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1)勒温( 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 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 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4、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表现为: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 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组织行为学的技能 美国密歇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五个等 级,即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组合型、能力型、熟练型和专家型。 1、本本型即就是新手,是指只会按照基本的规则和办事程序做事。 2、本本与情景组合型是指在实践中将基本规则与管理现实结合起来,灵活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 3、能力型是指人们灵活地运用基本的规则去适应和处理遇到的各种新情 况。 4、熟练型是指人们可以本地觉察问题和凭直觉对同类的问题作出反应,仅 仅在不寻常的问题出现时,才有意识地去深思熟虑如何解决问题 5、专家型是指人们能凭直觉对各种各样情况下的问题作出处理,而很少需 要有意识地去深入思考。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査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 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査。问卷 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 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 随意性 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 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表现为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4、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表现为: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 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三、组织行为学的技能 美国密歇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五个等 级,即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组合型、能力型、熟练型和专家型。 1、本本型即就是新手,是指只会按照基本的规则和办事程序做事。 2、本本与情景组合型是指在实践中将基本规则与管理现实结合起来,灵活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 3、能力型是指人们灵活地运用基本的规则去适应和处理遇到的各种新情 况。 4、熟练型是指人们可以本地觉察问题和凭直觉对同类的问题作出反应,仅 仅在不寻常的问题出现时,才有意识地去深思熟虑如何解决问题。 5、专家型是指人们能凭直觉对各种各样情况下的问题作出处理,而很少需 要有意识地去深入思考。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 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 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 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 调查,并能运用数据 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 随意性。 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 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査、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 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硏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 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 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如 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 B=f(P,E)B(行为)P(内部力场)E(外部力场) 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 四、学习的意义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一)儒家思想 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 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 “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孔子的“爱人”体现在:首先,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之爱,而且是超 越了爱亲范围,具有“泛爱”的性质。另外,正因为爱人不仅是爱亲,所以孔子 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纳入了“仁”的德目,体 现了爱人的具体要求 第二,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 忠君,还含有真心诚意待人的意思。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企图通过忠恕之道,实行爱人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 互宽容。第三,孔子所讲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的“乡愿”。他反 对做一个不问是非善恶,只讲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只有真正怀仁的人,才能 做到“能好人、能恶人”。 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子认为,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 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 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本的,而孟子则开始将其展开为仁、义、礼、 智等具体规定,其中更具特色的是关于“仁”、“义”统一的理论,在阐述“仁”、“义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 等手段,对人们的 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 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 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如: 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 B=f(P,E) B(行为) P(内部力场) E(外部力场) 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 四、学习的意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一)儒家思想 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 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 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 “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孔子的“爱人”体现在:首先,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之爱,而且是超 越了爱亲范围,具有“泛爱”的性质。另外,正因为爱人不仅是爱亲,所以孔子 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纳入了“仁”的德目,体 现了爱人的具体要求。 第二,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 忠君,还含有真心诚意待人的意思。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企图通过忠恕之道,实行爱人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 互宽容。第三,孔子所讲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的“乡愿”。他反 对做一个不问是非善恶,只讲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只有真正怀仁的人,才能 做到“能好人、能恶人”。 2、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子认为,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 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 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本的,而孟子则开始将其展开为仁、义、礼、 智等具体规定,其中更具特色的是关于“仁”、“义”统一的理论,在阐述“仁”、“义
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表述了他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看来,心存仁德,行由义路, 是高尚其志的行为,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居仁由义”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 发展,“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心须居而忽失的为善的根本,孟子以“义”来规 定“爱人”的界限。 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制礼义以分之”、“注 错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 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 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圣。 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 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 (二)道家的思想 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 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 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 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上 德若谷”的品质,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 老子主张“报怨以德”;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 2、庄子的观点: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 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 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 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 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 主义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 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 人性是有其思想源头的。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 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思想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理想),甚 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 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这里所说的人性,主要是侧重从自然属性方面表现论述的。他们认为,人
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表述了他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看来,心存仁德,行由义路, 是高尚其志的行为,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居仁由义”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 发展,“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心须居而忽失的为善的根本,孟子以“义”来规 定“爱人”的界限。 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制礼义以分之” 、“注 错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 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 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圣。 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 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 (二)道家的思想 1、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 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 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 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 “上 德若谷”的品质,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 老子主张“报怨以德” ;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 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 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 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 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 主义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 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 人性是有其思想源头的。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 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思想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理想),甚 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 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这里所说的人性,主要是侧重从自然属性方面表现论述的。他们认为,人
有人的尊严,人有人的“自我”。这种自我的重要特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 任何一种外界不良影响都可能或多或少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 伤害时,就有可能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的行为,即使不表现出来,也可能埋藏 在心底里,其结果可能形成情绪不安,工作消极,感到自卑或不合群,甚至导 致有害的行为,这是我们管理干部应 特别注意的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 为ⅹ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 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 要的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对人性的假设: 1、ⅹ理论 Ⅹ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 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 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时间是介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其核心的观点是把 人视为社会人、承认人在金钱、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人性方面的 需求。 行为科学包括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个体 的行为;社会学研究群体的社会行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行为科 学是一个学科群,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分析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的 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把行为科学用在各组织的管理上,就构成 组织行为学
有人的尊严,人有人的“自我”。这种自我的重要特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 任何一种外界不良影响都可能或多或少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 伤害时,就有可能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的行为,即使不表现出来,也可能埋藏 在心底里,其结果可能形成情绪不安,工作消极,感到自卑或不合群,甚至导 致有害的行为,这是我们管理干部应 特别注意的。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 为 X 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 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 要的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 Y 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对人性的假设: 1、x 理论 X 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 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 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时间是介于 X 理论和 Y 理论之间。其核心的观点是把 人视为社会人、承认人在金钱、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人性方面的 需求。 行为科学包括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个体 的行为;社会学研究群体的社会行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行为科 学是一个学科群,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分析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的 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把行为科学用在各组织的管理上,就构成 组织行为学
行为科学理论对人性的认识是 (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 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 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3、Y理论 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该理论于1943年由马斯洛首次提出,该 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自我实现人”,其主要论点如下: 1)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4)人愿意工作,人愿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 工作、对他人负责任。 4、超Y理论 (1)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2)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与时间、地 点会有不同的需求; (3)人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 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映, 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管理方法 5、Z理论 其核心理论是“人是整体的统一”,人是“亲善人”,其基本观点如下: 1)人能够相互信任。 2)人具有微妙性。微妙性表眀人既可能沟通成相互理解,又可能难以沟通 而使问题陷入僵局。微妙性还表明人自身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既给管理者 以开发他们潜力的可能,也给管理者陷入一筹莫展的可能,但所有这些矛盾又 和谐地统一于人的整体中。 3)人与人有亲密性,人可能会爱他人,并为他人和团体作出牺牲。 (三)人性管理论的两重性 管理心理学提出“人性管理”的论点,其理论依据有两个: 1、Y理论。根据Y理论,认为工作人员都有以下的通性: (1)有可能被激发的“向上心”; (2)有可能遭受伤害的“自尊 (3)有可能蒙受毁损的情绪 (4)有企图实现的“希望
行为科学理论对人性的认识是: (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 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 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3、Y 理论 Y 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该理论于 1943 年由马斯洛首次提出,该 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自我实现人”,其主要论点如下: 1)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4)人愿意工作,人愿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 工作、对他人负责任。 4、超 Y 理论 (1)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2)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与时间、地 点会有不同的需求; (3)人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 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映, 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管理方法。 5、Z 理论 其核心理论是“人是整体的统一”,人是“亲善人”,其基本观点如下: 1)人能够相互信任。 2)人具有微妙性。微妙性表明人既可能沟通成相互理解,又可能难以沟通 而使问题陷入僵局。微妙性还表明人自身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既给管理者 以开发他们潜力的可能,也给管理者陷入一筹莫展的可能,但所有这些矛盾又 和谐地统一于人的整体中。 3)人与人有亲密性,人可能会爱他人,并为他人和团体作出牺牲。 (三)人性管理论的两重性 管理心理学提出“人性管理”的论点,其理论依据有两个: 1、Y 理论。根据 Y 理论,认为工作人员都有以下的通性: (1)有可能被激发的“向上心”; (2)有可能遭受伤害的“自尊心”; (3)有可能蒙受毁损的“情绪”; (4)有企图实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