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铜、锌副族 Chapter 18 Copper and Zinc famil 下页返回退出
下页 退出 无机化学 第18章 铜、锌副族 Chapter 18 Copper and Zinc family 返回
基本肉容和重点要求 ◆IB和ⅡB族元素通性 ◆IB和ⅡB族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IB和ⅡB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本章重点要求掌握ds区元素的通性、化学性质和重要 化合物 上页下页返回退出
上页 下页 退出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ⅠB和ⅡB族元素通性 ⅠB和ⅡB族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ⅠB和ⅡB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返回 本章重点要求掌握ds区元素的通性、化学性质和重要 化合物
18.1蜩疾元橐 1.1铜族通性 IB族: Cu Ag Au 周期元素价电子结构氧化态 升华热 四 Cu 304s1+1、+2、+3117746340 五Ag 4d105s1|+1、+2、+3134731285 六Au 5d06s1+1、+2、+3134890385 上页下页 退出
上页 下页 退出 18.1 铜族元素 1.1 铜族通性 ⅠB族:Cu Ag Au 周期 元素 价电子结构 氧化态 r I1 升华热 四 Cu 3d 104s 1 +1、+2、+3 117 746 340 五 Ag 4d 105s 1 +1、+2、+3 134 731 285 六 Au 5d 106s 1 +1、+2、+3 134 890 385
18.1蜩疾元橐 铜族与碱金属元素的对比 铜族与碱金属元素性质不同原因在于它们电子构型的不同。铜族元 素次外层比碱金属多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的作用较小,致使 铜族元素的有效核电荷比相应的碱金属元素增大,核对价电子吸引力增强 第一电离能增大,活泼性比碱金属差。 铜族元素能形成+1、+2、+3三种氧化态这是由于铜族元素的(n-1)d 轨道与ns轨道能级差较小。因此,d电子也能参与成键,能形成大于族数 的+2、+3氧化态化合物。它的多变价体现了过渡元素的特性。 铜族元素化学活性远小于碱金属这是由于标准电极电势比碱金属大 且金属活性从Cu→Ag→Au依次降低(与碱金属相反)。∵z显著η, 起主导作用;r也η,但次要,以致离子势η,∴金属性降低 上页下页 退出
上页 下页 退出 铜族与碱金属元素的对比: ➢ 铜族与碱金属元素性质不同 原因在于它们电子构型的不同。铜族元 素次外层比碱金属多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的作用较小,致使 铜族元素的有效核电荷比相应的碱金属元素增大,核对价电子吸引力增强, 第一电离能增大,活泼性比碱金属差。 ➢ 铜族元素能形成+1、+2、+3三种氧化态 这是由于铜族元素的(n-1)d 轨道与ns 轨道能级差较小。因此,d电子也能参与成键,能形成大于族数 的+2、+3氧化态化合物。它的多变价体现了过渡元素的特性。 ➢ 铜族元素化学活性远小于碱金属 这是由于标准电极电势比碱金属大。 且金属活性从Cu → Ag →Au 依次降低(与碱金属相反)。∵Z*显著↗, 起主导作用;r也↗,但次要,以致离子势↗, ∴金属性降低 18.1 铜族元素
18.1蜩疾元橐 1.2铜族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色泽:铜银金 紫红色白色黄色 硬度:Cu、Ag、Au很柔软,有极好的延展性及可塑性,Au尤其 如此。1g金可以辗压成只有230个原子厚的约1m2的薄片,拉成直径仅 20μm长达165m的金线 并且它们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居第 位,铜次之。大量的铜应用于电气及冶金工业,电工器材的制造几乎用 去一半以上的铜。铜易与其它金属形成合金,铜合金,如青铜(80%Cu、 15%Sn、5%Z)质坚硬,易铸;黄铜(60%Cu、40%Zm)广泛用作仪 器零件;白铜(50~70%Cu、18~20%Ni、13~15%Z)用作刀具等。 上页下页 退出
上页 下页 退出 1.2 铜族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 色泽: 铜 银 金 紫红色 白色 黄色 硬度: Cu、Ag、Au很柔软,有极好的延展性及可塑性,Au尤其 如此。1g金可以辗压成只有230个原子厚的约1m2的薄片,拉成直径仅 20μm长达165m的金线 并且它们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居第一 位,铜次之。大量的铜应用于电气及冶金工业,电工器材的制造几乎用 去一半以上的铜。铜易与其它金属形成合金,铜合金,如青铜(80%Cu、 15%Sn、5%Zn)质坚硬,易铸;黄铜(60%Cu、40%Zn)广泛用作仪 器零件;白铜(50~70%Cu、18~20%Ni、13~15%Zn)用作刀具等。 18.1 铜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