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讲解】 《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因苏轼在黄州时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故以前后区分。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 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 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 情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没有薪俸,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幸好一位 在黄州做事的好友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又在 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 然能保持一种潇洒脱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据载中国远在一万年前(五千年前)的“人皇氏”(即黄帝)时期,就发明了天干地支记时 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 年。◎既望,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是已经,已经过了十五。(《后赤 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无可解释,然极有情趣,《核舟记》记核舟与“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凑成一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情趣与理趣、静 态与动态相得益彰。◎属zhu3,倾注,引申为劝酒。辞海引此例。◎《诗经·陈风·月出》:“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懂兮。月 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注释:月下想念一个漂亮的姑娘。佼(音嚼): 姣之借。美好貌。僚(音辽):美丽。窈纠(音咬脚):谓妇女行步舒缓。劳心:思念。悄: 忧。懰(音刘):妩媚。忧受:舒迟之貌。懂(音草):忧愁,心神不安。燎:明也。一说姣 美。夭绍:体态柔美。惨(音草):忧愁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人把天空划为二十八星宿,星宿和地理区域相对应,称为“分野”。斗宿和牛宿属于北方 七宿。斗,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 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牛,古称牵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一苇,佛教典故,达摩西来,一苇渡江。◎如,往。◎“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
前赤壁赋 【讲解】 《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因苏轼在黄州时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故以前后区分。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 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 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 情。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没有薪俸,连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幸好一位 在黄州做事的好友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又在 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 然能保持一种潇洒脱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据载中国远在一万年前(五千年前)的“人皇氏”(即黄帝)时期,就发明了天干地支记时 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 1082 年。◎既望,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是已经,已经过了十五。(《后赤 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无可解释,然极有情趣,《核舟记》记核舟与“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凑成一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情趣与理趣、静 态与动态相得益彰。◎属 zhu3,倾注,引申为劝酒。辞海引此例。◎《诗经·陈风·月出》:“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 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注释:月下想念一个漂亮的姑娘。佼(音嚼): 姣之借。美好貌。僚(音辽):美丽。窈纠(音咬脚):谓妇女行步舒缓。劳心:思念。悄: 忧。懰(音刘):妩媚。忧受:舒迟之貌。慅(音草):忧愁,心神不安。燎:明也。一说姣 美。夭绍:体态柔美。惨(音草):忧愁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人把天空划为二十八星宿,星宿和地理区域相对应,称为“分野”。斗宿和牛宿属于北方 七宿。斗,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 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牛,古称牵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一苇,佛教典故,达摩西来,一苇渡江。◎如,往。◎“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
◎桂棹zhao4兮兰枻xie4,《湘君》句;目眇眇(眯眼)兮愁予,《湘夫人》句:望美人兮未来 《少司命》句。古人赋诗作文有个习惯,引用经典语句常常根据诗文内容或形式的需要有所 改造,苏赋自莫能外。这里的“兰枻”改为“兰桨”,或许是为了押韵:“眇眇”改为“渺渺”,或 许是为了与“予怀”对应:“愁予”改为“予怀”,或许是为了改换情调:“未来改为“天一方”, 或许也是为了押韵。另外,“美人”在屈赋当中用的是字面义;而在苏赋当中用得复杂些,既 有字面义,又有隐含义。赵齐平《〈赤壁赋〉赏析》说道:“美人”……不就是“佼人僚兮,舒 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惆,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击空明兮溯 流光”,“空明”指空旷澄澈,富有诗意;坡老爱用此词,其诗《海市》有“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其文《记承天寺夜游》有“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的“空明”指月光 下的清波,含义与上面诸例有所不同,也同样富有诗意。再看“流光”,曹植《七哀诗》有“明 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含义与苏赋有所不同,曹诗指洒照在地上的月光,苏赋指月夜水 上流动的波光。“空明”与“流光”意思相近,连缀在一起具有增强诗意的作用,而且全句声韵 非常和谐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按着歌的曲调。和he4,伴奏。◎舞,使之舞。泣,使之泣。幽壑,幽深的山谷。 嫠1i妇,寡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ao3然,忧愁凄怆的样子。◎危,高耸貌,引申为端正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曰:"…-时操已醉,乃取槊 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 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 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缪liao2,通缭,盘绕。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舳血hu2舻,战船。◎酾shil酒,斟酒。◎槊shuo4,长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匏pao2樽,酒杯,匏,葫芦,用葫芦 做的酒器,樽,酒杯。◎属zhu3,倾注,引申为劝酒。◎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 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注:这是古人的误解,其实蜉蝣的生命还要长得多
◎桂棹 zhao4 兮兰枻 xie4,《湘君》句;目眇眇(眯眼)兮愁予,《湘夫人》句;望美人兮未来, 《少司命》句。古人赋诗作文有个习惯,引用经典语句常常根据诗文内容或形式的需要有所 改造,苏赋自莫能外。这里的“兰枻”改为“兰桨”,或许是为了押韵;“眇眇”改为“渺渺”,或 许是为了与“予怀”对应;“愁予”改为“予怀”,或许是为了改换情调;“未来”改为“天一方”, 或许也是为了押韵。另外,“美人”在屈赋当中用的是字面义;而在苏赋当中用得复杂些,既 有字面义,又有隐含义。赵齐平《〈赤壁赋〉赏析》说道:“美人”……不就是“佼人僚兮,舒 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惆,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击空明兮溯 流光”,“空明”指空旷澄澈,富有诗意;坡老爱用此词,其诗《海市》有“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其文《记承天寺夜游》有“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的“空明”指月光 下的清波,含义与上面诸例有所不同,也同样富有诗意。再看“流光”,曹植《七哀诗》有“明 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含义与苏赋有所不同,曹诗指洒照在地上的月光,苏赋指月夜水 上流动的波光。“空明”与“流光”意思相近,连缀在一起具有增强诗意的作用,而且全句声韵 非常和谐。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按着歌的曲调。和 he4,伴奏。◎舞,使之舞。泣,使之泣。幽壑,幽深的山谷。 嫠 li2 妇,寡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 qiao3 然,忧愁凄怆的样子。◎危,高耸貌,引申为端正。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曰:"......时操已醉,乃取槊 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 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 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缪 liao2,通缭,盘绕。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舳 zhu2 舻,战船。◎酾 shi1 酒,斟酒。◎槊 shuo4,长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匏 pao2 樽,酒杯,匏,葫芦,用葫芦 做的酒器,樽,酒杯。◎属 zhu3,倾注,引申为劝酒。◎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 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注:这是古人的误解,其实蜉蝣的生命还要长得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 悲风 ◎挟,偕同。◎长终,长存始终。◎欲挟飞仙以遨游而不可得,故发之为洞箫之悲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 ◎斯,水。彼,月。◎未尝往,往而消失。◎盈虚,圆缺。◎卒,始终。◎曾 zeng,乃。 ◎一瞬,无一瞬间静止。◎此言变与不变之辨证关系,曰其变,则天地无一瞬间不在变。古 人曰白驹过隙,西人曰不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河。曰其不变,水月天地皆永恒,我生于天地之 间,与天地为一体,因此亦得永恒(庄子曰人生于无复归于无,现代科学曰物质不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 所共适。 ◎适,适用,享用。◎此段意为人须随遇而安,知足长乐,不作非分之想,且尽情享用今夜 之美景,何须作洞箫之悲。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和桃、李、杏、梅等有核果品。◎枕藉,纵横相枕而卧。◎此节讲经过客我之 辨,众人达到物我皆忘之境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 悲风。” ◎挟,偕同。◎长终,长存始终。◎欲挟飞仙以遨游而不可得,故发之为洞箫之悲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 ◎斯,水。彼,月。◎未尝往,往而消失。◎盈虚,圆缺。◎卒,始终。◎曾 zeng1,乃。 ◎一瞬,无一瞬间静止。◎此言变与不变之辨证关系,曰其变,则天地无一瞬间不在变。古 人曰白驹过隙,西人曰不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河。曰其不变,水月天地皆永恒,我生于天地之 间,与天地为一体,因此亦得永恒(庄子曰人生于无复归于无,现代科学曰物质不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 所共适。" ◎适,适用,享用。◎此段意为人须随遇而安,知足长乐,不作非分之想,且尽情享用今夜 之美景,何须作洞箫之悲。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和桃、李、杏、梅等有核果品。◎枕藉,纵横相枕而卧。◎此节讲经过客我之 辨,众人达到物我皆忘之境界
社会与作者 社会与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套路,中学讲课文,通常都要先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它叫做“知人论世”。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万章下》)西方传记文学很发达,他们常常以传记的方法来研究作者和 他的时代。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受西方传记文学影响所作 时代背景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最要紧的是与之有关的一段背景,关于《赤壁 赋》的背景,最重要的应该是“乌台诗案”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知道这是朝中“新进”做的手 脚,便在给朝廷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些许不满,新党人物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 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指控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结果苏轼被捕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试看其中两个“罪证 、苏轼的《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 蛰龙知。” 古桧树 二、《八月十五日看潮》:"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 卤变桑田。"(苏轼在诗后自注:“是时新有旨,禁弄潮。”在乌台诗案中交代:诗的后两句有 “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意思。)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生活的艰辛也许是捱得过去的 为亲友和社会所遗弃的感觉才是最大的精神打击,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佛道在这时候对于苏轼 的意义。 他生活没有着落,自己的私钱精打细算最多能捱一年。于是开荒种地,在一首诗里写道:“去 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然而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的陋居:“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 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 备。惭愧,惭愧。”到黄州后第三年作的《定风波》更见其心胸旷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 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开北宋豪放词派,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这首《定风波》都是黄州所作,其 时为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一、社会与作者 社会与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套路,中学讲课文,通常都要先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它叫做“知人论世”。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万章下》)西方传记文学很发达,他们常常以传记的方法来研究作者和 他的时代。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受西方传记文学影响所作。 时代背景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最要紧的是与之有关的一段背景,关于《赤壁 赋》的背景,最重要的应该是“乌台诗案”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知道这是朝中“新进”做的手 脚,便在给朝廷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些许不满,新党人物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 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指控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结果苏轼被捕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试看其中两个“罪证”。 一、苏轼的《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 蛰龙知。” 古桧树 二、《八月十五日看潮》:"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 卤变桑田。"(苏轼在诗后自注:“是时新有旨,禁弄潮。”在乌台诗案中交代:诗的后两句有 “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意思。)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生活的艰辛也许是捱得过去的, 为亲友和社会所遗弃的感觉才是最大的精神打击,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佛道在这时候对于苏轼 的意义。 他生活没有着落,自己的私钱精打细算最多能捱一年。于是开荒种地,在一首诗里写道:“去 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然而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的陋居:“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 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 备。惭愧,惭愧。”到黄州后第三年作的《定风波》更见其心胸旷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 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开北宋豪放词派,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这首《定风波》都是黄州所作,其 时为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第三个环节“作品”我们最后讲,先讲读者一环。按照文学四环节理论,读者一环是至关重要的, 假如没有读者的阅读,所谓作品只是一堆白纸铅字(墨)而已。所以可以认为是读者和作者共同 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先看一则南宋的资料: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是评《念奴娇赤壁怀古》,非常准确到位,可以说苏轼作为豪放词派领袖的地位,正是有这 些读者知音才成为定论 直接评《赤壁赋》的,我们可以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其中就有一章题为《赤壁赋》。关于 《赤壁赋》本身,他似乎完全用了复述的语言,也许觉得任何对这篇作品的分析讲解都不如读作 品本身。不过在这前后他有两段话谈了自己的感受: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 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 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 表明。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 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 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 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 两只仙鶴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 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 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谈起苏东坡,余秋雨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看他对乌台诗案的感叹:
二、读 者 第三个环节“作品”我们最后讲,先讲读者一环。按照文学四环节理论,读者一环是至关重要的, 假如没有读者的阅读,所谓作品只是一堆白纸铅字(墨)而已。所以可以认为是读者和作者共同 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先看一则南宋的资料: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是评《念奴娇·赤壁怀古》,非常准确到位,可以说苏轼作为豪放词派领袖的地位,正是有这 些读者知音才成为定论。 直接评《赤壁赋》的,我们可以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其中就有一章题为《赤壁赋》。关于 《赤壁赋》本身,他似乎完全用了复述的语言,也许觉得任何对这篇作品的分析讲解都不如读作 品本身。不过在这前后他有两段话谈了自己的感受: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 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 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 表明。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 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 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 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 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 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 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谈起苏东坡,余秋雨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看他对乌台诗案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