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在哈金森工厂 毛毛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毛毛,即邓榕,邓小平的女儿。1950年生于四川重庆。“文革”中在陕北 插队三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多年从事研究工作,出版有《我的父亲邓小平》 等著作。 (2)基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 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 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 术价值。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1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讲述的是 邓小平进入哈金森工厂‘之前在巴黎失业辗转的艰辛经历。第二部分从第12自 然段到结尾,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打工过程。作者以自 然朴实的叙述,展示给读者的,既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概念化的领袖人物 形象,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神化了的领袖人物形象,而是一个伟大而普通的、真 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人物形 象 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传主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 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 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到史料的运用 本文作者查证了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具体到邓小平的工号都一一交代清楚,这 就充分保证了传记的真实可靠性。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在哈金森工厂 毛 毛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毛毛,即邓榕,邓小平的女儿。1950 年生于四川重庆。 “文革”中在陕北 插队三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多年从事研究工作,出版有《我的父亲邓小平》 等著作。 (2)基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 1921 年来到 巴黎一直到 1923 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 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 术价值。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 1 自然段到第 11 自然段,讲述的是 邓小平进入哈金森工厂‘之前在巴黎失业辗转的艰辛经历。第二部分从第 12 自 然段到结尾,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打工过程。作者以自 然朴实的叙述,展示给读者的,既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概念化的领袖人物 形象,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神化了的领袖人物形象,而是一个伟大而普通的、真 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人物形 象。 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传主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 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 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到史料的运用。 本文作者查证了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具体到邓小平的工号都一一交代清楚,这 就充分保证了传记的真实可靠性。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让学生从一代伟人邓小平早年的经历中体会如何正确对待 生活的磨难。 参考答案:邓小平在异国他乡,并没有因为物质的贫困、工作的辛苦就放 弃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的勤耷和智慧,通过一步步扎实而具体的工作,克服困 难,求得了生存的空间。从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看,他是一个在困难 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人。 执著——“父亲这时已经失学,又已失工,家中带来的钱已经用光,工作 一时又找不到,于是,他只好一边向华法教育会领取救济金,一边等待继续做工 的机会。”“父亲曾经说过,他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他 这次失业以后,一定是四处努力寻找工作,也可能间或干过一些临时性的杂工。 这种没有着落的不稳定的状况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1922年2月,他重新找到 份工作,就是在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 乐观——课文里通过工友郑超麟的回忆表现出这一性格。“晚饭后至睡觉 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 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 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 角找人开玩笑。”毛毛自己的论述也表现出这一点,“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 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好学——“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 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一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 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 他又从塞纳一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 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 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 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聪慧手巧——“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 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 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 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 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初步训练学生查找、使用相关资料的能力
命题意图:旨在让学生从一代伟人邓小平早年的经历中体会如何正确对待 生活的磨难。 参考答案:邓小平在异国他乡,并没有因为物质的贫困、工作的辛苦就放 弃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的勤耷和智慧,通过一步步扎实而具体的工作,克服困 难,求得了生存的空间。从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看,他是一个在困难 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人。 执著——“父亲这时已经失学,又已失工,家中带来的钱已经用光,工作 一时又找不到,于是,他只好一边向华法教育会领取救济金,一边等待继续做工 的机会。”“父亲曾经说过,他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他 这次失业以后,一定是四处努力寻找工作,也可能间或干过一些临时性的杂工。 这种没有着落的不稳定的状况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 1922 年 2 月,他重新找到 一份工作,就是在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 乐观——课文里通过工友郑超麟的回忆表现出这一性格。“晚饭后至睡觉 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 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 只有 18 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 角找人开玩笑。”毛毛自己的论述也表现出这一点,“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 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好学——“1922 年 10 月 17 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 他们于 11 月 3 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一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 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 1923 年 2 月 1 日, 他又从塞纳一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 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 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 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聪慧手巧——“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 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 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 一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 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初步训练学生查找、使用相关资料的能力
参考答案:写作人物传记需要掌握大量的史料,需要对史料进行鉴别,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査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方式。课文里邓小平在哈金 森工厂的情况是在档案中查到的 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 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父亲、他的叔 叔邓绍圣和其他学生,共105名,于1921年10月22日进人这家小小的工厂 父亲的编号是238 1922年2月13日,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的外国人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 他写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注明来这里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纳科隆市,德 拉普安特街39号’,身份卡上的编号是1250394。” 2月14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5370。” 1923年2月2日,父亲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在制鞋车间做了一个多月 的工后,他又于3月7日离开了哈金森工厂。他的工卡上注明他离开的原因是‘拒 绝工作’。” 上述档案文献资料的使用,确保了传记内容的真实可靠,给人以很高的可 信度。 邓小平1922-1923年谱 2月14日,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工号5370 6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 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0月17日,辞去哈金森工作 11月3日,离开夏莱特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和水平,考查学生探究问题 的能力 参考答案:传主邓小平在女儿毛毛的眼里母一位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 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优秀青年。 亲人写传记的长处是:①资料更为详实可靠。②叙述更加真实生动。可能 有的不足是:难免会有所偏爱,作品的客观性或许会受到影响
参考答案:写作人物传记需要掌握大量的史料,需要对史料进行鉴别,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方式。课文里邓小平在哈金 森工厂的情况是在档案中查到的。 “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 5 月到 10 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 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 236 号。”“父亲、他的叔 叔邓绍圣和其他学生,共 105 名,于 1921 年 10 月 22 日进人这家小小的工厂, 父亲的编号是 238。” “1922 年 2 月 13 日,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的外国人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 他写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注明来这里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纳科隆市,德 拉普安特街 39 号’,身份卡上的编号是 1250394。” “2 月 14 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 5370。” “1923 年 2 月 2 日,父亲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在制鞋车间做了一个多月 的工后,他又于 3 月 7 日离开了哈金森工厂。他的工卡上注明他离开的原因是‘拒 绝工作’。” 上述档案文献资料的使用,确保了传记内容的真实可靠,给人以很高的可 信度。 邓小平 1922—1923 年谱 2 月 14 日,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工号 5370。 6 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 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0 月 17 日,辞去哈金森工作。 11 月 3 日,离开夏莱特。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和水平,考查学生探究问题 的能力。 参考答案:传主邓小平在女儿毛毛的眼里母一位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 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优秀青年。 亲人写传记的长处是:①资料更为详实可靠。②叙述更加真实生动。可能 有的不足是:难免会有所偏爱,作品的客观性或许会受到影响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初步掌握不同艺术门类反映相近内容的差别性所在,学会探究 性地理解文本内容。 参考答案:《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第~部艺术再现青年邓小平光辉形象的 影片。该片讲述了1920年至1925年,青年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发生的一系 列曲折跌宕的故事,表现了邓小平从艰辛坎坷中思考世界,逐渐成长为职业革命 家的历程。同时还描写了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的过程,展示了他们在为共同 的理想并肩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影片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髙的理想信念融 为一体,将追求与信仰的主题给予了如诗如画的展现,将青春的坎坷和坚强诉之 于激情飞扬的表达,较诸本文的叙述,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直接可感。 附(影片的具体内容): 19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6岁的年轻 学子邓希贤苦于报国无门,救民无路,遂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忱,历尽艰辛越过 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出国前,他答应前来送行的父亲和母亲,三年后 学成本事一定回归故乡。孰料,他和同是从故乡来的伙伴邓绍圣、纪德铭刚进法 国中学不久,便被推进生存的绝境。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无望,举目无亲。纪德 铭几欲自杀。邓希贤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维系住他和伙伴们的生存希望。就在 进退维谷之际,邓希贤意外地结识了巴黎一小区清扫工米歇尔。米歇尔把自己的 半工作分给他。希贤去米歇尔家探望,发现米歇尔的生活竟十分拮据。米歇尔 在本战中失去双腿的儿子精神失常。女儿失业在家。希贤把自己的工钱悄然留给 他们,黯然而去。赴法中国留学生大都像他一样,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前途 茫茫心路茫茫。命运考验着年轻的邓希贤 当此之时,广大留法中国学生思想又混乱又活跃。有的信奉无政府主义, 有的尊崇国家主义,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风云际会,历史人物乘时崛起。中华 先进青年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引领时代的潮头,在巴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他们在留法学生中,播撒革命火种,也向远方的祖国传送革命真理。 邓希贤最早结识的革命青年是聂荣臻,接着又在巴黎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 延年和陈乔年一一他们是陈独秀的儿子。并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随后又在 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通过他们,他知道了还有一类盗火者的中国 青年在法兰西求索着战斗着,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他被这些先 进青年的人格魅力和理想精神所吸引。不久,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 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 了周恩来,并从此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周恩来等人的出现,改变了邓希贤的人生 命运。自此他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 想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初步掌握不同艺术门类反映相近内容的差别性所在,学会探究 性地理解文本内容。 参考答案:《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第~部艺术再现青年邓小平光辉形象的 影片。该片讲述了 1920 年至 1925 年,青年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发生的一系 列曲折跌宕的故事,表现了邓小平从艰辛坎坷中思考世界,逐渐成长为职业革命 家的历程。同时还描写了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的过程,展示了他们在为共同 的理想并肩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影片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 为一体,将追求与信仰的主题给予了如诗如画的展现,将青春的坎坷和坚强诉之 于激情飞扬的表达,较诸本文的叙述,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直接可感。 附(影片的具体内容): 19 世纪 20 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6 岁的年轻 学子邓希贤苦于报国无门,救民无路,遂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忱,历尽艰辛越过 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出国前,他答应前来送行的父亲和母亲,三年后 学成本事一定回归故乡。孰料,他和同是从故乡来的伙伴邓绍圣、纪德铭刚进法 国中学不久,便被推进生存的绝境。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无望,举目无亲。纪德 铭几欲自杀。邓希贤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维系住他和伙伴们的生存希望。就在 进退维谷之际,邓希贤意外地结识了巴黎一小区清扫工米歇尔。米歇尔把自己的 一半工作分给他。希贤去米歇尔家探望,发现米歇尔的生活竟十分拮据。米歇尔 在本战中失去双腿的儿子精神失常。女儿失业在家。希贤把自己的工钱悄然留给 他们,黯然而去。赴法中国留学生大都像他一样,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前途 茫茫心路茫茫。命运考验着年轻的邓希贤。 当此之时,广大留法中国学生思想又混乱又活跃。有的信奉无政府主义, 有的尊崇国家主义,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风云际会,历史人物乘时崛起。中华 先进青年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引领时代的潮头,在巴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他们在留法学生中,播撒革命火种,也向远方的祖国传送革命真理。‘ 邓希贤最早结识的革命青年是聂荣臻,接着又在巴黎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 延年和陈乔年——他们是陈独秀的儿子。并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随后又在 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通过他们,他知道了还有一类盗火者的中国 青年在法兰西求索着战斗着,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他被这些先 进青年的人格魅力和理想精神所吸引。不久,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 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 了周恩来,并从此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周恩来等人的出现,改变了邓希贤的人生 命运。自此他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 想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 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 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壮志满怀,从此, 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他风风雨雨壮丽而伟 大的一生。 第二年春天,邓希贤和李富春一起被调入《少年》编辑部,直接在周恩来 领导下编辑出版少共中央杂志。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点 评国际时事,关注祖国命运。邓希贤不断排除办刊工作的困难,展示出他的智慧 和才情,他也获得了“油印博士”的雅号 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旅欧中国共青团的革命重担落在刚刚当选为“旅 欧共青团”执委的邓希贤肩上。自此他成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爆发后,邓 希贤一面在《赤光》上发表文章声援,一面参与组织旅欧华人卷起声势浩大的抗 议活动,机智果敢地与卖国的北洋政府及其驻法公使进行斗争。邓希贤越来越引 起法国警察当局的注意和警觉,同时,他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越来越大。邓 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三个故乡来的知交和同学,一度曾有不同的信仰选 择和人生选择,然而,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亲密战友 1926年1月初,当法国警察企图到邓希贤等人住处宣布邓希贤、邓绍圣等 人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时,邓希贤等人已经来到了巴黎火车站。前往莫斯科的列 车穿过欧洲广袤的原野,也穿越了邓希贤5年留学历程。岁月如梭,1973年时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友好的法国朋友铺上红地毯 隆重地迎接他。邓小平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 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3.相关资料。 (1)邓小平与哈金森工厂。 一个响亮的名字,令哈金森工厂拥有荣光 这是一间高阔却又残旧的厂房,其内空空荡荡,悄然无声,间或有一两只 受惊的鸽子,从透亮的天花板下钻岀,扑翅掠过业已龟裂的墙头…….黑糊糊的车 间内,只有那纵横的钢梁和斑驳的漆皮,还能闪露些许昔日的辉煌
1922 年 6 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 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 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壮志满怀,从此, 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他风风雨雨壮丽而伟 大的一生。 第二年春天,邓希贤和李富春一起被调入《少年》编辑部,直接在周恩来 领导下编辑出版少共中央杂志。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点 评国际时事,关注祖国命运。邓希贤不断排除办刊工作的困难,展示出他的智慧 和才情,他也获得了“油印博士”的雅号。 1924 年 7 月,周恩来回国,旅欧中国共青团的革命重担落在刚刚当选为“旅 欧共青团”执委的邓希贤肩上。自此他成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爆发后,邓 希贤一面在《赤光》上发表文章声援,一面参与组织旅欧华人卷起声势浩大的抗 议活动,机智果敢地与卖国的北洋政府及其驻法公使进行斗争。邓希贤越来越引 起法国警察当局的注意和警觉,同时,他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越来越大。邓 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三个故乡来的知交和同学,一度曾有不同的信仰选 择和人生选择,然而,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亲密战友。 1926 年 1 月初,当法国警察企图到邓希贤等人住处宣布邓希贤、邓绍圣等 人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时,邓希贤等人已经来到了巴黎火车站。前往莫斯科的列 车穿过欧洲广袤的原野,也穿越了邓希贤 5 年留学历程。岁月如梭,1973 年时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友好的法国朋友铺上红地毯 隆重地迎接他。邓小平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 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3.相关资料。 (1)邓小平与哈金森工厂。 一个响亮的名字,令哈金森工厂拥有荣光 这是一间高阔却又残旧的厂房,其内空空荡荡,悄然无声,间或有一两只 受惊的鸽子,从透亮的天花板下钻出,扑翅掠过业已龟裂的墙头……黑糊糊的车 间内,只有那纵横的钢梁和斑驳的漆皮,还能闪露些许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