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 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以与物理概念和原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 5.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 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合计学时:8)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加深对位 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 量、转动惯量、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的连续性、因果 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木篇不要使学生注章风别别质点和风刚休两个模型及 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力学的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己有接触,故教学 中展开应活度,以避免重有。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第2节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第3节平面曲线运动的描述 基本要求: 1.堂据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占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理解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 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经典力学的话用范用。 第二章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牛顿运动定律第2节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功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5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基本要求: 1.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2.理解功的概念。 3.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4.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 理
21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 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以与物理概念和原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 5.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 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合计学时: 8)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加深对位 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 量、转动惯量、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的连续性、因果 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本篇还要使学生注意区别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 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力学的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 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参考系 坐标系 物理模型 第 2 节 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第 3 节 平面曲线运动的描述 基本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理解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 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牛顿运动定律 第 2 节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 功 动能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4 节 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 5 节 刚体的定轴转动 基本要求: 1.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2.理解功的概念。 3.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4.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 理
5.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6.理解描写风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最 7.了解角量与线量的关系。8.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9.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10.理解角动量概念。 11.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第二部分:热学 (合计学时:2) 说明和建议: 1.对于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气体宏观规律,如气体的状态方程、热力学 第一定律等应注意展开适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温度是热学的重要概念,除了说明温度的统计意义外,还应讲述为其提供实 验基础的热力学第零定律。 3.注重讲授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以及热现象研 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要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第三章气体动理论基础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平衡态温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2节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第3节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教学要求: 1.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 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 内能禁 念。 2.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 第四章热力学基础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2节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第3节循环过程第4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第5节熵熵增加原理 教学要求: 1.理解功和热量的概念。2.了解准静态过程 3.理解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第三部分:电磁学 (合计学时:12)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 重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 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 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 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22
22 5.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6.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7.了解角量与线量的关系。8.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9.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10.理解角动量概念。 11.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第二部分:热学 (合计学时: 2) 说明和建议: 1.对于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气体宏观规律,如气体的状态方程、热力学 第一定律等应注意展开适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温度是热学的重要概念,除了说明温度的统计意义外,还应讲述为其提供实 验基础的热力学第零定律。 3.注重讲授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以及热现象研 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要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第三章 气体动理论基础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平衡态 温度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2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第 3 节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教学要求: 1.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 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 念。 2.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 2 节 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第 3 节 循环过程 第 4 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 5 节 熵 熵增加原理 教学要求: 1.理解功和热量的概念。2.了解准静态过程。 3.理解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第三部分:电磁学 (合计学时: 12)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 重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 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 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 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闸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 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音静由场(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场电场强度第2节电通量高斯定理第3节电场力的功电势 第4节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第5节电容电容器第6节电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一 一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5.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6.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 ,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8.理解电容的定义。 9.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10.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第六章稳恒磁场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流电动势第2节磁场磁感应强度第3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4节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第5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第6节磁介 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一一磁感强度的概念。 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7.了解磁矩的概念。8.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七章电磁感应电磁场 (4学时) 数学内容: 第1节电磁感应定律第2节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第3节自感应互感应第4节磁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理解动生由动势和感生由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由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23
23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 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 静电场(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场 电场强度 第 2 节 电通量 高斯定理 第 3 节电场力的功 电势 第 4 节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第 5 节 电容 电容器 第 6 节电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 5.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6.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8.理解电容的定义。 9.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10.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第六章 稳恒磁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电流 电动势 第 2 节 磁场 磁感应强度 第 3 节 安培环路定理 第 4 节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第 5 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 6 节磁介 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 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7.了解磁矩的概念。 8.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七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 2 节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第 3 节 自感应 互感应 第 4 节 磁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波动与光学 (合计学时:12) 垢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其木坛动形态之一。本篇若重过论机城垢动和机减被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 动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光学 个部分的波动光学,则是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讨论光波的干 涉、衍射和偏根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本篇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光 的波动性有讲一先的认识,而日对于干涉、行射和偏振现象中的一些基本迎律要 能很好地掌握,并要求了解它们的应用。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出 3.要求学生进 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闸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 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 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章机械振动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第2节简谐振动的运动学 第3节简谐振动的能量第4节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4.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第九章机械波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第2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第3节波的能量 第4节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和干涉 第5节驻波 教学要求:
24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波动与光学 (合计学时: 12)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 动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光学一个部分的波动光学,则是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讨论光波的干 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本篇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光 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要 能很好地掌握,并要求了解它们的应用。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 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 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 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章 机械振动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第 2 节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 第 3 节 简谐振动的能量 第 4 节 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4.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第九章 机械波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 2 节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第 3 节 波的能量 第 4 节 惠更斯原理 波的叠加和干涉 第 5 节 驻波 教学要求:
L.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理解由已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5.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第十章波动光学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杨氏双缝干涉第2节薄膜干涉第3节光的衍射 第4节光栅衍射第5节光的偏振 教学要求: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2.了解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4.了解惠更斯一非涅耳原理 5.了解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6.了解光栅衍射公式。 7.了解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8.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9.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 10.了解线偏根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第五部分:近代物理基础 (合计学时:14) 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光的量子性,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也具有粒子性,即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的物质。通过介绍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对于作为量子力学基础的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等,要求学生能有正 确的认识和理解。 说明和建议: 1.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 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双 2.突出讲授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思想,对中学己讲解的光电效应可适当简 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本部分重点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量 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理解微观物质的措述 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并通过一维无限深势阱的量子力学描述以及与经典驻 波的比照,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状态描述的手段。 4.注意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给出量子力学作为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过 程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 油。 第十一意狭义相对论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伽利略变换力学相对性原理 第2节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洛仑兹变换 第3节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第4节相对论动力学的基本结诊 基本要求:
25 1.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理解由已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5.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第十章 波动光学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杨氏双缝干涉 第 2 节 薄膜干涉 第 3 节 光的衍射 第 4 节 光栅衍射 第 5 节 光的偏振 教学要求: 1.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2.了解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4.了解惠更斯—非涅耳原理。 5.了解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6.了解光栅衍射公式。 7.了解光栅常量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8.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9.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 10.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第五部分: 近代物理基础 (合计学时: 14) 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光的量子性,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也具有粒子性,即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的物质。通过介绍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对于作为量子力学基础的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等,要求学生能有正 确的认识和理解。 说明和建议: 1.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 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2.突出讲授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思想,对中学已讲解的光电效应可适当简 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本部分重点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量 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理解微观物质的描述 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并通过一维无限深势阱的量子力学描述以及与经典驻 波的比照,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状态描述的手段。 4.注意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给出量子力学作为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过 程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 迪。 第十一章 狭义相对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伽利略变换 力学相对性原理 第2节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洛仑兹变换 第3节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第4节 相对论动力学的基本结论 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