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 温馨提示: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区 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 第5页至第12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第|卷 得分 (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下面每小题给出 评卷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答案标号填在下 1011 答案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震悚(sh”) 进溅(bn^) 服侍(sh)锲而不舍(q①E) B.拯救(hn^)惧惮(d,n) 迟钝(t'n)仙露琼浆( qiz ng C.嗥鸣(h,o) 校对(xi,o) 矜持(q‰n)忧心仲仲( ch ng) D.修葺(q) 哀悼(d,o) 挚痛(zh①E)语无伦次(In)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 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 中国人 民同法国人民—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 圣母院一定能顺利 再现辉煌。 文明宝藏修复 B.文化宝藏恢复 C.文明瑰宝修复 D.文化瑰宝恢复
天津市部分区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 温馨提示: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区, 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 1 页至第 4 页,第Ⅱ卷为 第 5 页至第 12 页。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2 分)下面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答案标号填在下 面表里。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 案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震悚.(sh”) 迸.溅(bˆn^) 服侍.(shŒ) 锲.而不舍(qŒ) B.拯.救(zh‡n^) 惧惮.(d„n) 迟钝.(t’n) 仙露琼.浆(qiŽng) C.嗥.鸣(h‚o) 校.对(xi„o) 矜.持(q‰n) 忧心忡.忡(ch•ng) D.修葺.(qŒ) 哀悼.(d„o) 挚.痛(zhŒ) 语无伦.次(l’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 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 。中国人 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 圣母院一定能顺利 、再现辉煌。 A.文明 宝藏 修复[中&国教育@出^~%版网] B.文化 宝藏 恢复 C.文明 瑰宝 修复 D.文化 瑰宝 恢复 得 分 评卷人
3.下面是某同学在电话中对朋友说的一段话,选出没有语病的句子 ①你马上立即给我校文学社刊写篇槁子吧!②同时,还要请你发挥同学积极投稿。③ 来稿文体不限提倡创新,以不少于600字左右为宜。④文章写好后务必交到校刊编辑部。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口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 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 就了贞观之治口;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口,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 基石 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写农家在丰年里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写自己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C.颈联写农人庆贺“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民风让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表现了作者对古风犹存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伟大的悲剧》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杄,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 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 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干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 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 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 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
3.下面是某同学在电话中对朋友说的一段话,选出没有..语病的句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你马上立即给我校文学社刊写篇稿子吧!②同时,还要请你发挥同学积极投稿。③ 来稿文体不限,提倡创新,以不少于 600 字左右为宜。④文章写好后务必交到校刊编辑部。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 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 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 基石。[w*ww.z@%z~step.c^om] A.; “” 《》 B.; 《》 “” C.。 《》 “” D.。 “” 《》 5.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写农家在丰年里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写自己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C.颈联写农人庆贺“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民风让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表现了作者对古风犹存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伟大的悲剧》的节选文字,回答 6~8 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 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 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 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 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 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
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干辛万苦显得 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干辛万苦,无尽的痛 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 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 这天晩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 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 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 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 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 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 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 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 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 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 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科特探险队第二个到达了南极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B.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C.阿蒙森在南极点留下帐篷、国旗和信件,并要求斯科特为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做证 D.斯科特并未接受为挪威探险队做证的任务,因为对他来讲这是冷酷无情的职责。 7.对文中画线句“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B.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 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 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 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 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 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 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 月 18 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 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 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 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 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 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 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 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 绩做证,而这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斯科特探险队第二个到达了南极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B.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C.阿蒙森在南极点留下帐篷、国旗和信件,并要求斯科特为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做证。 D.斯科特并未接受为挪威探险队做证的任务,因为对他来讲这是冷酷无情的职责。 7.对文中画线句“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B.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C.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D.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8.对选文结尾加点部分“这一事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曾经到达过南极点的人 B.“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C.“这一事业”指的是把阿蒙森留下的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D.“这一事业”指的是在世界面前为别人完成的业绩做证。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回答9~11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竞:竟然 C.转转不已 :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10.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11.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D.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8.对选文结尾加点部分“这一事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曾经到达过南极点的人。 B.“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C.“这一事业”指的是把阿蒙森留下的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D.“这一事业”指的是在世界面前为别人完成的业绩做证。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回答 9~11 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竟:竟然 C.转转不已. 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10.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11.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第‖卷 得分 、(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 评卷人 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3)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5)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6)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展开联想,以“ ”两句诗,借“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得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评卷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ρ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 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 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为魏郡太守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未 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第Ⅱ卷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每空 1 分,共 8 分) 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5)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展开联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借“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3~15 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 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 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 分) (1)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________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