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登金陵凤凰台》)简案 上课时间:2004年10月12日 上课地点:高三(2)班 执教老师:朱桂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 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登金陵凤凰台》 检查学生平时积累 介绍诗人李白及本诗写作背景 四、诵读感悟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翻译诗歌 2、介绍传说 3、提问讨论 4、板书 5、小结 六、比较阅读 崔颢《黄鹤楼》 七、拓展阅读 八、布置作业
1 《诗三首》(《登金陵凤凰台》)简案 上课时间:2004 年 10 月 12 日 上课地点:高三(2)班 执教老师:朱桂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 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登金陵凤凰台》 二、检查学生平时积累 三、介绍诗人李白及本诗写作背景 四、诵读感悟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翻译诗歌 2、介绍传说 3、提问讨论 4、板书 5、小结 六、比较阅读 崔颢《黄鹤楼》 七、拓展阅读 八、布置作业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 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 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 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 李白的世 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 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语导入 1介绍传说 2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 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 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 叹息人世的无常。 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
2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 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 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 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 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 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翻译诗歌 六、 分析鉴赏 :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 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语导入 1 介绍传说 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 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 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 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
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 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 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 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 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 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 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 “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 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 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 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3 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 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 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 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 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 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 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 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 “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 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 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 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 2/ 先情后景; 3/纯景含情; 4/先事后景 5 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 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 、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5、分析鉴赏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 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 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 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 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 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 景物 情感 (即景 生情) 触景 )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 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 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风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 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 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 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 有特点的地方
4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5、分析鉴赏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 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 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 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 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 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 景物 情感 (即景 ………… 生情) 触景 ——————〉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 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 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 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 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 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 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 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 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 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 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 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 [拓展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 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 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 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 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 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 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 远。 [拓展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