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并非缺少目标,而是缺乏踏实。古时,陈蕃独居,屋舍庭院杂乱不堪。父亲的朋友来访, 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有鸿鹄 之志,但最后却无法实现。这不印证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语吗?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姑娘在 做保姆的同时,自学英文,苦练普通话,凭自考文凭当了老师。陈蕃不乏远志,却没有踏实的行动 姑娘志不在高,却用踏实的脚步经营了她美好的人生 梦想者并非没有行动,而是行动不切实际。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满,幻想通 过宣传与教育来建立以“法郎吉”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相似。在这个组织里, 人们衣食无忧,无需艰辛生活,社员的劳动报酬都由组织支付,而它却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最后由 于资金不足,倒闭了。傅立叶的梦想成了空想。王猛,晋朝人,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司徒等要职。 他根据当时朝廷尸素不理,征税繁重等现状,采取流放、拔幽滞等措施使国家兵强马壮,垂及升平 傅立叶的“法郎吉”固然美好,但他忽略了实际,使得美梦成空:而王猛则因地制宜,最终成功地 让国家繁荣昌盛。走向理想要步步为营。 平庸者并非缺乏追求的脚步,而是脚步虚浮。有一些人无常志却常立志。今天一个志愿明天一 个理想,干了一行换一行,无常心。香港把默默无闻、常年做配角的演员叫甘草演员,曾拿过两届 TVB视帝的黎耀祥就做了二十年的甘草演员。在这样漫长的二十年间,他从不抱怨,踏实演好小角 色,终等来了那个成就他的“柴九”。假如他拒绝演小角色,那是否还有他今天的大紫大红呢?人 生总有不如意的事,要学会不嫌弃,要踏实走好每一步。 你是否还在幻想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华丽变身?人不能总生活在梦境中,人生正如打地基,不 块一块砖打上去,何来不动摇的避风港?走过荆棘,爬过高山,渡过河流,脚踏实地,人生终将迎 来曙光。 不要在乎周遭对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对周遭做了什么,踏踏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漫漫长路,踏实走好每一步 专题 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 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 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 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 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 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 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
懒惰并非缺少目标,而是缺乏踏实。古时,陈蕃独居,屋舍庭院杂乱不堪。父亲的朋友来访, 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有鸿鹄 之志,但最后却无法实现。这不印证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语吗?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姑娘在 做保姆的同时,自学英文,苦练普通话,凭自考文凭当了老师。陈蕃不乏远志,却没有踏实的行动; 姑娘志不在高,却用踏实的脚步经营了她美好的人生。 梦想者并非没有行动,而是行动不切实际。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满,幻想通 过宣传与教育来建立以“法郎吉”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相似。在这个组织里, 人们衣食无忧,无需艰辛生活,社员的劳动报酬都由组织支付,而它却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最后由 于资金不足,倒闭了。傅立叶的梦想成了空想。王猛,晋朝人,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司徒等要职。 他根据当时朝廷尸素不理,征税繁重等现状,采取流放、拔幽滞等措施使国家兵强马壮,垂及升平。 傅立叶的“法郎吉”固然美好,但他忽略了实际,使得美梦成空;而王猛则因地制宜,最终成功地 让国家繁荣昌盛。走向理想要步步为营。 平庸者并非缺乏追求的脚步,而是脚步虚浮。有一些人无常志却常立志。今天一个志愿明天一 个理想,干了一行换一行,无常心。香港把默默无闻、常年做配角的演员叫甘草演员,曾拿过两届 TVB 视帝的黎耀祥就做了二十年的甘草演员。在这样漫长的二十年间,他从不抱怨,踏实演好小角 色,终等来了那个成就他的“柴九”。假如他拒绝演小角色,那是否还有他今天的大紫大红呢?人 生总有不如意的事,要学会不嫌弃,要踏实走好每一步。 你是否还在幻想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华丽变身?人不能总生活在梦境中,人生正如打地基,不一 块一块砖打上去,何来不动摇的避风港?走过荆棘,爬过高山,渡过河流,脚踏实地,人生终将迎 来曙光。 不要在乎周遭对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对周遭做了什么,踏踏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漫漫长路,踏实走好每一步。 专 题 三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 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 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 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 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 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 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
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 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 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 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 外 读书要“虛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 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 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 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 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 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 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 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 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 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 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 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 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岀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 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 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 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 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 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 是( )3分
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 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 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 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 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 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 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 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 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 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 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 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 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 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 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 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 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 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 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 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 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 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 是( )3 分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 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 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 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 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 “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 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 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 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1、C3分 对应的原文“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选项“达 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混淆逻辑范围。 2、C3分 A“这是 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选项由于所有读 书,以偏概全: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不 是朱熹的观点,张冠李戴: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A3分“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 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选项曲解文意 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24分)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 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 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 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 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 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 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 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 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 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土卒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 力,也越来越快,从 “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 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 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 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 “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 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 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 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 1、 C 3 分 对应的原文“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选项“达 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混淆逻辑范围。 2、 C 3 分 A“这是 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选项由于所有读 书,以偏概全;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不 是朱熹的观点,张冠李戴;D 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 A 3 分“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 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选项曲解文意。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1 题。(24 分)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 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 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 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 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 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 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 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 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 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岀塞四百里,多所斩获 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 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麋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 /寇果麋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 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 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 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 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 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5分) (2)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5分) 【答案】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先根据句子大意将能断开的 断开,然后再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 矣”等。9.A 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 多个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 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 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 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 /寇果麇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 “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 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 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 也不计 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 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 分)。 (1) 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5 分) (2) 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5 分) 【答案】8、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先根据句子大意将能断开的 断开,然后再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 “之”“芳”“贼”“而”“曰”“矣”等。 9.A 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 多个
“每次出战”不准确,“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所以选C 11.(10分)(1)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 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益” 迁”各1分,大意2分。) (2)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 跑。”(“明日”、“蹶”、“乘”、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 做箭弓,削成箭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 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此 感到惊奇,让他代理队长。数次抵御敌寇有功,应授官职,而他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 养父亲。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 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 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军队奋勇跳跃,敌军骑兵惊退十里 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很多敌人。众人正 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 果然聚集冲来。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越级提拔 为都督佥事。不久,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 三十六年,马芳改任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 数十人,俘获骁勇骑兵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脱下铠甲给他们看,都惊恐地说: 这是马太师!”于是退去。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 堡墙坍塌,众人请求堵上它,马芳不同意。众人又请求登上高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打开城 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人一样 等到天黑,火光冲天,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敌人骑兵窥探的人接连不 断,没人能猜透他要干什么。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 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 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 到他们效死力。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外四百里,斩杀俘获很多敌人,敌寇非常震恐。马芳出身士 兵,十多年后成为大帅,身体受伤几十处,以少击多,没有不大胜的,威名震动边陲,是一时将帅 之首。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被判死罪,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 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后来田世威又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不与 他计较,知道这事的人都称赞马芳。 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800字)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 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 些角落的看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 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10、C “每次出战”不准确,“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所以选 C。 11.(10 分) (1)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 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 “益”、 “去”、“迁”各 1 分,大意 2 分。) (2)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 跑。”(“明日”、“蹶”、“乘”、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 做箭弓,削成箭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 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此 感到惊奇,让他代理队长。数次抵御敌寇有功,应授官职,而他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 养父亲。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 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 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军队奋勇跳跃,敌军骑兵惊退十里。 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很多敌人。众人正 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 果然聚集冲来。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越级提拔 为都督佥事。不久,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 三十六年,马芳改任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 数十人,俘获骁勇骑兵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脱下铠甲给他们看,都惊恐地说: “这是马太师!”于是退去。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 堡墙坍塌,众人请求堵上它,马芳不同意。众人又请求登上高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打开城 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人一样。 等到天黑,火光冲天,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敌人骑兵窥探的人接连不 断,没人能猜透他要干什么。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 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 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 到他们效死力。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外四百里,斩杀俘获很多敌人,敌寇非常震恐。马芳出身士 兵,十多年后成为大帅,身体受伤几十处,以少击多,没有不大胜的,威名震动边陲,是一时将帅 之首。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被判死罪,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 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后来田世威又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不与 他计较,知道这事的人都称赞马芳。 作文。(60 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800 字)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 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 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 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