立成分),或单 用为句子(感叹句)。感叹语放在句子前面,有时也插入句子中间。例如: 感叹语:“喂,你在听我说吗?
“哎呀,我快迟到了。 “谁知老天不长眼呀,娶了个媳妇,哎呀呀,天底下少见!” 感叹句:“你把这东西拿出去,好吗?”“哦”。 “鸡叫了?”“嗯” “哈哈!我真高兴”。 叹词有时也可以用在句子结构里做句子成分。一一实词性 例:“他哼了一声”一一谓语中心 “他喊了一声” “病房里传出他哎哟哎哟哎哟的叫声”一一定语 ②能连用,对举时表示程度加强了,一般情况下,表示声音连续 例:“这样的中国人,呸!这样的中国人,呸呸呸!” 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 ③叹词中的“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现象 例如:“我懂了”,其中的叹词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 啊一—呵 又,有时同一个叹词读不同的语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啊(a)!真好哇!(表示赞叹) 啊(a)!这么快呀!(表示惊讶或不知道) 不要哭了啊(a)!(表示追问 啊(a)!这么回事啊!(表示特别惊讶兼醒悟) 啊(a)!好吧。(表示应诺或知道了) (九)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数词的种类 (1)基数词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基数词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数、概数的短语。 倍数 由基数加“倍”组成。例如:一倍、两倍、十倍、百倍、千倍。 有时也用“百分之×百”的格式。 例:“百分之二百”=“二倍”“百分之三百”=“三倍
“哎呀,我快迟到了。” “谁知老天不长眼呀,娶了个媳妇,哎呀呀,天底下少见!” 感叹句:“你把这东西拿出去,好吗?”“哦”。 “鸡叫了?”“嗯”。 “哈哈!我真高兴”。 叹词有时也可以用在句子结构里做句子成分。——实词性 例:“他哼了一声”——谓语中心 “他喊了一声” “病房里传出他哎哟哎哟哎哟的叫声”——定语 ②能连用,对举时表示程度加强了,一般情况下,表示声音连续。 例:“这样的中国人,呸!这样的中国人,呸呸呸!” “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 ③叹词中的“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现象。 例如:“我懂了”,其中的叹词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 啊——呵 又,有时同一个叹词读不同的语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啊(ā)!真好哇!(表示赞叹) 啊(á)!这么快呀!(表示惊讶或不知道) 不要哭了啊(á)!(表示追问) 啊(ǎ)!这么回事啊!(表示特别惊讶兼醒悟) 啊(à)!好吧。(表示应诺或知道了) (九)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1、数词的种类 (1)基数词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基数词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数、概数的短语。 A、倍数: 由基数加“倍”组成。例如:一倍、两倍、十倍、百倍、千倍。 有时也用“百分之×百”的格式。 例:“百分之二百”=“二倍” “百分之三百”=“三倍
用“×成、×折、×分之×”等固定格式表示。 例:七成=百分之七十十分之七 八五折=百分之八十五 C、概数,有几种表示法。 来、多、把、左右、上下”放在数词后或数量短语的后头 例:二十来岁、五十多人、一百来斤、一千多架飞机、若干条件、斤把肉、人把高、 米六左右、五十上下 相邻两个基数连用 例:一两个、三四斤、七八条 (2)序数词,表示次序前后。 般是在基数前加“第”或“初”组成 例:第一、第二、第十、初一、初五、初十。 数词的语法特征 ①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做句子成分 如:一个、三本、五次等。 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使用,只在文言格式和成语中,数词才 直接修饰名词。 (个)太阳 (顿)打 针一线万水千山 意 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组成专名,中间不用量词。 例:第二车间、第一志愿、第三世界 第二阶段、第四餐厅 ②数量短语通常用做定语和补语、状语。 例:一丝牵挂、拉我一把、一脚踢回去 ③一些数词固定用法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 例:增加(3)、增长(3)、上升(3)、提高(3)一一不包括底数 只指净增数,如: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 从十到一,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分数既可以表数目的增加,也可表示数目的减少
B、分数: 用“×成、×折、×分之×”等固定格式表示。 例:七成=百分之七十 十分之七 八五折=百分之八十五 C、概数,有几种表示法。 “来、多、把、左右、上下”放在数词后或数量短语的后头: 例:二十来岁、五十多人、一百来斤、一千多架飞机、若干条件、斤把肉、人把高、一 米六左右、五十上下。 相邻两个基数连用: 例:一两个、三四斤、七八条。 (2)序数词,表示次序前后。 一般是在基数前加“第”或“初”组成 例:第一、第二、第十、初一、初五、初十。 2、数词的语法特征 ①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做句子成分。 如:一个、三本、五次等。 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使用,只在文言格式和成语中,数词才 直接修饰名词。 一(个)太阳 一(顿)打 一针一线 万水千山 三心二意 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组成专名,中间不用量词。 例:第二车间、第一志愿、第三世界 第二阶段、第四餐厅 ②数量短语通常用做定语和补语、状语。 例:一丝牵挂、拉我一把、一脚踢回去。 ③一些数词固定用法。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 例:增加(3)、增长(3)、上升(3)、提高(3)——不包括底数 只指净增数,如: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 从十到一,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分数既可以表数目的增加,也可表示数目的减少
例:减少(3)、降低(3)一一指差额 从十到一,应该说“减少十分之九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一一指减后的余数 从十到一,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 (十)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又叫单位词 1、量词的分类 ①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专用 度量衡单位:尺、丈、米、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分。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张、匹、块、只、架、枝、艘、辆、幅、 座、句、段、篇、章 集体单位:对、双、副、批、群、帮、班、套、串、打伙 不定单位:些、点 B、借用: 借自名词:头、口、尾、杯、盒、桶 借自动词:挑(一挑水)、捆(一捆柴) ②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次、回、一趟、顿、阵、番、遭、下、遍 、借用 借自名词:笔(画一笔)、口(咬一口)、眼(瞪一眼) 拳(打一拳)、放一枪、砍一刀、敲了一棍子 学习了两个月、走了三年、看了几小时 借自动词:吵一吵,洗一洗,想一想,走一走 、语法特点: ①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或与代词结合成指量短语才可作句子 成分。 一本书”、“一个人”、“三棵树”。 ②部分量词可以重叠,产生“每一”、“全部”的意义,重叠的形式可作句子成分。 例:“球赛场场爆满”(作主语) “件件事情都办得不净利落”(作定语)
例:减少(3)、降低(3)——指差额 从十到一,应该说“减少十分之九”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后的余数 从十到一,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十)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又叫单位词。 1、量词的分类 ①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专用: 度量衡单位:尺、丈、米、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分。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张、匹、块、只、架、枝、艘、辆、幅、 座、句、段、篇、章 集体单位:对、双、副、批、群、帮、班、套、串、打伙 不定单位:些、点 B、借用: 借自名词:头、口、尾、杯、盒、桶 借自动词:挑(一挑水)、捆(一捆柴) ②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次、回、一趟、顿、阵、番、遭、下、遍。 B、借用: 借自名词:笔(画一笔)、口(咬一口)、眼(瞪一眼) 拳(打一拳)、放一枪、砍一刀、敲了一棍子 学习了两个月、走了三年、看了几小时 借自动词:吵一吵,洗一洗,想一想,走一走 2、语法特点: ①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或与代词结合成指量短语才可作句子 成分。 “一本书”、“一个人”、“三棵树”。 ②部分量词可以重叠,产生“每一”、“全部”的意义,重叠的形式可作句子成分。 例:“球赛场场爆满”(作主语) “件件事情都办得不净利落”(作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