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明确阅读目的,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能否质疑思辨,关键看你的阅读目的是低还是高。不求甚 解,那就什么疑问也没有,有也含糊过去了。旨在透彻理解, 疑问就出来了,会发现这里有疑问,那里也有疑问。阅读的目 的如果定在探求真理上面,那么,就能进一步在思想观点的真 理性上质疑思辨。研读之初,应该在导语中讲一讲阅读目的与 质疑思辨的关系。 、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情感态度价值 观上引导。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 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 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 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 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 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 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 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 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 《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年版)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范鹏)
g5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二、明确阅读目的,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能否质疑思辨,关键看你的阅读目的是低还是高。不求甚 解,那就什么疑问也没有,有也含糊过去了。旨在透彻理解, 疑问就出来了,会发现这里有疑问,那里也有疑问。阅读的目 的如果定在探求真理上面,那么,就能进一步在思想观点的真 理性上质疑思辨。研读之初,应该在导语中讲一讲阅读目的与 质疑思辨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情感态度价值 观上引导。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 年赴美 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 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 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 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 年 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 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 年代初出 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 “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 年代写《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 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 《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范鹏)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 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 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 最高学府一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 间教室;我和我的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 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 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带 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 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 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 带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 患目疾,常带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夭空中的两颗 灿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同行的敬仰。 这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境界说课程的学生郑敏的 段回忆。那给这些学子带来精神的升华和无穷的享受的境界 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 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 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却给 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境”的说法,是指 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 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 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 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 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 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 人生晢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 态
g5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 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 平房,时间约在 1942 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 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 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 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 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带 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 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 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 带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 患目疾,常带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 灿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同行的敬仰。 这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境界说课程的学生郑敏的 一段回忆。那给这些学子带来精神的升华和无穷的享受的境界 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 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 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却给 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境”的说法,是指 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 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 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 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 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 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 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 态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 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 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 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 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 是人之性,能觉解者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 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 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 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 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 生才有意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 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理解,这种理解有程度深浅之别。 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即愈有意义。 为什么会如此?冯友兰解释道: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一个事 物的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你了解不了解,它 都是那个样子;意义却不同,它不是本来就有的,不完全是客 观的,而是随着人对事物的了解才有的,是在人与事物的关系 中发生的,因而,是主观的 在确定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各人对人生的不同的了解这个 前提之后,冯友兰指出,人的了解可有最低程度的了解、一般 的了解、深的了解(胜解)和最深的了解(殊胜解)几个层次, 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徳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 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 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 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 一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
g5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 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 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 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 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 是人之性,能觉解者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 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 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 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 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 生才有意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 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理解,这种理解有程度深浅之别。 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即愈有意义。 为什么会如此?冯友兰解释道: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一个事 物的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你了解不了解,它 都是那个样子;意义却不同,它不是本来就有的,不完全是客 观的,而是随着人对事物的了解才有的,是在人与事物的关系 中发生的,因而,是主观的。 在确定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各人对人生的不同的了解这个 前提之后,冯友兰指出,人的了解可有最低程度的了解、一般 的了解、深的了解(胜解)和最深的了解(殊胜解)几个层次, 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 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 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 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 ─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
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 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 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 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 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 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 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 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 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 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 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 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 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 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 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 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 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 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 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 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冯友兰却 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这正是他脱离 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 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 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
g5 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 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 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 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 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 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 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 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 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 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 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 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 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 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 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 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 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 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 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 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冯友兰却 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这正是他脱离 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 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 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
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 之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 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 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 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 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 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 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 的本质是为己。 冯友兰认为,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之中,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心态各异,所干 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 是,无论是求名的,还是逐利的,或者是求名利双收、以成就 我一番事业的,他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共同的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 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 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 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 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 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 历史必然性、规律性和恶的进步作用,但他却没有于此方面着 想,而是在人心中寻找人生追求的动因,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冯友兰从纯主观动机论的立场,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生目 的与手段的关系。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功利境界的人的人生 目的是为己或为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取”字。但是,为实 现这一目的,有时必须用“予”这种手段。有的人就是专靠“欲 将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有的人则“主 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 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为更利己 之手段。如此等等,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都是功利 境界
g5 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 之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 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 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 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 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 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 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 的本质是为己。 冯友兰认为,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之中,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心态各异,所干 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 是,无论是求名的,还是逐利的,或者是求名利双收、以成就 我一番事业的,他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共同的。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 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 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 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 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 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 历史必然性、规律性和恶的进步作用,但他却没有于此方面着 想,而是在人心中寻找人生追求的动因,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冯友兰从纯主观动机论的立场,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生目 的与手段的关系。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功利境界的人的人生 目的是为己或为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取”字。但是,为实 现这一目的,有时必须用“予”这种手段。有的人就是专靠“欲 将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有的人则“主 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 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为更利己 之手段。如此等等,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都是功利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