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古瓷器》《娓娓与喋喋》学案 教学内容 《古瓷器》《娓娓与喋喋》 学习目标 品读文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思考人生。品味作者语言的 特色,掌握随笔和小品文的创作特点。继续分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知识归纳总结 词语积累 《古瓷器》 章法飘浮荒唐扭捏笼罩奢侈害臊寒碜嘟囔古董糨糊粘 补淳朴抱歉晌午推测厚道鳟鱼别墅待遇填补狭窄款 待廉价匮乏算账糊涂耷拉折中脾气踌躇宽裕倘若蓬 勃蓦地滑稽娉婷 彬彬有礼赏心悦目绞尽脑汁大包大揽一厢情 愿同甘共苦相依为命津津乐道弱不禁风 《娓娓与喋喋》 参禅避免悬殊健谈共鸣默契脉脉迄今侃侃睽睽便捷坐 庄愕然良宵熟稔攀谈恳谈冤枉起码郑重肺腑射程效 率闲逸噪音清雅咖啡芳邻促膝可遇而不可求随声附和哄堂大 笑就地取材遇人不淑 赏心乐事 交头接耳酸甜苦辣 2.关于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 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 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①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 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 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②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 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 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③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 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 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 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关于小品文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遂以“小 品ˆ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
高二语文《古瓷器》《娓娓与喋喋》学案 一.教学内容: 《古瓷器》《娓娓与喋喋》 二.学习目标 品读文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思考人生。品味作者语言的 特色,掌握随笔和小品文的创作特点。继续分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 词语积累 《古瓷器》 章法 飘浮 荒唐 扭捏 笼罩 奢侈 害臊 寒碜 嘟囔 古董 糨糊 粘 补 淳朴 抱歉 晌午 推测 厚道 鳟鱼 别墅 待遇 填补 狭窄 款 待 廉价 匮乏 算账 糊涂 耷拉 折中 脾气 踌躇 宽裕 倘若 蓬 勃 蓦地 滑稽 娉婷 彬彬有礼 赏心悦目 绞尽脑汁 大包大揽 一厢情 愿 同甘共苦 相依为命 津津乐道 弱不禁风 《娓娓与喋喋》 参禅 避免 悬殊 健谈 共鸣 默契 脉脉 迄今 侃侃 睽睽 便捷 坐 庄 愕然 良宵 熟稔 攀谈 恳谈 冤枉 起码 郑重 肺腑 射程 效 率 闲逸 噪音 清雅 咖啡 芳邻 促膝 可遇而不可求 随声附和 哄堂大 笑 就地取材 遇人不淑 赏心乐事 交头接耳 酸甜苦辣 2. 关于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 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 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①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 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 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②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 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 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③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 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 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 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 关于小品文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遂以“小 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
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 明清。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30 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 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 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 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 得很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四.课文分析 1.作者简介 (1)查尔斯·兰姆 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界,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一件伦敦职员常穿的黑色燕 尾服下摆紧贴在细细的腿上:面孔是长长的,一双淡褐色的眼珠有时流露出忧郁的神气,有时又含着调皮 的光芒:他性格温和,有时又有点倔强的脾气:他有口吃的毛病,可在朋友当中又爱说句俏皮话:他的文 章也写得有点曲折、古怪。这个人就是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 作为一位作家,“伟大”之类的称号加不到兰姆的头上,但作为一个随笔作家,兰姆却是与蒙田并列的具 有世界声誉的一位作家 兰姆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的亲信佣人。他七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 念书,拉丁文学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学。他14岁即辍学自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 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所以,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全 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那些大账本 兰姆一生经历平凡但又屡遭不幸。他小时常到外祖母为人管家的乡下田庄去住,认识一个名叫安妮·西蒙 斯的小姑娘,青梅竹马,有了感情。但他20岁时,安妮却与一个当铺老板结婚。在失恋的打击下,兰姆一 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住了六周,才得复元。次年,他家里发生一件大祸:他的姐姐玛利因日夜赶做针线 活贴补家用,过度劳累,发了疯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辈子的生活道路 为了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挑在自己身上。为了不使玛利流落到疯人院,他 生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 兰姆的文学写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业余进行的。他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美术评论,还和 玛利合写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解放前的中译本曾叫作《莎氏乐府本事》)—这原是为 英国儿童写的通俗读物,现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l818年,兰姆43岁,出了两卷《文集》,打算“封笔”了。但是《伦敦杂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编向他约稿, 文章内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兰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写出 自己最熟悉、最高兴写的东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陆陆续续发表了大小六 十多篇随笔散文。以后出版成为两本书,即《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续笔》(1833)—这是 兰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 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 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 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文言,情调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2)余光中(1928),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 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 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 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 明清。在现代中国,20 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30 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 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 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 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 得很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四. 课文分析 1. 作者简介: (1)查尔斯·兰姆 在 19 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界,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一件伦敦职员常穿的黑色燕 尾服下摆紧贴在细细的腿上;面孔是长长的,一双淡褐色的眼珠有时流露出忧郁的神气,有时又含着调皮 的光芒;他性格温和,有时又有点倔强的脾气;他有口吃的毛病,可在朋友当中又爱说句俏皮话;他的文 章也写得有点曲折、古怪。这个人就是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 作为一位作家,“伟大”之类的称号加不到兰姆的头上,但作为一个随笔作家,兰姆却是与蒙田并列的具 有世界声誉的一位作家。 兰姆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的亲信佣人。他七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 念书,拉丁文学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学。他 14 岁即辍学自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 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职员,直到 50 岁退休。所以,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全 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那些大账本。 兰姆一生经历平凡但又屡遭不幸。他小时常到外祖母为人管家的乡下田庄去住,认识一个名叫安妮·西蒙 斯的小姑娘,青梅竹马,有了感情。但他 20 岁时,安妮却与一个当铺老板结婚。在失恋的打击下,兰姆一 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住了六周,才得复元。次年,他家里发生一件大祸:他的姐姐玛利因日夜赶做针线 活贴补家用,过度劳累,发了疯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辈子的生活道路。 为了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挑在自己身上。为了不使玛利流落到疯人院,他 一生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 兰姆的文学写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业余进行的。他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美术评论,还和 玛利合写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解放前的中译本曾叫作《莎氏乐府本事》)——这原是为 英国儿童写的通俗读物,现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1818 年,兰姆 43 岁,出了两卷《文集》,打算“封笔”了。但是《伦敦杂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编向他约稿, 文章内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兰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写出 自己最熟悉、最高兴写的东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陆陆续续发表了大小六 十多篇随笔散文。以后出版成为两本书,即《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续笔》(1833)——这是 兰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 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 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 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文言,情调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2)余光中(1928),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 年入金陵大 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 学外文系。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 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 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 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 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 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 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 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 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 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 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 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 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 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 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 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 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 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 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舂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于《余光中诗选》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 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 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 2.余光中的散文 余光中从写诗步入文坛,同时又以他的诗心史笔为文坛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余光中曾说诗和散文是缪斯 的左右手,而他自己则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纵然写诗早于写散文,文坛上对余的诗名的评价也胜过 文名,余光中本人还是认为自己“左手的缪斯”比“右手的缪斯”要“成熟得早”。他还就此说过“散文不是我的 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便不成立体。”可见,余光中对诗与散文并没有特别地偏爱 哪一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散文有着诗的质感。同时,余光中的生命和艺术交织着许许多多我们民族的 历史和文化,忧患和欢乐,耻辱和荣光,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作为一位散文家,余光中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大家。“五四以后,白话文中诸家并起,在二三十年代的 文坛上,散文显得比其他文类都要繁荣兴旺。几十年后,鲁迅那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 歌之上”成为了论者的口头禅。当时的台湾散文大体上还是中国古典式和“五四”白话散文的流风余韵,但现 代诗、现代小说等大多数的文艺形式都在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在这种革新与脱胎换骨之际,散文显得相当 保守。这个时候的余光中凭借着他笼括现代艺术的深广美学视野和民族经典浸渍中培植起的纯正语感,以 现代诗人的敏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美学价值作大胆的质疑,提出要“剪掉散文
1953 年 10 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 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 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 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 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 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 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 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 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 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 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 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 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 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 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 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 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 1992 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 年长春时代文艺出 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 7 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 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于《余光中诗选》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 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 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 上。 2. 余光中的散文 余光中从写诗步入文坛,同时又以他的诗心史笔为文坛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余光中曾说诗和散文是缪斯 的左右手,而他自己则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纵然写诗早于写散文,文坛上对余的诗名的评价也胜过 文名,余光中本人还是认为自己“左手的缪斯”比“右手的缪斯”要“成熟得早”。他还就此说过“散文不是我的 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便不成立体。”可见,余光中对诗与散文并没有特别地偏爱 哪一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散文有着诗的质感。同时,余光中的生命和艺术交织着许许多多我们民族的 历史和文化,忧患和欢乐,耻辱和荣光,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作为一位散文家,余光中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大家。“五四”以后,白话文中诸家并起,在二三十年代的 文坛上,散文显得比其他文类都要繁荣兴旺。几十年后,鲁迅那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 歌之上”成为了论者的口头禅。当时的台湾散文大体上还是中国古典式和“五四”白话散文的流风余韵,但现 代诗、现代小说等大多数的文艺形式都在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在这种革新与脱胎换骨之际,散文显得相当 保守。这个时候的余光中凭借着他笼括现代艺术的深广美学视野和民族经典浸渍中培植起的纯正语感,以 现代诗人的敏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美学价值作大胆的质疑,提出要“剪掉散文
的辫子”。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余光中说“要把散文变成一种艺术,散文家还得向现代诗人们学 习”,他提到了三种不可取的带辫子的散文:一是食洋不化或食古不化学者的散文,不文不白,夹缠不清 二是花花公子的散文,伤感造作,犹如华而不实的纸花:三是浣衣妇的散文,清汤挂面,太淡太素。针对 当时文坛上散文的这种状况,余光中提出了现代散文的标准:弹性、密度、质料、用典。弹性,主要着眼 于句法,“是指现代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合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也可用于文 体上,文体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大胆创新。密度,“是指现代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 分量。”他要求散文具有诗质,力求篇无废句,句无废字。在余光中的散文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 一点,他常运用的繁复意象以及时空的映叠,交替和压缩都是加大散文密度的好方法。质料,“是指构成全 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是词汇的品味。用典,是指把古典文学的意境、氛围、情调纳入现代心灵 之中。同时,用典要用活典,这样才会使典故与作者的经验结合为一个全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创造。余光 中对“现代散文”的阐述代表了他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在当时迷雾层层的文坛里闪现出了智慧与灵性的光芒 同时,在余光中四十年的散文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着这种追求,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基本上印证了他的“现 代散文”的理论,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3.文本品读 《古瓷器》主要通过兰姆和勃莉吉特由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 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对古瓷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过去生活的闲适和一种怀旧之情。文章先 说他对古瓷器的偏爱由来已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我这想象世界中来的”,然后具体表达自己的喜 爱之情。接下来则通过细致地刻画两件瓷器来表现他的这种感情。第二部分,回忆以前的生活,把以前的 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较,突出以前虽清苦,却有乐趣:现在虽然闲适,却无意义。“我们手头紧的那些美好 的日子要是还能再回来该多好”一句奠定了勃莉吉特叙述的基调。然后分别举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 终算账等例子表达对从前生活的留恋之情。用以前生活的快乐,突出现在生活的寡淡。第三部分,通过分 析总结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一种生活感悟。“相伴度日、历尽艰辛的往事,那自然是值得怀念的”。现在虽 然生活比以前好点儿了,但“那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已经消失了。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 种额外补充的青春”。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兰姆 这篇随笔立意新颖,表达工致,语言清醇。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使一些本属平常的东西得到了升华和 提高。 《娓娓与喋喋》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者对两人对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等说话形式的分析 鞭辟入里,或妙语解颐,或善意揶揄。作者的学识、智慧、才情、文采自然流露,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 化品味。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人的一生说的话很多,说话的多少、目的等因人而异。第 部分是主体,主要是对两人说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其中在对几人聚谈的谈 话形式进行的分析中,作者的学识、智慧、驾驭语言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 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雄辩,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 文言与白话交融,排比修辞的运用,足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力。“真的是tete-a-ete还不够,必得nose-to-nose 才满足”,则显示出作者幽默、讽刺的智慧。同时还运用了不少成语、古诗句、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或化 用,或活用,或引用,表现了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就地取材回其天鹅之颈,伸其长舌远交不便,近攻 得手肺腑深深深几许“捉对儿厮杀”等等。 五.考点分析及典型例题 鉴赏表达技巧: (06重庆)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06江西)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06辽宁)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的辫子”。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余光中说“要把散文变成一种艺术,散文家还得向现代诗人们学 习”,他提到了三种不可取的带辫子的散文:一是食洋不化或食古不化学者的散文,不文不白,夹缠不清; 二是花花公子的散文,伤感造作,犹如华而不实的纸花;三是浣衣妇的散文,清汤挂面,太淡太素。针对 当时文坛上散文的这种状况,余光中提出了现代散文的标准:弹性、密度、质料、用典。弹性,主要着眼 于句法,“是指现代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合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也可用于文 体上,文体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大胆创新。密度,“是指现代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 分量。”他要求散文具有诗质,力求篇无废句,句无废字。在余光中的散文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 一点,他常运用的繁复意象以及时空的映叠,交替和压缩都是加大散文密度的好方法。质料,“是指构成全 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是词汇的品味。用典,是指把古典文学的意境、氛围、情调纳入现代心灵 之中。同时,用典要用活典,这样才会使典故与作者的经验结合为一个全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创造。余光 中对“现代散文”的阐述代表了他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在当时迷雾层层的文坛里闪现出了智慧与灵性的光芒。 同时,在余光中四十年的散文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着这种追求,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基本上印证了他的“现 代散文”的理论,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3. 文本品读 《古瓷器》主要通过兰姆和勃莉吉特由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 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对古瓷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过去生活的闲适和一种怀旧之情。文章先 说他对古瓷器的偏爱由来已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我这想象世界中来的”,然后具体表达自己的喜 爱之情。接下来则通过细致地刻画两件瓷器来表现他的这种感情。第二部分,回忆以前的生活,把以前的 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较,突出以前虽清苦,却有乐趣;现在虽然闲适,却无意义。“我们手头紧的那些美好 的日子要是还能再回来该多好”一句奠定了勃莉吉特叙述的基调。然后分别举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 终算账等例子表达对从前生活的留恋之情。用以前生活的快乐,突出现在生活的寡淡。第三部分,通过分 析总结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一种生活感悟。“相伴度日、历尽艰辛的往事,那自然是值得怀念的”。现在虽 然生活比以前好点儿了,但“那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已经消失了。”“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 种额外补充的青春”。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兰姆 这篇随笔立意新颖,表达工致,语言清醇。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使一些本属平常的东西得到了升华和 提高。 《娓娓与喋喋》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者对两人对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等说话形式的分析 鞭辟入里,或妙语解颐,或善意揶揄。作者的学识、智慧、才情、文采自然流露,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 化品味。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人的一生说的话很多,说话的多少、目的等因人而异。第二 部分是主体,主要是对两人说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其中在对几人聚谈的谈 话形式进行的分析中,作者的学识、智慧、驾驭语言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 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雄辩,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 文言与白话交融,排比修辞的运用,足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力。“真的是 tete-a-tete 还不够,必得 nose-to-nose 才满足”,则显示出作者幽默、讽刺的智慧。同时还运用了不少成语、古诗句、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或化 用,或活用,或引用,表现了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就地取材”“回其天鹅之颈,伸其长舌”“远交不便,近攻 得手”“肺腑深深深几许”“捉对儿厮杀”等等。 五. 考点分析及典型例题 鉴赏表达技巧: (06 重庆)18. 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06 江西)17.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06 辽宁)20.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06福建)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其更加丰满严密,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曲折起 伏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事物、事件不作正面描述,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 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由其他人物对它的印象、感受,表现它的情态特征。使文章含蓄蕴藉,可激起 联想。 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作品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情绪,使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倒叙——先叙述结局,造成强烈的悬念。 夹叙夹议——凝练深刻,往往具有抒情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白描,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比 般的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 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寓庄于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寓庄于谐的方法很 多,可以用修辞学上的对比、双关、比喻、借代等,也可以用颠倒逻辑的方法叙述某件事情,或者故意用 似是而非的非理性的形式表达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内容 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承上启下)、以及前后呼应等 过渡——过渡段、过渡句、关联词语。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 照应(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行文中相互照应,伏笔照应,与标题照应。) 4.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更易于理解 比拟—形象生动,态度鲜 对比生动鲜明。 反复——(词语、句子、段落)强调、突出,使文章结枃清楚,脉络贯通 反问—增强语势 反语——讽刺嘲弄,幽默诙谐 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突出特征。 夸张——使印象鲜明深刻,有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条理淸楚、气势磅礴 双关—含蓄委婉,意在言外,有时幽默诙谐,余味无穷 技巧方法+内容主旨+作用效果 常见的表达效果: 丰富文章内涵,凸显、升华、深化主题 生动、形象、鲜明,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铺垫、呼应 【模拟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错误的一组是()
(06 福建)13. 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其更加丰满严密,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曲折起 伏。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事物、事件不作正面描述,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 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由其他人物对它的印象、感受,表现它的情态特征。使文章含蓄蕴藉,可激起 联想。 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作品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情绪,使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倒叙——先叙述结局,造成强烈的悬念。 夹叙夹议——凝练深刻,往往具有抒情性。 2. 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白描,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比 一般的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 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寓庄于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寓庄于谐的方法很 多,可以用修辞学上的对比、双关、比喻、借代等,也可以用颠倒逻辑的方法叙述某件事情,或者故意用 似是而非的非理性的形式表达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内容。 3. 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承上启下)、以及前后呼应等。 过渡——过渡段、过渡句、关联词语。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 照应(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行文中相互照应,伏笔照应,与标题照应。) 4.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更易于理解。 比拟——形象生动,态度鲜明,活泼亲切。 对比——生动鲜明。 反复——(词语、句子、段落)强调、突出,使文章结构清楚,脉络贯通。 反问——增强语势。 反语——讽刺嘲弄,幽默诙谐。 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突出特征。 夸张——使印象鲜明深刻,有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条理清楚、气势磅礴。 双关——含蓄委婉,意在言外,有时幽默诙谐,余味无穷。 技巧方法+内容主旨+作用效果 常见的表达效果: 丰富文章内涵,凸显、升华、深化主题; 生动、形象、鲜明,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铺垫、呼应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错误的一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