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加索的话与前文引用的康德的话很相近,为什么不 放在前面? 引用毕加索的话是要证明“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 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这一处论述,与前 文遥相呼应,揭示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等等劳碌一生的人的 心理动机。他们之所以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的意义,他们之所 以以苦为乐,乃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希望,他们在不断的追求 中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作者之所以从追忆、把握、憧憬的角 度论述“人是什么”,就是要进一步从心理上,从思想动机上 揭示人的本质 2.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 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 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 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 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3.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 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 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 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4.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 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 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 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 把握现时
g5 11.毕加索的话与前文引用的康德的话很相近,为什么不 放在前面? 引用毕加索的话是要证明“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 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这一处论述,与前 文遥相呼应,揭示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等等劳碌一生的人的 心理动机。他们之所以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的意义,他们之所 以以苦为乐,乃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希望,他们在不断的追求 中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作者之所以从追忆、把握、憧憬的角 度论述“人是什么”,就是要进一步从心理上,从思想动机上 揭示人的本质。 12.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 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 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 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 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3.作者把现时看成 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 0,是为了 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 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 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4.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 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 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 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 把握现时
15.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 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 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6.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 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 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 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 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 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 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 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解题指导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 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 言填写下表。 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 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 意提取要点。 爱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 因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 已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 的光彩。 生命是短暂的 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 义色彩。 德戌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 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g5 15.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 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 0,即使怀有 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6.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 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 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 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 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 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 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 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解题指导 一、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 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 言填写下表。 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 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 意提取要点。 回答 评论 爱 因 斯 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 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 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 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 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 日月。 雨 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 义色彩。 歌 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 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 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 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 生无所息。 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 奋力拼搏。 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 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 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 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 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 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 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 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 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 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 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我们该怎样不断创造美好的未来,献身于振兴中华民 族的伟大事业?课文中有不少格言式的精辟议论,请从追忆往 事、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三个方面摘抄下来,然后联系自己和 周围同学,深入思考,写下心得体会,全班或分组进行一次交
g5 一生。 康 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 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 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 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 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 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 奋力拼搏。 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 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 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 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 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 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 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 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 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 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 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我们该怎样不断创造美好的未来,献身于振兴中华民 族的伟大事业?课文中有不少格言式的精辟议论,请从追忆往 事、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三个方面摘抄下来,然后联系自己和 周围同学,深入思考,写下心得体会,全班或分组进行一次交 流
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 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 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 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 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 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 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 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 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 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 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 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 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 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 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 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 的地好
g5 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 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 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 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 慰藉和快乐。 •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 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 的信心和勇气。 •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 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 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 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 “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 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 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 18 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 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 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 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 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 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 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 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 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 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 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 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 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 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 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 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教学建议 注意前后两个部分的联系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 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 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 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 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 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 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 回答这个问题的
g5 •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 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 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 亮了的晨光。 •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 为必要的前提。 •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 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 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 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 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 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 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教学建议 一、注意前后两个部分的联系。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 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 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 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 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 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 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 回答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