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无限之生中的永别 再来时 千万同类中 何处更寻你? (提示:人生的偶遇是偶然的,也蕴藉着必然,因此更应该珍惜 你的生活和你所偶遇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分缘吧 2相关资源材料 朱光潜谈读诗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 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诗要说的话都必定是新鲜的。但是世界哪 里有许多新鲜话可说?有些人因此替诗危惧,抱这种顾虑的人们根本没有 了解诗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 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 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 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句话中“见”字最吃紧。特别新鲜 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 们的眼睛.…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 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他们所素 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读诗的功能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 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 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摘自《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使用建议: 可穿插在课内,用来强调诗歌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诗歌 的感情,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 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步骤 1教者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边圈点勾画: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2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概 括各部分大意。 3精读品味。 (1)结合“探究·练习”一,小组讨论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 ①分析船长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 11 - 也是无限之生中的永别 再来时 千万同类中 何处更寻你? (提示:人生的偶遇是偶然的,也蕴藉着必然,因此更应该珍惜 你的生活和你所偶遇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分缘吧。) 2.相关资源材料 朱光潜谈读诗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 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诗要说的话都必定是新鲜的。但是世界哪 里有许多新鲜话可说?有些人因此替诗危惧,抱这种顾虑的人们根本没有 了解诗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 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 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 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句话中“见”字最吃紧。特别新鲜 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 们的眼睛……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 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他们所素 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读诗的功能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 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 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摘自《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使用建议: 可穿插在课内,用来强调诗歌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诗歌 的感情,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 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步骤: 1.教者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边圈点勾画: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2.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概 括各部分大意。 3.精读品味。 (1)结合“探究•练习”一,小组讨论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 ①分析船长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②探究船长在船沉没前的形象描写的深刻含义 ③深究船长不自救的原因。 ④归纳总结船长的崇高品质。 (2)标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语句,想一想: ①本文的场面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②它们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标出课文中进行议论的语句,想一想 ①这些议论语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②它们往往出现在何种情况下? ③它们对写人叙事有何帮助 4选读文段,深入分析。 (1)两人一组朗读第17—34节,要求读出语调、语气,并思考 以下问题: ①这些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2)读后交流,展开讨论,教育点拨讲解。 5研究标题,展开讨论。 (1)如果你是这篇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 (2)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吗?为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允 许有不同的见解。) 6课后练习 围绕“生命与职守”这个话题进行感悟,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与 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重点分析课文的场面描写,并向课外迁移,通过对部 分古今中外名著中的典型场面描写的探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小说 的能力 教学步骤 1读课文 ①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结构。 ②深入了解课文的人物形象和对比手法。 ③品味感悟课文的简短对话和精辟议论。 ④重点分析本文场面描写的多种作用。 2援引名著,教者点拨、总结场面描写的多种作用。 3课外练习 从读过的作品中,找出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试作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用学生接触到的种种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虚拟 空间扩展视野,用自己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去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 界,进而揣摩这种境界的表现手段。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
- 12 - ②探究船长在船沉没前的形象描写的深刻含义。 ③深究船长不自救的原因。 ④归纳总结船长的崇高品质。 (2)标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语句,想一想: ①本文的场面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②它们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标出课文中进行议论的语句,想一想: ①这些议论语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②它们往往出现在何种情况下? ③它们对写人叙事有何帮助? 4.选读文段,深入分析。 (1)两人一组朗读第 17—34 节,要求读出语调、语气,并思考 以下问题: ①这些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2)读后交流,展开讨论,教育点拨讲解。 5.研究标题,展开讨论。 (1)如果你是这篇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 (2)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吗?为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允 许有不同的见解。) 6.课后练习: 围绕“生命与职守”这个话题进行感悟,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与 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重点分析课文的场面描写,并向课外迁移,通过对部 分古今中外名著中的典型场面描写的探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小说 的能力。 教学步骤: 1.读课文 ①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结构。 ②深入了解课文的人物形象和对比手法。 ③品味感悟课文的简短对话和精辟议论。 ④重点分析本文场面描写的多种作用。 2.援引名著,教者点拨、总结场面描写的多种作用。 3.课外练习: 从读过的作品中,找出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试作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用学生接触到的种种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虚拟 空间扩展视野,用自己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去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 界,进而揣摩这种境界的表现手段。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
让学生展示课前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收集的有关海难资料,教者播 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片段。 2比较感知。 引导学生总结面对海难人们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然 后浏览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3.再读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具体情节,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船 长崇高品质的具体内容。 4追根溯源。 者相和小组讨论船长的崇高品质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段来充分表现的。(教 机点拨:场面描写、简短对话、精辟议论、对比手法等。) 5.拓展迁移。 设想自己就是哈尔威船长,以第一人称刻画在沉船过程中自己丰 富的内心世界。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扩读材料 部分名著的场面描写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 的人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斑鼓 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豁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 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 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 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沈从文《边城》)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景色从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特定的风俗、 民情连在一起的。这段端午节后的傍晚景致的描绘,自然朴实,充满生 活气息。) 整个审判厅都沸腾起来。狄德利希一方面为他自己表露高贵的感 情所感动,同时又被自己发言的效果弄得神魂飘荡,更加目光灼灼地逼 视着被告。但是突然间他把身子向后一闪:被告哆嗦一阵,摇摇晃晃地 倚着椅子扶手站了起来,一双布满红丝的眼睛瞪得滚圆,下巴不停地抖 动着,那副表情活像中了风似的。“嗷!妇女们都惊叫起来,满心以为就 要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但是被告只是对着狄德利希干喊了几声,他的 辩护律师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劝他不要激动。这时庭长宣布,检查官先 生将在四点钟发表起诉词,接着就和法庭其他工作人员退出了审判厅。 (亨利希·曼《臣仆》) (提示:这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不同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特征。 狄德利希是志得意满、得意洋洋,进而想得寸进尺,但内心深处又藏着 怯懦。被告是愤怒、激动。而妇女们则抱着看戏的态度在期盼,法庭工 作人员则忙着退场,好不热闹。) 2相关资源材料 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
- 13 - 让学生展示课前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收集的有关海难资料,教者播 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片段。 2.比较感知。 引导学生总结面对海难人们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然 后浏览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3.再读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具体情节,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船 长崇高品质的具体内容。 4.追根溯源。 小组讨论船长的崇高品质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段来充分表现的。(教 者相机点拨:场面描写、简短对话、精辟议论、对比手法等。) 5.拓展迁移。 设想自己就是哈尔威船长,以第一人称刻画在沉船过程中自己丰 富的内心世界。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扩读材料 部分名著的场面描写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 的人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斑鼓 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豁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 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 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 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沈从文《边城》)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景色从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特定的风俗、 民情连在一起的。这段端午节后的傍晚景致的描绘,自然朴实,充满生 活气息。) 整个审判厅都沸腾起来。狄德利希一方面为他自己表露高贵的感 情所感动,同时又被自己发言的效果弄得神魂飘荡,更加目光灼灼地逼 视着被告。但是突然间他把身子向后一闪:被告哆嗦一阵,摇摇晃晃地 倚着椅子扶手站了起来,一双布满红丝的眼睛瞪得滚圆,下巴不停地抖 动着,那副表情活像中了风似的。“嗷!”妇女们都惊叫起来,满心以为就 要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但是被告只是对着狄德利希干喊了几声,他的 辩护律师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劝他不要激动。这时庭长宣布,检查官先 生将在四点钟发表起诉词,接着就和法庭其他工作人员退出了审判厅。 (亨利希•曼《臣仆》) (提示:这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不同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特征。 狄德利希是志得意满、得意洋洋,进而想得寸进尺,但内心深处又藏着 怯懦。被告是愤怒、激动。而妇女们则抱着看戏的态度在期盼,法庭工 作人员则忙着退场,好不热闹。) 2.相关资源材料 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
陈果安 微型小说是载体小、内涵大的体裁形式,它的文字、篇幅短小, 情节单一,人物刻画单纯,描写简明,语言简洁。它对生活的把握是“化 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取胜”,在写作时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 一、要善于捕捉构思的聚焦点微型小说把握生活是“化整为零”, 反映生活是“以点制胜”。它不能像中、长、短篇那样去写生活的“面”。 它必须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某一个“点”上,通过一瞬, 来照亮全程;通过一点,来涵括全部。因此,寻找微型小说聚焦点,捕 捉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对于微型小说的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要善于提炼聚焦点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 点。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蕴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或是将生活 感受加工,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 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还不一定深刻,有待典 型化。同时,仅有一个聚焦点,还构不成情节,构不成小说,还有待于 把它“完形”,编织成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内容。 是将聚焦点完形化,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使它成 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三、要善于将聚焦点“凸现”出来写微型小说,不仅要捕捉聚焦 点,提炼聚焦点,而且还要善于将聚焦点强化出来。如果将聚焦点散落、 湮没在整篇情节之中,小说写出来,将全无精彩之处。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常常表现为某个核心细节。在微型小说中, 这个核心细节不是局部性的点缀,而是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在整个小说 结构中,它是中心细节,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是高潮细 节。它是凝结全篇小说情感的焦点,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果撤了 它,整个微型小说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衍化其他情节和细节时,必须 以它为基点,就像滚球一样,不论如何的滚动,始终不离开它的内核 要把聚焦点完美地表现出来,还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情节技巧。我们通常 运用的,有对比、渲染、突转、夸张、巧合、重复、照应、设置悬念等 每一技巧的成功运用,都可能使小说的聚焦点在一瞬间凸现出来 四、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微型小说力求用很小的载体负载 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地含蓄。微型小说善于留艺术 空白,它所写的,往往是一角一隅,留有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 补充。微型小说总是用形象说话,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涵义留给读 者,去品味。微型小说往往喜欢用双关、象征、侧面描写,让读者去体 会话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微型小说总是虚实相藏,以实引 虚,让读者去再创造。 (摘 自《中国作家网》) 使用建议可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对课文有 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增加对微型小说的理性认识
- 14 - 陈果安 微型小说是载体小、内涵大的体裁形式,它的文字、篇幅短小, 情节单一,人物刻画单纯,描写简明,语言简洁。它对生活的把握是“化 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取胜”,在写作时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 一、要善于捕捉构思的聚焦点 微型小说把握生活是“化整为零”, 反映生活是“以点制胜”。它不能像中、长、短篇那样去写生活的“面”。 它必须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某一个“点”上,通过一瞬, 来照亮全程;通过一点,来涵括全部。因此,寻找微型小说聚焦点,捕 捉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对于微型小说的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要善于提炼聚焦点 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 点。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蕴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或是将生活 感受加工,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 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还不一定深刻,有待典 型化。同时,仅有一个聚焦点,还构不成情节,构不成小说,还有待于 把它“完形”,编织成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内容。 一是将聚焦点完形化,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使它成 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三、要善于将聚焦点“凸现”出来 写微型小说,不仅要捕捉聚焦 点,提炼聚焦点,而且还要善于将聚焦点强化出来。如果将聚焦点散落、 湮没在整篇情节之中,小说写出来,将全无精彩之处。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常常表现为某个核心细节。在微型小说中, 这个核心细节不是局部性的点缀,而是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在整个小说 结构中,它是中心细节,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是高潮细 节。它是凝结全篇小说情感的焦点,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果撤了 它,整个微型小说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衍化其他情节和细节时,必须 以它为基点,就像滚球一样,不论如何的滚动,始终不离开它的内核。 要把聚焦点完美地表现出来,还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情节技巧。我们通常 运用的,有对比、渲染、突转、夸张、巧合、重复、照应、设置悬念等。 每一技巧的成功运用,都可能使小说的聚焦点在一瞬间凸现出来。 四、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微型小说力求用很小的载体负载 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地含蓄。微型小说善于留艺术 空白,它所写的,往往是一角一隅,留有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 补充。微型小说总是用形象说话,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涵义留给读 者,去品味。微型小说往往喜欢用双关、象征、侧面描写,让读者去体 会话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微型小说总是虚实相藏,以实引 虚,让读者去再创造。 (摘 自《中国作家网》) 使用建议 可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对课文有 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增加对微型小说的理性认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反映多彩的童年 生活的。《幼时记趣》围绕一个“趣”字,记述了玩耍的物外之趣:《往事 依依》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童年求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突 出了读书的乐趣与益处;《十三岁的际遇》以诗意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与北 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校园学习、生活的感受;《伟人细胞》以轻松诙 谐的笔调记述了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 学习这个单元,要加强朗读,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 清思路,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 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注意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联系现实生 活,借鉴作者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充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还要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表达自己的 真实感受;学会主动与人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教学设计】 (说明:依据单元主题词,将第六课与第五课对调,先学习《幼 时记趣》)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 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 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 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 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 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 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 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 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 15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反映多彩的童年 生活的。《幼时记趣》围绕一个“趣”字,记述了玩耍的物外之趣;《往事 依依》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童年求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突 出了读书的乐趣与益处;《十三岁的际遇》以诗意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与北 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校园学习、生活的感受;《伟人细胞》以轻松诙 谐的笔调记述了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 程。 学习这个单元,要加强朗读,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 清思路,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 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注意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联系现实生 活,借鉴作者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充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还要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表达自己的 真实感受;学会主动与人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教学设计】 (说明:依据单元主题词,将第六课与第五课对调,先学习《幼 时记趣》)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 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 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 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 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 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 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 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 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